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义变化?

首页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义变化?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义变化?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4-28 11:09:41
  •   
    文言文中词义的变化主要涉及两种:
    (1)    说话或写文章时起的变化 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
    环境(即语言交际中的主观环境、客观环 境、场合、气氛以及上下文)的作用,一个 词的含义可以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下是明确的,但脱离特定的语 言环境以后,它就不再具有这个含义。
      这 种变化不涉及词义的历史演变,与词义的 多义性无关。 (2) 语言发展历史上产生的变化 文言文中所涉及的词义变化一般是 指词义在语言发展历史上所产生的变化。 语言学称这类演变为词义的历时性变 化。词义的历时性变化与临时性变化是 有联系的。
      临时性的词义变化,往往是历时性词义变化的先导。如果词义的临时性 的变化符合人们的表达需要而被人们所 接受,那它就会被巩固在语言里,成为约 定俗成的全民的词义义项,但是由临时性 词义转变为历时性词义常常需要经历很长段时期。 比如“肺腑”,原义指脏腑。
      司马迁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以肺腑为 京师相。”其中的“肺腑”比喻帝王的近 亲。班固《汉书•刘向传》:“臣幸得托肺 腑。”中的“肺腑”也沿用了这个意义。这 说明“肺腑”的临时性的词义演变,已经 被人们所接受。唐初颜师古《汉书》注: “旧解云,肺腑如肝肺之相附著也。
      ”说 明有许多人对“肺腑”的词义变化还缺 乏理解。唐代司马贞在其《史记索隐》中 对“肺腑”的理解也沿用了旧日的错误 注释:“腑音府,肺音废,言如肝肺之相 附。”直到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才 纠正了颜师古和司马贞的错误,指出“肺 腑”比喻皇帝的近亲。
      后来,“肺腑”由 “近亲”之义又演变为心腹之人。顾野王 说:“肺腑,腹心也。”这些例子说明,词 义的临时性变化,是可以被群众接受而巩 固在语言里的。 。

    飞***

    2016-04-28 11:09:4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