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王安石和“三苏”是政敌也是朋友,有记载证明吗

首页

王安石和“三苏”是政敌也是朋友,有记载证明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08 01:36:36
  •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极为有名,文学史上合称“三苏”。本来,他对前辈诗人学者王安石怀着真诚的仰慕情怀,王安石的改革一开始,“三苏”就觉得不对劲。王安石太孤傲,太倔强,太急进,苏轼表示了深深的失望。在他眼里,王安石是因缘聚会,一朝得势。
      他也希望变法图强,不过希望温和一些,平缓一些,甚至主张克己复礼,他的革新内容和革新方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政见不一就走向了对立。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
    我很难想象这是文学大师苏轼的逻辑。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按苏轼的说法,一个国家越是富强,它便灭亡得越快;越是贫弱,它便越能存在得长久。然而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们,却极少有人对这种逻辑感到奇怪。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他此文中的观点,让我感到失望和悲哀。我甚至怀疑是旁人嫁祸他的。
      可事实就是事实,太阳也有黑点,伟人也有污渍。
    政治是残酷的,只有一种选择,没有回旋的余地。
    王安石不能容忍苏轼的反对,决定先拿苏轼开刀。苏轼的名字太响亮,扳倒他,等于杀一儆百。于是,就捕风捉影,暗示几个追随者写告状信,搞了个“乌台诗案”,将苏轼逮捕发配。
      于是苏轼就成了王安石实施新政后第一个倒霉的大文人。
    元丰七年(1084),苏轼去汝州路过江宁,专程去看望罢相后赋闲在家的王安石,两人心平气和了,游山赋诗,品酒弈棋,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毕竟文人的心总是相通的,惺惺相惜,高风亮节。
      后来,司马光复出废除新法,苏轼又坚决反对,提出该保留的新法应该保留,司马光又将苏轼当做活靶子。这是大师的悲剧。

    小***

    2018-12-08 01:36:36

  • 交友技巧 相关知识

  • 烦恼
  • 心理咨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