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七到九年级的古文及其注释

首页

七到九年级的古文及其注释

 如:陋室铭等 不要古诗 十万火急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30 01:37:35
  •   就是词解吧????
    陋室铭(1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
      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释:
    (1)名:成为有名的
    (2)灵:成为灵异的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用金泥做成的经文,或《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琴瑟,萧管,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此处借指奏乐的声音。乱耳,使听力紊乱。
    (11)乱耳:乱,使……烦乱。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今义 样子;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萧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8)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爱莲说
    【1】爱莲说:选自《周公元集》、《周濂溪集》。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污秽)。
      
    【7】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8】通:贯通。
    【9】直:挺直。
    【10】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11】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
    【12】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13】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14】隐逸:隐居的人,隐士。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者:~~的花。
    【1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16】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17】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8】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19】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2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1】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2】众:多。
    马说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之:的。奴隶人:仆役。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即人们不认识这是千里马。以,凭借,因为。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补充音节,不译。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累死我啦。

    笑***

    2018-12-30 01:37:3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