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有关中国的历史

首页

有关中国的历史

急~~~~~~~~~~~~~~~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5-04 16:41:53
  •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燕***

    2019-05-04 16:41:53

  • 2019-05-03 23:22:13
  •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发明现在受到了外国的叫板挑战。作为中国人,笔者会尽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去实事求是地论争。而且笔者觉得这类论争很可能不是三年两载就能画上句号,不可能一劳永逸;会是一种较为持久的论争,特别是当各方都出现了新的论据资料时。
      为此,笔者呼吁有心关注这方面情况的中国人,今后多关心中华文化与邻邦文化、世界文化的交往,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进步。再一方面,笔者认为,也要借外国叫板的这种强烈刺激因素,全面地反思我们自己的某些欠缺,这是为了努力使我们克服欠缺,走向强盛的未来。
      本文,通过对于我们两种古代印刷术的技术工艺比较分析,探讨技术发明和推广的各种相关因素,扩展技术史的探讨范围。 本文还介绍其他学者的研究心血、研究结果。之所以在文里介绍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于三方面的考虑。其一,徐苏发表在专业杂志《印刷技术》1989年的文章,当年的读者面相对很窄,其作者的研究成果不为广大国民了解;其二,笔者实践自己一篇哲学论文里的主张,让某些学者的学术观点,通过本文及网络媒体的宣传,为更多的人了解,俾使从个体性认识变成为群体性认识;其三,反思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历程,在为祖先的伟大发明自豪的同时,更要努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和正常的、开放的国际学术关注。
       一、两种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方式比较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的四百多年后,宋朝毕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应该说,是社会对印刷有了某种形式的需求,才会促动毕升的伟大发明;也是社会对印刷术有种种形式的需求,也才会使后世的人不断选择两种印刷方式里具体采用哪一种。
       笔者手里保存着一本当代的民间木刻版历书《公元1989年,广东罗氏工农日历》(繁简体字皆照原书),水性黑墨印刷(图一)。这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小历书虽然印刷简陋,但是版式结构比较复杂,有线条画“春牛图”,有双层圆圈内半径多方向放射的“年神方位图”,在历书的每一页,都有白地黑字的阳文和黑地白字的阴文两种文字体式。
      这种比较复杂的版式结构,在古代用活字排版方式不容易实现。目前存世的几件古代图文并有的佛经愿文,都是木刻版印刷品。同样,在元明清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话本、剧本、小说一类商品图书,基于商业利益,有好些是有插图的“绣像本”,采用雕刻版的机会自然比活字版多。
       木刻版,特别适用于同品种、多批次,每次少批量的商业性(书坊)印刷。比如小说,刻制好一套印版,印书出售,售完再印,无疑比活字版无法保存印版,有较大的优越性。书坊,固然是商业化的书籍生产企业,但是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总体上微弱,而商品图书的市场又只是面向知识分子文化人,这个人群在社会总人口里的比例很小,对商品图书的需求量虽然不绝于时,然而每个时间断面上对某种图书的需求量仍然不是大量,雕刻版便于保存,便于多次少量印刷,适应了古代中国的印刷商品经济状况。
      现在,江苏扬州的广陵古藉刻印社集中保存了我国古代遗存的印刷雕版,其中明清版片有20多万片。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到古代活字印书版的遗存。扬州还建立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古代印刷除了书坊印刷外(其产品在图书版本学里叫做“坊刻本”),还有政府部门(特别是学政机关)主持印书(称为“官刻本”,清代的最高级别版本是武英殿的“殿刻本”)、郡王自刻印刷(藩刻本,明代)、贵族富绅自刻图书(家刻本)。
      这些游离于商品图书市场之外的书本,往往对图书的外在形式和文字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雕版术因其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比活字术更能得到精品书籍,得到了在非商品图书方面的优先而广泛的应用,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版刻图书。 二、两种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工艺比较 2。
      1 两种印刷术的印前准备比较 按照现代印刷意识对印刷工艺的划分,有印前工艺——包括制作印版和拼合印版;印刷工艺;印后工艺——印刷品的装订和外观装饰。用印前工艺的观点来分别看待古代的雕版和活字,那么写版稿、刻版,是雕版印刷的印前工艺;而制备活字、再用活字排版,则是活字印刷的印前工艺。
       (木刻1989年历)插图一 在古代中国,使用活字印书的书坊和个体印刷者,都要从制备单个活字这道工序做起。 而要制备齐一套能用来印书的活字,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仅从笔者见到的文献里活字制备情况来看:1。 毕升死后,他的泥活字由沈括的家族成员得到并收藏。
      2。 元初的王祯在任宣州旌德县尹时(1295),令木匠制木活字,“二年(1297)而工毕,”王祯用这批木活字在县尹任上试印了《旌德县志》,“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1299)王祯调任信州永丰县,把这批木活字带到了新任所(“挈而之官”),准备用来印刷自己刚撰成的《农书》。
      而得知“江西见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贮,以待别用。”王祯利用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力量,制成一批木活字,印出了书,又写出了《造活字印书法》。事先雕造一套活字,用了两年的时间;而印一百部县志,不到一个月。3。 清代翟金生为了复活泥活字技术,竭尽全家资财,费时三十年(当然,这漫长的时间里有对泥活字制备技术的重新摸索),才完成了印前工序准备。
      4。 当代的孙寿龄先生和尹铁虎先生,为了再现泥活字的制备技术,也分别花费了三年和两年的时间。即使不把工艺摸索所花费的时间算入活字制备的“正式”时间,印刷作坊或者个体印刷者要制备出一副印刷活字,也要很大的工作量、很多时间。至于清·雍正的武英殿铜活字、乾隆的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那是皇室动用了国家的财政力量并征调全国的能工巧匠,普通的民间作坊不可能与之相提并论。
       对比雕版印刷,虽然雕刻印版也费时费力,但是,一块印版的印前技术工作绝不会去花数以年计的时间才能出印刷品。就像本文前面介绍的那本笔者手里保存着的木刻1989年历小册子,竟管罗氏作坊在1989年历之前也可能会印卖过先期年份的年历;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兴业的罗氏个体作坊,不会首先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先备活字。
      印制这份小历书的个体罗氏作坊,选择了“即雕即印”的版刻技术路线,而不是先备字,再排版印刷的活字方式。并且,罗氏作坊也不可能打算只印年历一种产品,当其兴业起步时,雕版印刷毕竟比活字印刷所所需的启动资金少。 只有在实现了铅活字的商品化专业化生产,近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才真正实现了活字印刷技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
      

    性***

    2019-05-03 23:22:1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