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是为了什么?

首页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是为了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9-22 00:36:54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恒***

    2010-09-22 00:36:54

其他答案

    2010-09-22 10:28:01
  •   “月饼”作为食品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的两本书: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但是在这两部书中,月饼只是一种日常吃的点心,还不是中秋节吃的节令食品。
    月饼的前身就是民间常见的圆形饼食,其中又以胡饼也就是芝麻烧饼为主。
    《武林旧事》是一部记述南宋都城临安地方风物的书,其卷六“蒸作从食”条下罗列了五十多种蒸食,如春茧、荷叶饼、芙蓉饼、月饼、烧饼、胡饼、糖饼、春饼、大包子、羊肉馒头等。
      这些都是面食。其中“月饼”只是多种饼中的一种。书里没做任何解释,在同时代的文献里也没见到中秋节要吃月饼的记载。所以,虽然这时的文献里出现了月饼之名,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中秋月饼。 再看另一部记述南宋都城临安风俗的《梦粱录》。在这本书的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诸色点心)条下罗列了许多点心,其中也有月饼,是与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开炉饼等并列的。
      书中这段文字开头说:“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就是说罗列的这些食品包括月饼是街市上平时所卖的食品,各个季节都有,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买到。 月饼也是饼 虽然这两本书里所说的月饼不是中秋节令食品,但是明代作为祭品和节令食品的中秋月饼,应该是宋代的这种月饼转用而成的。
      而宋代的月饼是饼的一种。所以我们追溯月饼的源头,需要考察饼特别是圆饼的历史。 饼作为一种普通面食所产生的时间就很古远了。“饼”在古代是所有面食的通称,其中也包括圆形扁饼,后来才专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圆形食品。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耕柱》就有了关于饼的记载。
      西汉史游《急就篇》把饼与饵列为食物之首,它们是当时的主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面食和米饭。唐代颜师古注释“饼”“饵”时说,将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饼;将米兑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饵。 东汉时饼的种类已经比较多,这时就出现了月饼的前身——胡饼。
      胡饼是一种比较大的圆形的烧饼。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面饼上烤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饼也是一种很受人们喜爱的常见食品,有专门烤制胡饼的胡饼炉,街市上有叫卖胡饼的商贩。晋代十六国中的后赵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与“虎”音近,这种饼叫“胡饼”就犯了名讳,于是将“胡麻”改称“芝麻”,“胡饼”也改称“麻饼”。
       五代中秋要喝汤 “胡饼”的名称到了唐朝还在使用。白居易有诗《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唐代有很多饼肆即饼店,其中胡饼肆最多。唐代已经形成中秋节,但是当时这个节日还不成熟,除了饮酒之外还说不上有什么节令食品。据记载,到五代时开始有了玩月羹这种中秋节赏月时喝的汤。
      月饼在唐代还没有出现。 宋代的饼类食品很发达,种类、花色很多,工艺也趋于精致。这时“饼”还是面食的总称。北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把饼分为“烧饼”“汤饼”“笼饼”三大类。其卷二“汤饼”条下说:“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
      ”按着这个分类,胡饼即芝麻烧饼,是烧饼的一种。到南宋时期,出现了上文提到的《武林旧事》《梦粱录》记载的月饼。按制作方法,月饼一般是烤制而成,故应归为烧饼类。按苏轼诗中所说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种小饼从做法上讲跟后来的中秋月饼很接近了。
      但是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说明宋代中秋节吃月饼或用月饼做祭品,反而有些记载可以说明宋代中秋节是不用月饼的。宋代郑望之的《膳夫录》中有“汴(汴梁)中节食”一项,列举一年中各节日的食品,其中有“中秋:玩月羹”,而没有提月饼。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中秋”条目下,提到中秋节人们大量饮酒以及各色果品上市,也没提到月饼。
      因而可以说,虽然宋代文献记载中出现了“月饼”这种食物,但是它并不是中秋节的节令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吃的一种点心或小吃。 我们说胡饼是月饼的前身,是从饼食的发展过程推断的。宋代以前饼类食品在用料、制作方式、工艺、花色品种等方面为月饼的出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东汉到宋代,胡饼一直是扁圆形饼食的代表品种,而且很受人们欢迎。宋代的月饼及其他圆形饼食应是在胡饼的基础上改变作料、工艺而制作出的花色品种。在面粉中掺入酥油、蜜、糖或者以果仁、豆沙、糖、肉末、花料等做馅,就做出了各种圆饼、点心,在外形、做法上跟后来的中秋月饼有类似的地方。
      由此看来,民间认为月饼是由胡饼转变而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代中秋始吃月饼 元代食俗基本延续宋代的格局,而食物名称跟现代更接近。“胡饼”的名称一般不再使用,而改称“烧饼”。而元代的烧饼跟南北朝的烧饼名称一样,所指的食品不同了:南北朝时也有叫“烧饼”的面食,那时的烧饼相当于今天的馅饼;元代烧饼是烤、烙的面食。
      烤的方式有在炉里烤的,有在热灰里煨熟的;烙的方式是在一种圆形平底锅上做熟。芝麻烧饼不再叫胡饼,就叫芝麻烧饼,加黑芝麻的叫“黑芝麻烧饼”。 可见,从前的胡饼只是这时烧饼的一种。据当时高丽人学汉语的教材《朴通事谚解》,元代大都(北京)的烧饼有芝麻烧饼、黄烧饼、酥烧饼、硬面烧饼等。
      元代也没出现中秋节用月饼的文献记载。熊梦祥《析津志》是一本专门记录大都风俗的书,其中写了赏月风俗和各种新上市的瓜果,但没提月饼。 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中秋节用月饼的大量记载。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中说,无论士绅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家庭,在八月都要做面饼相互赠送,饼大小不等,叫做月饼。
      市面店铺有的用果仁果脯做馅,巧立名称,形状多样,有的月饼一块就值几百钱。由此可知,这时的月饼是在八月里为中秋节特制的,成为各家送人的礼品。而且这时的月饼已经有各种花色,甚至有了比较华贵的。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这里点出了中秋吃月饼的含义,就是亲友团圆。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太监写了《明宫史》,其中写道:从八月初一开始,就有卖月饼的。人们买月饼,还有西瓜、藕等,赠送亲友。到八月十五,等到月亮出来烧香之后,就大吃大喝,很多人家到夜尽才散席。
      如果有剩下的月饼,就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等年底全家人分吃,叫团圆饼。明代此类记载还有很多。毫无疑问,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已经出现并风行于世。(天津网) 月饼只是供品 中秋祭月最重要 踏入2010年,真是涨声一片!绿豆涨了,大蒜涨了,白糖涨了,花生油涨了……理所当然,今年的月饼也涨价了。
      今年,各厂家纷纷提早了月饼的上市日期。众多星级酒店推出了中高档月饼。但是除了月饼,记者看到今年中秋节南京市场上又有新招:仿明清中秋节传统的月饼礼品出现了。根据明清时期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民俗设计的“中秋传统文化礼品组合”,将中秋节祭月的礼器(祭月祝文、月光纸、香烛等)和祭月供品(月饼等)包装在一个礼盒中。
      网络上网友也开始热炒各种过中秋的仪式。其实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仪式是祭月,月饼是祭月的供品。今年,有人在网上提出,吃月饼前也要举行仪式:大家先祭月。祭月将成为穿汉服之后又一流行事物。 有网友说:在生日Party上,吃蛋糕前,都要点蜡烛唱生日歌。
      如果没有中秋节祭月礼仪,月饼只是一块普通的圆饼,一块莲蓉饼或者五仁饼,它没有传统的生命,只能满足人们充饥和味觉的需要。我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的日子吃月饼,我们把中秋节吃的圆饼叫做月饼,是有特定的寓意和要求的。 在中秋节传统文化的礼仪中,月饼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
      祭月礼仪,就是敬奉月神,祈求月神的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亲人团圆,并请月神享用美味的供品(祭月祝文最后的“尚飨”,就是请月神来享用供品)。而被月神光顾过的供品(包括月饼),也就带有福祉和保佑,这时再吃,就有了精神上的享受。 据介绍,古代人过中秋,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的月饼很大,因为要全家人分吃。明朝刘桐在《帝京景物略》中这样描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古人祭月完毕后全家分吃祭果祭饼,月饼大至两尺。
       一直都以为,月饼圆圆的外形,就代表了团圆。其实月饼“分开”后才表示团圆。古人过中秋,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月神的仪式: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撤下供品,家人分而食之,每人分一块,如果家人有未归者,也要给他留下来。
       祭月后全家人分吃月饼这个过程,应该才是月饼象征团圆的由来。(孙娓娓) 。

    1***

    2010-09-22 10:28:01

  • 2010-09-22 09:26:38
  •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是因为古代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统治,所以当时的人们要反抗元朝,可是却苦于无从传递反抗消息,所以智多星刘伯温便想到了一个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谣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祈福。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起义”,于是民众就纷纷响应且一举推翻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了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1***

    2010-09-22 09:26:38

  • 2010-09-22 09:07:28
  •  秋收结束,月白风清,饭后晚上无事的月夜,没有今日之夜宵,只有一杯清茶,一些秋饼,举杯望月,不亦心旷神怡!而尤以农历8月15日为盛,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文人墨客渲染,集成中秋矣!

    摸***

    2010-09-22 09:07:28

  • 2010-09-22 08:58:28
  •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1***

    2010-09-22 08:58:28

  • 2010-09-22 00:55:22
  • 不知道蒙古人过不过中秋节?

    独***

    2010-09-22 00:55:22

  • 2010-09-21 23:37:20
  •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S***

    2010-09-21 23:37:20

  • 2010-09-21 21:25:36
  •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最初的兴起,是为了推翻元朝统治而兴起的。相传元朝的时候,汉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互赠糕饼,并在里面夹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作为起义的讯号。

    性***

    2010-09-21 21:25:36

  • 2010-09-21 21:05:09
  • 团团圆圆!
    快快乐乐!
    

    果***

    2010-09-21 21:05:09

  • 2010-09-21 20:30:17
  •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子***

    2010-09-21 20:30:17

  • 2010-09-21 09:59:20
  •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言道出 中秋之夜 城乡日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
       。

    w***

    2010-09-21 09:59:20

  • 2010-09-21 09:39:45
  •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最初的兴起,是为了推翻元朝统治而兴起的。相传元朝的时候,汉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互赠糕饼,并在里面夹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作为起义的讯号。
    

    五***

    2010-09-21 09:39:4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民俗传统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