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文

首页 烦躁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文

求高等教育心理学论文,5000字以上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12-17 16:02:54
      不知道对不对你口味儿,不对的话,你就上中华心理学习网 
    浅谈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提高业务素质,改善物质条件和加强科学管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任务要靠教师去完成。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日常接触的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而且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重视心理健康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身体健康标准那样,明确、客观、容易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
       心理学家兰肯(Rankin。PT)提出,就心理卫生而言,优秀的教师应具备:1、喜欢儿童和青少年;2、自我调适良好,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4、明白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途经,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以了解儿童及青年的需要;5、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围;6、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1、教师角色的认识,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之一。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教师这种专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应该有足够的职业自居心理,而教师的角色认识上的健康则表现在对教师价值观认识缺陷,即不能理解自身价值。
      不能接纳教师身份;对自身的优势认知不足,对教师工作存在自卑、气馁心理;对自身劣势的估计不足等等。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这种环境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心活动背景。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3、抗教育焦虑。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等等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与此相反的便是教育焦虑的表现。能够忍受一定强度的焦虑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4、教育独创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反过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独创性也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学生领导、家长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能够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当然,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但是我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中,教师的情绪健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与一般人一样,教师的情绪健康标志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绪活动有一定的起因。任何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原因引起。例如,自己教的学生获得省、市、甚至全国竞赛的好成绩,而引起欢乐的情绪;受到学生的尊敬,产生高兴的情绪;工作上的挫折可引起教师沮丧的情绪等等。
       第二,情绪反应适度。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强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弱应呈现正比关系。例如,课堂上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使教师表现出不高兴,提醒学生认真听课;如果学生不但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别人听课,教师可能会发脾气,对其严厉批评等等。
       第三,情绪稳定。一般来说,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人的情绪反应开始比较强烈,随时间的推移其反应逐渐减弱。如果一个教师情绪反应时强时弱,变化无常,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第四,心情愉快。愉快表示心身活动的和谐与满意,也表明人的心身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状态。
      如果一个教师经常情绪低落,秋眉苦脸,心情郁闷,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五,情绪自控。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首先也是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对象的职业工人、农民等人的心理失常,会带来其物质产品等经济损失。
      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生、教师等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特别是教师,他们工作的对象不是某一、两个学生,而是学生的群体,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日本心理学者中西信男(1982)曾经提出,教师中也有很多人因为精神上的不健康而不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日本确有许多有关教师由于心理疾病而离职的统计数字的报告。他们认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心因性抑郁、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在那种过于死板认真型的教师中常见。除抑郁状态外,在教师中较多的心理障碍是神经症。常见的症状有目眩、心慌等焦虑表现。对人恐怖、头痛等也常见。
      美国的全国教育协会的报告显示,在教师中有37。5%,常对个人的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在情绪和社会方面不适应;有20%需要特别帮助,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另有30%感到极度不快,并且不易与人相处。我国虽然还没有这方面的详细报道,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能看到由于教师的心理健康不良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例。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教师与其他普通人一样,必须注重维护和增进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教师的身体和心理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他们常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除了要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负担外,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的人际关系,以及高负荷的脑力活动等。
      所以,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现实,不但影响到教学工作,还必须影响教师自身是否能够健康地生活。同时,那些健康的心理因素也会带来许多心身症状和疾病,如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偏头痛、睡眠障碍、神经症、消化性溃疡、哮喘病等等。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除父母之外,排在第二位的就应该是教师。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顾问的榜样。教师健康的心理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与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直接相关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常见到一些患者有神经症的教师,情绪变化无常,在上课时不敢看学生的面孔,容易烦燥。
      这样的教师往往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即使达不到神经症的程度,但教师的表现出的非常严格的态度,或者固执已见等性格问题,是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开朗、有忍耐力、冷静、和蔼的人。这样性格的教师能够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的重要条件。

    n***

    2009-12-17 16:02:54

其他答案

    2009-12-14 10:33:40
  • 需要设计类的方案或者论文、说明书,可以去任务中国网搜,那是设计行业的平台,设计范畴内的软文基本都有。如果需要其他论文也可以发布任务,让专业人士代写。

    抓***

    2009-12-14 10:33:40

  • 2009-12-09 16:13:26
  •   我是在幸福校园论文网找的  挺好的
    原文]
    第一章(简答、论述、填空)
    1.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首要的任务是提示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试图解释在教育或教学情境下学习者如何学习、记忆、保持、迁移、解决问题以及怎样表现出他们的举止行为。
       (二)应用任务 3.(初创)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从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成熟)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4.(完善)布鲁纳,1994年总结教育心理学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主动性研究。
      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5.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8个) 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②.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③.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④.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⑤.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7.常用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访谈法③问卷法④实验研究 8.行动研究的特点:①情境性②合作性③参与性④自我评价 9.行动研究的程序:①。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②.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③.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
      ④.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⑤.选择研究程序。⑥.选择评价方法。⑦.实施。 ⑧.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 10.行动研究的目的? 是获得关于具体情况下的具体问题的具体知识获知新方法的实施效果,这对其他教学情境是有借鉴意义,但并不作为一般性规律。
       11.德国冯特构造主义学派(建立心理学) 美国詹姆士机能主义学派 美国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德国韦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派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学派 。。。。。。 。

    小***

    2009-12-09 16:13:26

  • 2009-12-09 10:36:03
  • 代写代发各类论文,我们有专业的团队,正规CN,杂志上知网,有需要可以加编辑 详细了解

    阿***

    2009-12-09 10:36: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教育/科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