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诤臣魏徵有着怎样的功绩?

首页

诤臣魏徵有着怎样的功绩?

诤臣魏徵有着怎样的功绩?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9-02 16:47:21
  •   诤臣就是指敢于“犯颜”直谏,向皇帝提出反面意见,指正皇帝过失的贤臣。唐代魏徵就是这样一位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诤臣。魏徵原来是太子建成的重要谋士,每次太子建成采用他的计谋, 总会给李世民以不小的打击。所以那时李世民就很注意他,希望有 朝一日能把他网罗到自己手下。
      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一败涂地,丢了性命。本来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魏徵却得到了已是皇帝的唐太 宗李世民的重用。有些官员不服气,便跑到李世民面前说:“魏徵本是东宫手下, 许多暗害陛下您的行动他都参与过。像这样的人,陛下理应杀掉, 怎可委用呢?”李世民听罢,严肃地回答道:“治理国家,要任人唯贤才能搞 好政务,我怎么能以一己私怨而不顾江山社稷呢?只要是有才华的 人,不管是东宫的人,还是齐王的人,我都要重用!”长孙无忌听了此话不以为然道:“那魏徵先是跟随李密,以后 投奔窦建德,再后来在太子建成手下。
      三人都相继遭到失败的下场, 由此可见,他也不见得有什么才华呀?”李世民一听,不怒反笑,道:“长孙爱卿,他们三人之所以失败, 不就是因为没听魏徵的话吗? ”长孙无忌和众人一琢磨,觉得皇上的话有道理,便也不再说别的了。此事传到魏徵耳中,从此更是尽心尽力地辅佐唐太宗李世民。
       不久他就带着太宗李世民的手敕去河北道宣安抚众官。原来,河北道宣有许多官员都曾是太子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手 下。虽然李世民登基后曾明示天下对这些人既往不咎,但这些人仍 惴揣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魏徵深知此事,便禀明了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当即写了手敕让他前去安抚众人。
      离开长安以后,魏徵一行人在磁州(今河北磁县)遇见了被押 在囚车之中的李志安和李思行。二人分别为故太子建成禁卫军官和 齐王元吉的护卫军官。魏徵见状便对副官道:“皇上曾下诏,原东宫、齐王府的人一概不追究。今将二人抓起来,我再去安抚众官,人家 怎能相信呢?我想现在就将他二人放了。
      ”副官闻言大惊道:“你 以前曾是东宫手下,现在若放了二人,不怕有嫌疑吗?”魏徵道:“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更何况,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我怎能因为怕自 己遭嫌疑而不顾国事,辜负了皇上对我的厚待呢? ”言罢,策马上前, 命押解官放了李志安、李思行二人。
      押解官见有皇上手敕,也不敢怠慢,忙将二人放了。二人对魏 徵感激涕零。魏徵对二人道:“你们不必感激我,还是去感激当今 皇上吧!”然后又写了一份材料给押解官向上级交差。李志安、李思行二人走后,此事很快在河北传开,当地的官员都安下心来,立 即上疏唐太宗表示效忠之意。
      李世民非常高兴,魏徵从河北回来便 封他做了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杀 予夺,随心所欲。大臣,对皇帝要言听计从,事事遵旨。“君前失言” 便可招来杀身之祸。而魏徵自从得到唐太宗的信任之后,为报“龙恩”,也可以说为了大唐江山,将生死置之度外,屡次犯颜直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尽管李世民也堪称一代开明君主,但有时面对魏徵咄咄逼人的锋言利辞,有时也难免大发雷霆。一天,右仆射封德葬建议将征兵年龄由18岁降至16岁,太宗李世民觉得现在兵丁不足便同意了,并让封德葬起草诏书。诏书要由封德葬与魏徵二人签字。魏徵认为诏书不妥,不肯签字。
      封德彝急道:“这是皇上的旨意,你也不签吗?”“皇上的旨意,只要是错的,我也反对。这字我是不能签的。大人一定要签,就请奏明皇上,撤了我的职,另任命一位尚书右丞吧! ”魏徵毫不示弱地反驳道。封德彝见他如此,说了声:“好,我这就去禀明皇上! ”就怒 气冲冲地走了。
      太宗闻听此事大怒。心想,魏徵你太过分了,这天下是你魏家 的不成?连我的旨意你也敢反对?但他知道,现在满朝文武都知道 魏徵是个忠臣,自己不能轻易降罪于他。于是便将心中的火气向下压了压,等第二天早朝再与之理论。不料,第二天早朝之上,魏徵非但不认错,反而与太宗李世民 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说什么“兵不在多而在精……强征幼男,必 遭民怨……”李世民又不好当延发作,气得罢朝回宫。回到后宫还兀自咬牙切齿地说道:“这魏徵太可恶了,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他,他就作死罢!”侍奉一旁的宫女们也都闻听过魏徵是有名的贤臣,听说皇上要 杀魏徵,慌忙跑到皇后长孙氏那里禀报。
      长孙皇后非常贤淑,闻听 此言大惊。忙换上朝服,来到庭院之中。太宗李世民见状,惊问何故。长孙皇后道:“皇上,我听说,遇上昏庸的君主,臣子都不敢说真话; 遇上了贤德的君主,臣子才敢直言进谏。如今,臣妾闻大臣魏徵敢 于当庭指正皇上的利弊得失,这不仅说明魏徵是一位贤臣,还说明皇上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啊!故此,臣妾特来恭喜皇上!”一番话说得李世民顿时醒悟过来,他知道贤德的长孙皇后是在 婉言劝说自己不要杀魏徵。
      他上前笑着拉住皇后的手道:“爱妃, 这魏徵还真得感谢你,要不是你几次三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他性命,朕已不知杀了他几次了!”唐太宗李世民也真不愧为一代有道的明君,从此他非但不忌恨 魏徵,反而更器重他,甚至有点“怕”他。不久,魏徵启程回家乡扫墓,唐太宗想趁魏徵不在之机去南山 游玩。
      车都备好了,可他又犹豫起来,最后还是没去。魏徵回朝听 说此事,便问太宗:“听说陛下要巡视南山,车马都已备好,又突然停止了,却又为何? ”太宗笑道:“怕你又要进谏,说我只顾玩乐, 荒废朝政啊! ”魏徵听完,脸也一下子红了。唐太宗之所以如此,其实并非真的惧怕魏徵,而是他深知魏徵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于犯颜直谏的良苦用心。
      而他自己也认为, 为避免亡国之患,一国之君就必须广纳兼听,从谏如流。只要能保住天下,失掉天子的“尊严”也就只是小事一桩了。魏徵是个忠臣,这毋庸置疑。但魏徵曾对唐太宗李世民明确表 示过:自己宁愿做个贤臣,而不是忠臣。贞观元年(627),有人上书太宗说魏徵包庇亲戚做坏事。
      太宗差人去办,结果查明此事与魏徵无关。事后,太宗对魏徵说:“作 为忠臣,不仅要尽心于国家,而且还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魏徵听罢严肃地说道:“如果为了避祸,光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那也算不得忠臣。况且微臣也不愿做个忠臣,而愿做个贤臣。” 太宗诧异道:“难道忠臣与贤臣还有何区别吗?”“当然有。
      为国尽忠,却未保国家昌盛的,是为忠臣,如龙逄、 比干。而善于向君主直谏,并使君主采纳,使国运无穷者,是为贤臣。 忠臣一般均遭昏君杀戮,空有虚名;而贤臣却能辅佐贤君,千秋万代,子子孙孙传扬下去。所以臣愿做一个为陛下效忠的贤臣。”魏徵侃 侃而谈,阐述自己对于贤臣、忠臣的看法。
      太宗听罢,点头赞同。又问:“作为皇帝,又何为明君,何为 昏君呢?”魏徵不假思索地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秦二世 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结果均遭国破家亡的下场。如果他们当初能够兼听广纳,权臣便难以舞弊,下情必能上达,不会遭此厄运, 自然也会成为流传千古的有道明君了!”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徵的话,茅塞顿开,从此更加喜爱魏徵。
      他 曾对别的大臣说:“许多人均言魏徵言语粗俗率直,我倒觉得他这 样非常可爱!”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徵病故。唐太宗李世民悲痛万分,亲自写 了碑文让石匠刻了,立在魏徵墓前,并且说了流传千古的名言:“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杨***

    2016-09-02 16:47:2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