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

首页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

各位高手请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内容和差别写出来,谢谢啦!!!!!!有相关的网站给我都行!!!1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8-06-26 22:57:59
  •   内环境 
    开放分类: 生物
    指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因深居于身体内部,故名,以区别于机体赖以生存的外环境。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血液的组成分,在循环器官作用下,在心血管系统中川流不息,并与其它细胞外液相通,从而构成全身的体液联系。
      血浆通过组织液、淋巴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胃肠道、肺、肾、皮肤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构成机体细胞与外环境的中间媒介。外环境变化甚大,内环境由于神经、神经-体液、体液等多种调节机制对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调节,而保持相对恒定,即保持动态平衡。
      内环境恒定首先是血浆理化因素及其组成分相对恒定,如血浆pH值7。35~7。47,温度37℃,总渗透压313毫渗量/升(相当7个大气压,即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内环境恒定使细胞少受或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而具有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保持其正常生理机能。
      内环境恒定又称内环境稳态或稳态。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依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 pH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内环境是机体细胞所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②这种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正常生物体内,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可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也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H、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 血浆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但是,通过实际测定发现,正常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源来,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酸盐组成的。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载直: 生殖隔离 开放分类: 生物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
      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 生殖隔离 reproductive isolation 与地理隔离对立的一种隔离,大致相当于从前所说的生理隔离。
      地理隔离由外因引起,而生殖隔离一般是在具有遗传差异(内因)的基础才有可能(遗传隔离)。同一地点的种、亚种的隔离完全是生殖隔离,但不同地点的种、亚种在许多情况下,似平也会很快发生这种作用。关于生殖隔离,许多人进行过讨论。斯特宾斯(G。L。Stebbins,1966)作了如下的分类:(1)合子形成前的机制。
      (i)生态隔离:虽在同一地域,但生态地位不同。(ii)季节隔离:开花期有分离。(iii)行为性隔离(ethological isola-tion):雌雄的性习性不同。(iv)机械隔离:基于生殖器官构造的差异。(v)配子不亲和现象(gameteincompatibility):一方的配子体在另一方的生殖器官内死亡。
      (2)合于形成后的机制。(i)杂种死灭或弱势(hybrid inviability,hybrid weakness)。(ii)杂种不育。(iii)杂种衰败(hybrid break-down):F2以后死灭或弱势。在自然界中这些因子是重复地起着隔离作用的。
       生殖隔离 因生殖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或杂交后产生不育性后代的现象。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个体,因受不同基因型控制而有不同的生殖行为及相关生殖率,故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受到限制或被阻止。根据影响基因流动的障碍不同分为:①外在生殖隔离。
      基因流动的障碍是个体受精前外在的影响,包括机械隔离、行为隔离、季节隔离和配子隔离。如菊科莴苣属(Latuca)的 nadensis和 a-minifolia,分布于美国东南部,人工杂交可育,但在自然界中,前者夏季开花而后者春季开花,得以保持两个个别的形态各异的生殖隔离种;②内在生殖隔离。
      基因流动受到个体内部的影响。由不同群体的配子体、配子、染色体或基因间不能相互作用所致,包括不亲和性、杂种不存活、杂种不孕、杂种破落等4种隔离。如马(Equuscaballus)和驴( inus)杂交,不能产可育的杂种后代。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都含有生殖隔离的意义。
      生殖隔离是隔离的重要内容,是物种演化的一个因素和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成种过程中,一般先有地理隔离,后有生殖隔离。 例子:驴和马生出了不能生育的骡子。 生殖隔离浅析 现代进化论认为,物种形成大致要经过3个阶段:1)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中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自然选择等因素作用于可遗传的变异,使种群的遗传结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3)不同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而加深了性状分歧,逐渐形成亚种,一旦出现了生殖隔离,亚种就变成了新种。
      此外,在植物界异源多倍体的产生亦可导致新种形成。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
      下面谈谈主要几种生殖隔离机制。 1 地理隔离 由于地理障碍(如高山、海洋和沙漠等)而使两个或几个群体之间不易交配成功的隔离机制,是形成物种的第一步。 2 生态隔离 由于食性、生活习性和栖栖地点的不同,使几个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
      例如有人报道5种近缘雀在树冠的不同层次捕食不同的昆虫,以及营巢的位置和交配产卵的繁殖季节不同,所以它们虽然生活在同一片森林,甚至同一棵树上,也都因各有自己的生态位置而形成生殖隔离。 3 季节隔离 又称时间隔离,新种形成过程中,合子形成前的隔离机制之一。
      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生育季节和时间,如动物的发情期、交配期;植物的开花期和授粉期等,如果同种群体间的生育季节和时间不同,就会造成季节隔离或时间隔离,阻止了基因的交流,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例如,北美有3种蛙,同生在一个池塘里,但由于繁殖季节不同而构成了生殖隔离。
      林蛙在水温达到7 ℃时,首先产卵;其次是笛蛙,在水温达到12 ℃时开始产卵;鼓蛙在水温达到16 ℃时才开始产卵。 4 生理隔离 植物传粉后或动物交配后,由于生理上的不协调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现象。例如,异种花粉落在柱头上通常不能形成花粉管;有的即使形成花粉管也不能成功地通过花柱、到达胚珠。
      又如绿果蝇的精子在美洲果蝇的受精囊内很快就丧失游动能力,而同种精子则可较长时间保持活动能力。 5 形态隔离 主要指由于植物花的结构与传粉者形态结构不协调而造成的交配受精障碍。例如,大红吊钟柳,花红色,有细长的管状花冠;山吊钟柳,花蓝色,有较大的钟状花冠。
      二者在人工授粉时能形成杂种,但在自然条件下,前者以其红色光和红外光招引蜂鸟,管状的花冠对蜂鸟细长的喙也相适应;后者以蓝紫光与紫外光招引蜂类,钟状花冠也适于蜂类采蜜,但二者之间不能相互授粉。这样,它们的花色和结构,便构成了物种间的隔离而阻止了基因的交流,此即为形态隔离。
       6 行为隔离 由于交配行为不同,而使两个或几个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例如,红蟋蟀、宾洲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在形态上无区别,但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试验证明,交配仅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不同鸣声的蟋蟀不进行交配。 7 杂种不活 一种杂交后的生殖隔离,不同种生物受精后,虽能形成合子,但合子不能存活;或合子虽能存活,但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便死亡;或者胚胎发育虽然完成,并发育为幼体,但不能生活到性成熟,故不能留下后代。
      例如,以奥地利亚麻(♀)与多年生亚麻(♂)杂交,杂种的胚不能充分发育,因为胚和胚乳不协调。反交时,胚和胚乳虽较协调,杂种胚可以充分发育,但不能穿破母本组织形成的种皮,种子不能萌发,杂种也不能成活。 8 杂种不育 一种杂交后的生殖隔离。不同种生物杂交后虽能形成合子,并发育为成熟的F1杂种,但杂种不能产生后代。
      例如,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就不能生育。因为马的染色体为64,驴的染色体数为62,骡的染色体数为63。马的32对染色体中有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驴的31对染色体中只有11对端着丝粒染色体,骡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即联会紊乱)而不能完成减数分裂和形成正常的配子,故不能生育。
       9 杂种衰败 也叫杂种破落,是一种杂交后的生殖隔离机制。种间杂交虽能形成能育的F1,但在F2或回交后代中,绝大部分重组基因型不相协调,无适应能力,不能存活。例如,有人以陆地棉的斑点变种为母本,与夏威夷棉杂交,F1能活也能育。但是F1植株上结出的106粒F2种子中,7粒胚小,不能发芽;32粒胚看来正常,但也不能萌发;9粒能穿破种皮,但子叶不能展开;22粒能长成幼苗,但不久即死亡;16粒长成弱苗,仅活了3周;20粒长成的幼苗,能活3周以上,但以后发育也不正常。
      这表明在F2的重组基因型中,存在着杂种衰败机制,它们经不起强大的自然选择压力,最终也不能存活下来。 以上各种类型的生殖隔离,实质上都是阻碍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使各个隔离种群各有较强的稳定性,以保证在自然条件下各按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因此,物种是生殖隔离的种群,由地理隔离发展到生殖隔离是大多数物种形成的基本因素。 出直: 。

    l***

    2008-06-26 22:57:59

  • 2008-06-19 19:31:14
  • 相同点: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是细胞增殖的方式。 
    2.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相同,都是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裂前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而细胞数量增加一倍。 
    不同点:有丝分裂是生物体体细胞增殖的方式,在分裂前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细胞数量增加。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的方式。在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都减少一半。 
    

    g***

    2008-06-19 19:31: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