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问佛教“阿赖耶识”是如何解释轮回的?

首页

请问佛教“阿赖耶识”是如何解释轮回的?

越详细越缜密越好。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1-22 07:43:04
      推荐:
     
     
    【阿赖耶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
      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世界相续,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
      三、自证分。自证所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证自证分。证,即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
      )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藏识三义】   第八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就阿赖耶与种子之关系而言,阿赖耶识乃微细任运相续,无始终亦无间断,能摄藏诸法种子而不失,故谓能藏,而种子为所藏。二、所藏,就能熏之七转识与所熏之阿赖耶识之关系而言,能熏是能藏,所熏是所藏。
      现行之胜用有七转识,于现行之刹那必熏附其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而称新熏种子。三、执藏,谓染污之第七末那识执其为“内我”之义。“我”,为常一主宰之义。第八识生灭相续而非常一主宰,然其相续之相微细,恰似常一主宰,故第七末那识误以为实我而妄加执著,此乃我见之根源。
      如是执著,称为执藏。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藏识四相】  (名数)起信论之法门也。阿梨耶之心体无生无灭。有无明,迷于自之心体,而违寂静之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即使心体生住异灭由细至粗也。
      今就此义而明四相,既鼓静使动,便有前后粗细之异。依之以彼先际之最微,名为生相。及最后之最粗,名为灭相,取中间为住相异相。而以之配于三细六粗,生相者三细中业相之一也。住相者三细中转相,现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之四相也。异相者六粗中执取相,计名字相之二相也。
      灭相者六粗中起业相之一也。而于断位逆次之,先断灭相,为十信,是内凡之位。断异相,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相似觉之位。断住相为十地,是随分觉之位。断生相之一念为佛,是究竟觉也。见起信论中本。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三细六粗】  (术语)起信论所明。
      三细者,根本无明相也。六粗者,枝末无明之相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执藏,谓染污之第七末那识执其为“内我”之义。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 轮回的解释,是十二因缘,也称为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是缘觉主要所修之法。
      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从因缘而起的法则。要破除这十二因缘,只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
      这是缘觉的法执,也叫做法我,破此法我,故说十二因缘皆空:《金刚经》说得很好:「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藕益大师《心经释要》) 附: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无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牎R允且骞时舜蠛V谢鸸獬F稹1酥?犞薪映WⅰK屏踊鸾嵛呱健J枪噬绞髟虺裳兹谠虺伤M潦屏铀槲菽尽J枪柿洲从錾粘赏烈蚪食伤=煌⑸菹辔帧R允且蛟凳澜缦嘈#ā洞蠓鸲ナ桌阊暇?#8226;卷四》) 三种颠倒相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二颠倒因:众生世界二颠倒因。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
      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是名众生十二种类。”(《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 轮回的解释,是十二因缘,也称为十二缘起。 附: 佛言。
      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
      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
      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
      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
      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
      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
      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
      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
      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
      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
      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
      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上文已说明五粗相,这段文说第六粗,业系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诸有为相,即众生业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
      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依真觉起无明而成虚妄世界。世界虽由众生业盛,但推究根源,实由无明妄心而起。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现在先讲风怎样生成。 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就是摇动之风相。因不停地动荡,故积而成为风轮,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因空晦觉明,明晦相夺而生摇动之。因坚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体,遂结暗为色,而成地大坚碍之相。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一切金银宝矿都是地大这精。
      而地性坚硬,莫过于金。依无明妄觉,而立坚硬之相,如世上有痴情化石之类。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心坚执而成坚相,再坚执不休,就积成金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上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安住。 附:十二因缘 “佛教是怎样解释三世因果的呢?其根据就是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依次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项。…… 人的感受是先于爱的,总得有个感受的主体吧,一接触便产生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喜舍。佛教对接受外部事物的官能称为‘六入’,其感官称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的对象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凡是抽象性、原理性、行而上的东西就叫法。法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进入思维而认识。六根对六尘,就产生了完整的认识。 六入又从哪里来的呢?通俗地讲,身体叫名色,名是指精神作用,色是指物质作用。人的精神和头、躯干、四肢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
      佛教认为,笼统地说个身体不明确,死人也有身体。凡对这些东西起名,必定要有个精神的作用才行,而精神则必须寄托在物质的身体上才能有所作用,所以合称为‘名色’。 感官因身体而产生,接触外界产生了感受,进而产生了‘爱’。有所爱,则想得到、占有,这就是‘取’。
      要想得到,就会‘有’种种业行的产生,并付诸行动。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此生此世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每个人都必须因母亲怀孕而出生。……下一代的生命离开了父母这个‘缘’当然不行,父母交合只是你的外缘,必须有你自己的参与,加上父母的外缘才能形成胚胎。
      父母如同阳光、土壤、水分,自己才是真正的种子(因)。所以,牡丹有牡丹的种子,菊花有菊花的种子,这些种子,加上土壤、雨露、阳光等外缘,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因此,一旦谈到你本身,就涉及到前世的问题。必须有个投胎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又是从哪儿来,怎样找到你父母的呢?父母很多,为什么单单投身在这家,而不是那家呢?这就说明了由你前世积累的种种业力,产生了趋向性的认识,恰好这家父母的业力与你有缘,你就不知不觉地来到这家、这个世上了。
       人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呢?佛教认为,没有专门佛教修行的人们,其身、语、意三业的活动,都是陷在无明之中,浑浑噩噩的。人死了之后,肉体虽然腐化了,但其业力仍在,不会与肉体一同消失。这个业力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以各种相应的生命形态来接受果报。
      有的人认为胡作非为一世,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那么便宜,善善恶恶种种业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帐一样,到时都会兑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真的一死就了,那些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人不是太幸运了?而我们这些规规矩矩、克己为人的岂不都成了傻蛋?有了这个三世因果,有了这个业力不灭,整个因果链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这样,坏人才有所忌惮,好人才有所慰籍。 十二因缘顺着开展,佛家称为十二因缘流转门,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样周而复始地形成了六道的轮回。前两个环节指前世,中间八个环节说明了今世,后两个环节又落实在下一世。
      同时,在今世的八个环节中,前五个环节是你现在的果,后三个环节是你现在和未来的因。十二因缘在佛经中随处可见,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明白了三世因果丝毫不爽。这是一个佛教徒应该明白和认真修行的基本道理和依据。 人的生死就是一个缘起,无明作为条件,以前世所作的种种业行为因,就产生了自发冲动。
      以此为条件产生名色就入胎了。入胎后以身体为条件就产生了感官,以感官为条件就有了接触,接触就有爱的趋向,于是产生了取,以取为条件就产生了有,后来就是生和死。这就是生命之流。其间并无一个不变的东西贯穿始终。譬如被点燃的柴火再点燃另一柴火,可是此火并非彼火,但无此火也就没有彼火。
      说不是吗?它们又有关系,说是一个吗?但彼不是此,所以叫‘无一非异’。这是佛家不同于其它宗教的一个特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十二因缘这条因果链是如此的有力,使人生生世世沉溺其中,怎样才能得到解脱呢?佛告诉我们,要得到解脱,就必须把这条因果链斩断。
      死从生,要想不死,就必须断生;生从有来,不生就须断有;断有则须断取……一直下去,直到把无明断了,才能超出轮回,了脱生死,这就是十二因缘还灭门。佛教不认为一死就可以脱离苦海,要断十二因缘,要断无明,‘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样,就可以解脱于生死了。
       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学者应该知道,佛教四谛法中的‘苦’与‘集’的关系,是十二因缘所解释的。有烦恼,有无明就是苦,这个苦。绝不是这一辈子就可以了的,会一直延续到下一世。人生的现象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环境好,既聪明,又漂亮。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环境差,既愚昧,又丑陋。
      ……这一切,在三世因果、十二因缘中却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佛教认为生命之流不断,有过去就有现在,有现在就有未来;无明之后有老死,老死之后有无明,轮回不已,无有穷尽。所以不要以为现在是这样的,以后仍然会是这样,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诸行无常嘛。命运之路总是不平静的,不平直的。
      一个人今生有道德,对社会的奉献大,下一生就可以转入天道。一个人今生没有道德,损人利己,下一世可能变成畜生。人、天、非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就是以你自己的业行活动为表记,该入哪一道就入哪一道。对此,人们可自由选择。 学佛的人知道其中的利害,才去修道,以了脱生死。
      而生死轮回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所以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断除无明。哪怕你修成了神仙,无明没有断除,清福享尽后仍然会掉下来的。所以必须断除无明,直入涅??,才是了脱生死的唯一出路“。(贾题韬《坛经讲座》P24-28) “1。无明:无始烦恼。
      谓无始来,一念不觉,于诸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曰无明,粗分为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暂毋须赘;枝末无明,为凡夫所修,今宜审明。 枝末无明又分二:一是迷理无明,即是见惑,能发起善恶诸业;二是迷事无明,即是思惑(贪瞋痴慢等种种烦恼)能滋润生死苦果。
      今‘无明’支,尤其约迷理无明而言,也就是吾人第六意识相应之愚痴心;诸烦恼中,此愚痴心最能发业。 愚痴之事甚多,主要却有两条;一是迷执身相,认作是我;不知四大假体,实本无我。由是不知善恶因果,确实不谬,只为私心滔滔,于是恣情造作诸恶,发三途恶业,而招将来三途恶报。
      二是不了三界统苦,万法无常之真实谛理,只为贪著人天色无色界之可爱果报,于是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而招将来人天善报。 2.行:造作之义,即指所作善恶诸业。由于二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事业(所谓起惑则造业)。亦即无明力故,若起无贪、无瞋、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瞋痴等烦恼心,则造恶业。
      但不论善业恶业,皆在本人八识田中熏成种子(所谓宿生习气),此称为业力。须知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二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识等五支,也就是吾人之五蕴报身)。 盖吾人之八识中,第八识是总报主。
      规矩颂云:去后来先作主公。当临命终时,名乱心位,八识田中无始来诸善恶种子争起现行,譬如摇彩,重者先牵。其中一强有力之业种子,就引第八识去投胎。于有缘父母,当其交媾时,视如淫剧,遂起一念爱心(男的爱母憎父,女的爱父憎母),而揽父精母血,成其胎中,然六道众生,有马腹有牛胎,或王府或孙宅,乃至虚空中之微生物,无量无边,到底吾人第八识将投向何家?那得视各人之业力如何而定了。
      可畏哉!业力;可慎哉!业力。 下面五支,即说此五蕴报身发展的过程: 3.识:本识揽“霈”(父母交合之精液)。即指第八根本识入胎之位。此时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霈,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命之开端。 4.名色: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即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即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
      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霈,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能,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单称色。 此一阶段,细分又有五位……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自神识投胎至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位。
      以上皆属名色支摄。 5.六入:指眼等六根。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之作用,故名六入,此为胎中成长之位。 又细言之,从第五七日形位后,至第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圆满;乃至第十九七日诸根具足。
      如是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6.触: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世至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尚无憎爱分别。
      此为六根交摄一切外境之作用。 7.受:领受之义。即领纳所触境界,谓根境相对于违顺等境上,生起苦乐等感受。当四五岁至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唯不生贪爱之心耳。此为对境所生之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而又将引生未来之苦果。其情形如下: 8.爱:贪爱。即因感受引生之执著。当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时,行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
      所谓于乐受顺境,则起贪恋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爱包括憎)。唯未广遍追求耳。 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譬如世间五谷种子,须蒙润雨,然后发芽;吾人八识田中之业种子,亦须蒙润缘而后现行。润缘者何?凡迷事之思惑,贪瞋痴慢等诸烦恼,皆为润生之缘;而其中爱字,为七情根本,最能润生。
      故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古德亦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妄取。亦即是上品之贪爱。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食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染欲境之一种趋求。 10.有:业有。
      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行’支是过去之业,‘有’支是现在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果报不外:①正报:分本有(现在之身),中有(即中阴身,指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中间所受之化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②依报:包括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色有(无色界)。
      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此为所作业力感报之一种定规。 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等过去‘无明支’),有支又为因(等过去‘行’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 11.生:倒识托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托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12.老死: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自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诸根衰败名老。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如夭殇之人),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患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佛学十四讲》,台湾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7)。
      

    l***

    2007-11-22 07:43:04

其他答案

    2007-11-20 23:06:37
  •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基督徒在苦难中要学会忍耐,要靠主常常喜乐。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基督徒认为欲望和行动应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适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钱都是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过度追求这些就是贪欲,是犯罪。圣经劝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劳动,不应好逸恶劳。
      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稣并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基督徒认为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境界。
      基督徒认为应该消灭的是不正常的欲望(贪欲即罪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欲望;如果消灭正常的欲望,就是自杀或灭绝人类。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的是贪欲贪婪,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
      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不存在不生不灭的涅??境界。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认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的拯救,才能摆脱罪和罪的欲望,依靠耶稣的帮助才能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呢,死后进入地狱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三部分:天堂,人间(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个宇宙)和地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而不是分为六道。
      三位一体的上帝,善天使(由上帝所造并效忠于上帝的天使)和得救的圣徒的灵魂住在天堂;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还可往来于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协助上帝管理它们;魔鬼(即恶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后来背叛上帝,与上帝为敌,成为恶天使即魔鬼)和恶人的灵魂住在地狱,魔鬼还来往于地狱和人间,引诱人犯罪。
      上帝(即神)是造物者,其它(宇宙,天使,人,生物)都是被造之物。人类从始祖亚当和夏娃开始犯罪,人人(包括佛祖和老子)都犯了罪(罪就是违背神的律法和道德良心的心思,话语和行为),与神失去了和谐的关系并与神分离,按照神所定的因果报应律,有罪的人死后灵魂要受神的审判后下地狱,虽然有人(包括佛祖)想借修行,修炼,摆脱罪和因罪而来的因果报应,但都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摆脱罪和下地狱的命运。
      上帝爱世人,差遣圣子降生成为人,在十字架上施行救赎,人悔改因信耶稣就可以得救,罪得赦免,死后灵魂上天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得救之法。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永恒(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
      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
      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基督教否定转世说。 。

    爱***

    2007-11-20 23:06:37

  • 2007-11-20 17:50:26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
      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
      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
      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
      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即∶(一)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二)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三)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
      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
      (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我国各宗派对阿赖耶识亦有多种说法,如∶(一)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二)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
      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三)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
      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 当我们产生了无明习气时,它便被储存在所谓的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又称为根本识或基础识,也称为第八意识。这些习气一旦被储存于阿赖耶识后,每当我们的烦恼生起时,它便变得更为强大。
      但若我们能完全净除习气,尤其是对于自他的攀执时,便能了悟到阿赖耶识即是我们的俱生智。当我们仍处无明,烦恼、习气不断增强时,阿赖耶智便称为阿赖耶识,这是由于智慧层面尚未被悟的缘故。但当烦恼、无明净除后,储存我们一切习气的阿赖耶识便变成了俱生智,而不再是一般的意识了。
      了悟了俱生智后,我们便能对一切无量无边的现象收放自如,了知不仅是自我,也包括一切现象本身都非具体实存。 我们常说善报、恶报就是一种果报。有人说,为什么我做善事,却不能得到好的报应。为了理解这种现象,就要说到人的三世,即过去世、今世、未来世。
      人的生命是延续的,出生到死亡,再投胎,再出生,构成了轮回。而轮回的主体是被称作阿赖耶的识,也称作第八识或藏识。人生时一共有八个识,前五眼耳鼻舌身识,再加意识、抹那识及阿赖耶识。人死后,前六识灭,第七识抹那识执着阿赖耶为“我”在六道中轮回。   那么我们再说说阿赖耶这个重要的识。
      阿赖耶识不断灭,被称为藏识,因能藏种子(也称作“业”)而这样称呼。种子或业是因人造做而生,分身、口、意三种业。人的思想,言语及行动都能造业。业分善业、恶业及不善不恶业,所有造作的业都藏在阿赖耶识中,并在轮回流转中不会消失。   人在轮回途中,因藏识中的种子而显善恶境界,随遇各种缘而上升善道或堕于恶道,这些都是由藏识中的业力而定。
      比如,人梦境的善恶,也是由阿赖耶识中种子流注而生,常做恶事,易作恶梦,常怀善念,则梦也善。这样常做善事也容易投生到善道,常做恶事也易堕恶道,都是视业力而定的。佛说:“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六道轮回则是十善十恶应得的果报。   我们讨论了阿赖耶识,也就容易理解三世因果了。因人一出生就带着过去世的业,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随外缘而触发,而生成各种果报。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属于正报。
      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于依报。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也丰足;正报无福,依报也是窘困。   由于时间仓促,暂写这么多供讨论。其实如果通了佛理后,明心性之学,那么六道轮回仅是一个假说,《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
      ”轮回之法,也是如梦幻一般不实。如死亡也本无死亡,是人妄想计著的幻影。佛学中常听到的是了生死,是因人迷于假象而以为生有死亡,人觉破这一幻想,去除这种执著后,即是所谓了生死,其实,实无生死可了,因生与死亡本就虚无缥眇。 。

    通***

    2007-11-20 17:50:2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