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舍利是什么??

首页

舍利是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8-09 05:50:52
      舍利(梵语 Sarira 的音译,意为“遗骨”)。舍利子的意思就是人的遗体火化以后未完全焚烧干净的个别骨头。 
    使舍利具有某种神圣意义,是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骨灰处理有直接关系。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遗体被火化。
      当时北末罗、南末罗等八个国家抢分了佛陀的舍利。为了保护、供养舍利,这八个国家各自建立了一座宝塔。帮助“八分舍利”的婆罗门人和迟到的孔雀部族人,又为存放舍利的坛子和火化释迦牟尼佛遗体的炭灰另外建立了两座宝塔。 后随着佛教向中国传播,其中部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也被带到中国。
       以上情况,已为近代的考古发现所证实。1987年8月24日,在法门寺院内的十三级宝塔崩裂,考古学家在几年的发掘整理中,发现了供奉在地宫后室内的“八重宝函”中的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三枚是“影骨”,是人工仿制的。一枚是佛的舍利,即火化后的佛指遗骨。
      这是舍利到底是什么的最真实的证据。 所以舍利就是火化以后的遗骨。并不是很神秘的物质。 在这里我想展开说一点,佛教是不承认世间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因此,认为舍利具有某种神秘性质的观点也不是佛教的观点。当然,舍利是佛教的专用名词,佛教中具有一定身份的信仰者死后火化所出现的遗骨也可以叫舍利。
      常人火化后如果产生遗骨只能叫"骨灰",这里称呼的区别不在于产生的物质不同,而在于普通人不是佛教的信徒,没有必要使用佛教的专用名词。

    朝***

    2007-08-09 05:50:52

其他答案

    2007-08-10 15:09:43
  •   舍利究竟是什么? 
      “舍利”在一般人看来是颇为神秘的。通常人的遗体焚化后,只剩骨灰一堆;而佛门的高僧大德却能留下形色各异的舍利。舍利常被视为僧尼们修行有成就的表征。高僧大德迁化后留下舍利,往往更能增强信徒对他们的信仰。 
      “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曰“灵骨”或“坚固子”。
      但这只是就大部份舍利是来自人的身体而言。因为舍利大多从人的遗体焚化而得。“舍利”一词在梵语、巴利语中,虽为遗骨之意,但绝非一切有情众生之遗骨皆可称之;而是薰修戒定慧三学者的大智慧结晶。换言之,形而上者谓之三学,形而下者称为舍利,二者其实是一体之两面。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大一六·三五四上):“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聚!舍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依佛家经典记载,舍利存在的形式可分为:   (一)全身舍利:为圆寂后,肉身自然不坏。如六祖大师。   (二)碎身舍利:又称分身舍利,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物。
      如  释迦牟尼佛之舍利,分为八国所供养。   (三)法身舍利:指佛所遗留之教法。如同舍利,永住于世。   (四)生身舍利:亦称身骨舍利。此类舍利又分为三种:白色为骨舍利;红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
      另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关于全身、碎身舍利之说,或起源于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时期所行之土葬与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遗体称为全身舍利,以火葬后之遗骨称为碎身舍利。《浴佛功德经》分舍利为二:(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肉身舍利),即佛之遗骨。
      (二)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发舍利,其色黑。(三)肉舍利,其色赤。   最早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示寂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由阿育王的推广,佛骨舍利所分布的畛域更广,以中国境内为例,就有十九座阿育王塔。
         因此,舍利也叫“身骨”。但也有不是身骨的舍利。这种非身骨的舍利,现代人也有得之者。如燃灯供佛,心诚至极,会感应道交,在灯花中得到舍利,这就是佛教中称为“灯花报喜”的现象。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杨佩之(慧潜)居士就曾在灯花上得到舍利。印光大师说,这是因为“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杨佩文居士书》)可见,这不是凡情所能妄测的。
      通常,舍利主要是指高僧们荼毗后烧出的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坚固如金刚,闪闪发光,形态各异,有舍利珠、舍利花、舍利块、牙齿舍利等;色彩也不一,常称为“五色舍利”。颜色以黑色为主,也有白色,红色,银色,蓝色等。据美国宣化上人开示,白色的,乃是骨舍利;黑色的,乃是发舍利;赤色的,乃是肉舍利。
      (宣化上人讲《妙法莲花经浅释》三卷第三三四页)又:“舍利有两种,一为全身舍利,如多宝佛舍利。二为碎身舍利,如释迦牟尼佛之舍利。” 我们一般所说的舍利,单指“生身舍利”而言。而指骨舍利是佛“肉身舍利”的一部份;佛所说的法,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法身舍利”。
         弘法的价值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狭义的说,指佛教的根本教义,“缘起性空”,“见缘起即见佛”的缘故。两种舍利,表示物质和精神,显现佛陀的福德与智慧,都是世尊留给众生的宝贵遗产,是佛教文化的神经中枢。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份,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们心灵,启迪人类智慧发挥积极的作用。佛指舍作为佛教至高圣物,同时象征中国“和合文化”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民众,港澳同人,渴望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短短十天,百万信众,虔诚瞻礼,含泪拜别,感极而泣;“祈求平安”是瞻礼信众的一致愿望,香港民意,在佛指舍利莅港供奉期间,得以充分体现,为东方文明再度作出辉煌的独特贡献。
         本师释迦牟尼佛涅??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在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
      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世尊亲口说: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服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命身。   由此可知,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
      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引起依赖心,甚至引起厌烦懈怠的心。《法华经》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x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供敬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乃至“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
      佛陀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如果我们至诚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证。   《法华经》上佛自言:“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
      并劝“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隋朝时,天台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慧思大师印证:“非汝莫识,非我莫证”。此事可为证明。 。

    j***

    2007-08-10 15:09:4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