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历史背景

首页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历史背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23-08-20 20:00:15

    从大熊猫的系统演化历史来看,中新世之末为大熊猫类的始发期早更新世的大熊猫小种处于大熊猫类系统发育中的成长阶段,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巴氏亚种空前繁盛,但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季风能够深入的地区。总之,在大熊猫系统演化的历程中,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及其所导致的高寒环境,成为了大熊猫分布范围拓展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更新世冰期时青藏高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西北寒冷气流向东南部区域的推进,高原隆升在中国中西部所形成的各种复杂地形、地貌等为更新世冰期时大熊猫的持续生存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避难所。因而在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及秦岭南坡中段成为了现生大熊猫的最后栖息地。

    现生大熊猫分布区域,位于中国地势三大阶梯的第二阶梯。这种反映地壳差异性的构造运动的“阶梯式”地形,主要是受东西向及北东向两级构造线的影响。山脉排列几乎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这些山体所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而秦岭则横亘于该区北缘,成为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它既阻挡了北来寒流的入侵,又有利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深入,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过渡交替,也使秦岭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南坡属于北亚热带,北坡属于暖温带,是华中、华北、华西植物区系成分交汇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历史背景

    从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起步,到全面系统开展大熊猫的野外生态行为、人工圈养与繁殖、野化培训与放归等研究活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创的大熊猫学科规范成为野生动物保护行业标杆,创造的大熊猫保护体系,堪称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历史背景

    1962年,国务院将大熊猫等19种动物列为“珍贵稀有”保护物种,并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1963年,四川卧龙成立大熊猫保护区,开启大熊猫保护事业。1978年卧龙晋升为首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1980年卧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探索新型管理模式,中国自然保护事业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卧龙率先在全国推行协议管护,让生态保护反哺于民,开创了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模式。当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下,卧龙已成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者。

    繁***

    2023-08-20 20:00:15

  • 生活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