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首页

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9 13:29:24
      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连接前后的名词、代词以及相应的短语进行判断,形式简捷单一;可是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的形式就比较多,有助词判断句、副词判断句、词序判断句以及动词判断句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助词判断句
    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
       1、前“者”后“也”句。“……者,……也。”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格式,后面介绍的三种形式,都是这种句式的变形。翻译时在主谓之间加“是”。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都是名词。
      译为: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数词。译为:这五点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谓短语加“者”作主语,判断原因或解释情况。译为: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略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2、有“者”无“也”句。“……者, ……” 主语后加“者”,谓语后无“也”。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侯列传》) 主语是名词充当的。译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至如信者,国仕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主语是动宾短语充当的。
      译为:至于像韩信,是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 3、无“者”有“也”句。“……,……也。” 主语后“者”省去,谓语后用“也”煞尾。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译为:我是子瑜的朋友。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 此谋攻之法也。(《谋攻》)译为:这是用谋略攻取的方法。 4、“者”“也”在后句。“……,……者也。
      ” 主语后的“者”,移到谓语后和“也”连用,加强了语气。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译为:晏子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二)副词判断句 主要有副词“乃”“即”“则”“诚”“本”“非”等等。
      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 1、“乃”字判断句 用副词“乃”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性判断。翻译时把“乃”换为“是”。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译为:应该被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为: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2、“即”字判断句 “即”是副词,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译为:项羽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 即今之?袢辉谀拐咭病#ā段迦四贡恰罚┮胛壕褪窍衷谝桓霭ひ桓龅卦谀怪械恼馕甯鋈恕? 3、“则”字判断句 用“则”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加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宏大景观啊。 此则余之罪也。译为:这就是我的罪过呀。 4、“诚”字判断句 用“诚”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判断。译为“确实是”。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译为: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漂亮。 5、“本”字判断句 用“本”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追本求原的判断。译为“本来是”。如: 臣本布衣。(《出师表》) 译为: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琵琶行》) 译为:问她是什么地方的人,她回答说她本是长安的歌女。 6、“非”字判断句 用“非”放在主谓之间,否定谓语,形成一个否定判断句。译为“不是”。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译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此物固非西产。
      (《促织》)译为: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的出产。 此外,副词“固”“皆”“亦”有时也用于判断句中帮助判断,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来判断。 (三)动词判断句 1、“为”字判断句 “为”,动词,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为:如今人家正好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为:这是怎么样的人? 2、“是”字判断句 “是”,在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动词很少见,仅在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汉魏以后渐多。
      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吴)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 练习: 下列各句是不是判断句?是的在后面画上对号,并标出表判断的词。 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5、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6、非死则徙耳。
       7、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8、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9、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2、觉今是而昨非。 1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4、安能辨我是雌雄? 15、唯利是图。
       1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7、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18、汝是大家子,仕宦在台阁。 19、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0、予本非文人画士。
       21、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2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吴***

    2019-03-09 13:29:24

其他答案

    2019-03-09 13:26:19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 4、 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

    泛***

    2019-03-09 13:26:19

  • 2019-03-09 13:09:14
  •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2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5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

    陈***

    2019-03-09 13:09: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