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珍宝岛事件"时我们用什么打败苏联的?

首页

"珍宝岛事件"时我们用什么打败苏联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3 13:36:43
      1969年,我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矛盾越来越尖锐了,在政治上出现了高调的舆论口水战,在军事上双方都在边境陈兵百万,双方都虎视眈眈,军事大战在所难免。在一些不好判明谁先挑起的小规模冲突中,双方都极力投入精兵,试图在士气上压倒对方。其中位于黑龙江中的珍宝岛事件就是当时一个极为明显的例子,当时,前苏联不但派出了精锐的特种部队,还出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T-64坦克。
      在几次连排级的小规模冲突中,T-64坦克都打头阵,掩护苏联步兵发动冲锋。我军为了粉碎敌人的侵略,调动一切陆军先进武器,包括火箭炮和反坦克炮等,对苏军的T-64坦克进行密集的火力打击,试图摧毁这种坦克。可是,不管我们的各种武器如何射击,虽然几乎发发命中,可就是只见火光一闪,敌人的坦克照样冲锋,一点都没有被打坏的样子。
      这是怎么一会事?我军指战员都愣了,战斗陷入被动局面。无奈,经请示上级的上级的上级,最后,据说是周恩来总理下的命令:无论如何,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想办法俘获一辆敌人的这种T-64坦克。 我军的当时战地指挥员立即下达了紧急命令,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把冲锋到黑龙江主航道冰面上一辆T-64坦克作为目标,调动一切炮火,专打坦克四周的冰面。
      效果很快就出来了,只见被炮火击碎的冰面,很快就无法承受T-64坦克的巨大的重量,只见这辆坦克晃了几晃,冒着气泡逐渐沉入了黑龙江心。随后在夜间,我军调动好几辆履带式大马力推土机联合作业,将我军潜水员秘密潜入江中捆系好的这辆T-64坦克,生生拖拽上来,用专车运到我军的某坦克研究所。
      经各方面的坦克专家联合会诊,确认这辆坦克之所以打不穿,是由于苏军在这辆坦克上使用了一种我军还不知道的坚硬新材料。这种新材料的硬度很大,我军的反坦克武器的弹头硬度不如它硬,因此,尽管我军的弹头都准确命中,在这种硬碰硬的状态下,我军的弹头就想打了一个擦边球,瞬间碰撞后,就像折射后的光线,略略改变一些弹道后就飞走了---这就是我军弹头只击中而不能摧毁的真正原因。
       。问题找到了,经过研究,我军专家立即决定展开新硬度材料的研制。经过专家的连续攻关,新材料很快就出来了,经制成新穿甲弹头试用,比老弹头还糟,炮弹弹头打中以后,‘咣’一下子就弹开了,根本就无法击穿。 。T-64的装甲。难道是弹头设计有问题?这时某研究所根本没有人会这种力学计算问题,问题报到国务院,还是周总理想起一个人来。
      又通过总参某部门的同意,有关人员又去找了已经下放到山东大学去打扫卫生的潘教授。为保密,在山东大学校园找到他时,只是告诉他是一个力学科研问题,寻求他的帮助,就把那个难题的材料给了潘教授。第二天在校园的打扫卫生现场,有关人员又去追问他能不能解算这道题时,潘教授严肃地问:你们告诉我这道题是干什么用的?有关人员平静的告诉他就是一道科研难题。
      潘有些愤怒了:我知道,这是一个穿甲弹的计算公式,但你们不应该瞒我,喏!只见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张烟盒纸,递给了总参来人。那两人大吃一惊,开始还以为是他们此行已经泄密,后来想想才开始佩服潘教授的学识水平! 。经过用潘教授的公式设计的穿甲弹头,虽然在穿甲能力上比原来的穿甲弹提高了不少,但在做击穿T-64实验时,仍然是打擦边球。
      有关科研人员陷入了困惑之中,在不知多少次的‘诸葛亮’会后,终于有一个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理论:与其这样硬碰硬,不如用软材料实验一下。很快这一报告报上去并获得批准,实验的方式是在穿甲弹的弹头前端,也就是最早与被打击目标接触的部位,使用一种铜合金,在弹头与目标接触以后,利用铜合金的相对软的材料特性,使其有一个粘连的瞬间作用,随后就是极硬的真穿甲弹头的打击。
      没想到,打击效果出奇的好,在正常的打击距离内,击穿T-64就像穿肉串那么容易。再经过进一步改进后,我国某型号100毫米穿甲弹就设计定型了,随后就是各个炮弹工厂生产线加足了马力昼夜生产,并源源不断的装备到中苏边境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
      由此,这些地处前线担负直接对苏作战任务的军区首长,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才不用担心自己的军队无法阻挡苏军的钢铁洪流!在随后的中苏边境争斗中,英勇作战的我军指战员才消除了后顾之忧! 。多年来,我军的反坦克技术日新月异,什么新型穿加弹、碎甲弹、破甲弹层出不穷,什么钨合金穿甲弹、贫铀穿甲弹等等,我国发展了一代又一代。
      在此基础上,我国还重点开发了反坦克导弹技术,而且目前已经列装了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第四代反坦克导弹也已经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相信不久也将列装一线作战部队。 下面我们再看看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珍宝岛是乌苏里江里的一个小岛,俄罗斯称其为达曼斯基岛,长约1700 米,宽约500米,岛上有一些灌木,有几条河流从中国一侧流入该岛,像手掌一样。
      当年围绕该岛到底 发生了什么事情,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传媒透露了这一事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 细节。 达曼斯基岛疑团 1969年3月,在远东乌苏里江的这次战斗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边境最大的战斗行动。对此,多 年来在俄罗斯存在种种猜测,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当时苏联人并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占领该 岛,井问道:“当中国人进入该岛时,我们的边防军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类 似事件的发生?”。有人说“当时中国人太多,边防军根本就无法对付他们,不得不动用正规军”。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在30年前那种环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说清楚。
      后来苏联政府也有意让人们淡忘此 事,也只是将这次冲突描述为《1969年3月的乌苏里江事件》。 90年代初,在俄罗斯的版图上再也找不到“达曼斯基岛”了,于是俄罗斯人又开始猜测,开始议论当 年的“秘密坦克”、议论关于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的神秘死亡。
      甚至有人说“该岛已不复 存在,为了让谁也得不到它,我们已将它炸毁”。达曼斯基岛事件仍是一片疑团。曾当过伊曼边防总 队队长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诺夫,在事隔30年后做了详尽的描述。 摩擦由小到大 据康斯坦丁诺夫回忆:1968年秋,我们感到中国人在这个冬天可能会发起挑衅行动。
      我、列昂诺夫和 当时的边防总队参谋长巴甫洛夫一致认为,这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实质性的冲 突。我们得到的口头和书面命令是:运用现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让挑衅者进入我国领土,但不准动用 武器;并严禁官兵们传播这里发生的事情、争斗。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国内其他人,甚至连想 都想不到,正当党的领导人宣讲共产主义思想的时候,在漫长的中苏边界,沿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 几年来两个大国的士兵经常发生打斗。
      1968年只在伊曼边防段双方就发生过40次打斗。1968年11月的 一天,边防总队指挥部曾向军区报告说:有可能发生武装挑衅,请求具体的书面指示,并加强力量。 一周后,边防总队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对他们说:如果发生武装挑衅, 那就还击。
      但只是口头意见,不能作为依据。 在相邻的基尔金岛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达曼斯基岛、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经常发 生冲突,双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枪托来互相打击。在一次打斗中,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抢来15支 枪,并发现枪膛里有子弹,我们非常吃惊,这使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及其副手确信,危险正在来 临,如果说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
       达曼斯基岛和相邻边防队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哨所值勤人员都加强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装甲运兵车,同 时,只要中国人一出现,我们的边防人员就向他们射击,将这些不速之客赶走。 我们的边防军人并不知道,还在2月底的时候,在乌苏里江左岸(中国一侧)就秘密集结了几千人的部 队、大量的兵器,展开了通信站和指挥所。
      3月2日夜,约300名中国军人进人达曼斯基岛,并在那里修 建了火力发射阵地和掩体。 从最近的观察哨到达曼斯基岛才80米,为什么边防侦察分队没有发现这些情况呢?主要是当时没有夜 视设备,而中国人的行动是在夜间进行的,并且边防分队早晨沿达曼斯基岛巡逻时也没有发现可疑迹 象,我们就从中国人的鼻子底下过去,他们也没有惊动我们,也许是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
       3月2日行动 康斯坦丁诺夫说: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事首长足智多谋、训练有素、十分狡猾,选择3月2日并非偶 然。在当时的宣传报道中并没有提到这一天有什么意义,实际上这一天非同寻常。 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着小雪,周围白茫茫一片,这使中国人可以悄悄地占领达曼斯基岛,雪可 以掩盖他们行进的痕迹。
       第二,3月2日是北滨海区送别冬天的节日――谢肉节。中国人估计可能会有人请边防总队指挥部的人 去吃饭或联欢,造成和指挥所的联系“不畅”。的确如此,边防总队的领导去了维也坚斯卡亚村,很 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参加联欢会,而是去参加演习。30年来没有人提起过演习的事。
       实际上,事发前3天,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两个师参加,军区指示由边防总队扮演“敌 军”。难道2个师抽不出来2个连扮演“敌军”,而非要边防总队去扮演“敌军”吗?可能当时军区司 令部的意图是好的,主要是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士气。
       第三,周日和周六,我们的边防军航空兵不飞行。 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官可能正是根据上述因素,才选定在这一天开始行动的。另外,我们在演习中 也出现了一点问题:一个坦克团未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宣布进行战术停顿。中午12点以后,康斯坦 丁诺夫返回指挥所,演习指挥部里响起了“焦急”的电话铃声,远东军区司令部打电话来说:在下米 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进行战斗,有人员伤亡。
      列昂诺夫马上下令给巴甫洛夫,让参加演习的军士学 校和机动分队马上撤下,向达曼斯基岛出发。 事情就是这样,当达曼斯基岛两个哨所发生流血冲突时,整个预备队,即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却在离 该岛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硝烟笼罩达曼斯基岛 根据康斯坦丁诺夫的回忆,1969年3月2日技术观察站报告,发现有两个小队、约30名中国人已经进入 苏联边界。
      上午11时左右,边防哨所的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一个由30人组成的小组,乘坐 一辆装甲运兵车和两辆汽车去迎击入侵者。 他们决定从两面包围该岛,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5名边防军人和克格勃特别处派来的侦察员H?布 依涅维奇上尉从正面接近该岛。
      他们后面约300米是第二小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领,共12人。第三小 组由拉伯维奇中士率领,共13人,从侧翼接近该岛。突然,他们遭到正面机枪扫射,左岸火炮和迫击 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巴班斯基中士带领的人占领了一 个环形防御工事并进行还击。
      相邻哨所的摩托化机动小组赶去支援,带队的是维塔利亚?布别宁上 尉。但由于左岸猛烈的炮火,他们没有取得成功。 参加演习的边防军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接到命令后迅速返回,在苏哈诺夫斯基峡口直升机追上了他 们,机动分队转乘直升机火速赶往达曼斯基岛,周围一片硝烟,灌木、土地、装备都处在火光中。
      观 察达曼斯基岛,在一颗树旁发现了我们的士兵,我们的人降落了。同时,装甲运兵车也来了,是斯克 拉达纽卡军士学校的人。我们占领了达曼斯基岛,开始派人去找伤员。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后接替他 指挥的巴班斯基中士爬过来告诉我们,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组,全部阵亡。
       列兵彼得罗夫是从边防总队政治处来的,在他的短大衣下发现了照相机,后来照片洗出来了,这是他 死前拍摄的最后3张照片。我们在其中一张照片中看到,当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带人接近时,一个中国军 人举起手,明显是向埋伏在战壕里的人发信号,就在这一瞬间,战斗开始了。
       这一天的战斗是残酷的,苏方共死31人,伤14人。边防军夺回了达曼斯基岛,并挖了战壕,一个加强 班一直在那里执勤。 上校阵亡,“秘密坦克”陷落 为防止中国人再次侵入该岛,由亚申中校率领的一个机动分队来到这里,他们共有45人,4辆装甲运兵 车,车上有掷弹筒;岸上还集结了80人的预备队,并有装甲运兵车,3月12日夜,远东军区第135摩步 师来到冲突地区,他们有一个摩步团、一个炮兵团、一个独立坦克营、一个“冰雹”-BM-21火箭营。
       不知为什么,3月14日在该岛执勤的分队又接到上级命令,撤离该岛。康斯坦丁诺夫至今保留着当时在 岛上执勤的分队队长沙拉金的报告笔录,笔录是这样写的:“3月14日,边防执勤分队听到了对岸中国 人的喊话声,后来我们就接到命令,撤了下来”。从记录的时间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战斗开始前 15小时下达的。
      我问过列昂诺夫是谁下的命令,他说是“军区”。但我估计,命令并不是军区下达 的。我们走了,中国人又占领了该岛。我们不能确定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很不正常。 3月14日快到半夜时,列昂诺夫又接到军区的命令,要求重新夺回达曼斯基岛。大约1-2个小时后,亚 申中校率领机动分队到了。
      战斗开始了,关于岛上的情况并不明了。从最高观察哨上报告说,中国人 跑到岛南端去了,占领南端后准备打击亚申的侧翼。后来又有9辆坦克前来支援,列昂诺夫发现坦克后 说:“我现在去岛上”,说着他就匆忙出发了,甚至没有来得及确定联络信号。边防军虽有无线电 台,但他们都不知道频率,坦克去参加战斗了,我们和它却没有任何联系。
       中国人接近了列昂诺夫的坦克,跟随在他后面的两辆坦克又返回去了,并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挥所,而 是返回了哨所。为什么会如此惊慌失措呢?因为有人觉得,中国人的坦克开到了我们这边,情况非常 严重。列昂诺夫在坦克里受了重伤。此事报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诺夫上 校。
      结果,有几次试图冲向坦克都未能成功。 15日夜16日凌晨,师侦察连连长勃尔特科夫斯基率领侦察营救小分队前去营救,到达坦克时列昂诺夫 上校已经阵亡。他想从下舱口出来时,被狙击手射中心脏部位。中国人没有动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 仪器。我们想用地雷将坦克炸毁,但没有成功;后来决定用火箭炮,从乌苏里江岸上发射每枚重达180 公斤的火箭炮,并未射准。
      坦克被打歪了,瞄准手已经看不见它了。4月底,中国人将它拖了出来,现 在已成为他们博物馆的展品。 由于中国人占有明显的优势,达曼斯基岛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这就意味着使冲 突升级,当时没有人有勇气下达这样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级的命令。
      最后,在17时才收到上级 (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进行了打击。“冰雹”在当时尚属于“秘密武器”,据说下达使用 “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团团长、退役上校克鲁别依尼科夫回忆说,“一个冰雹营 和一个装备122毫米榴弹炮的团对该岛及对岸5-6公里纵深进行了猛烈打击。
      随后驻扎在上乌金斯克 (现为乌兰乌德)的一个摩步营参加了战斗,营长是斯米尔诺夫少校。该营有很多人尚不满20岁,在 这次战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伤,4辆装甲车被击毁。最后中国人放弃了该岛。开始,该岛的防御由 135摩步师负责,直到4月,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后,该岛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给了边防军。
      一直到那年的9 月,那里仍能听到枪声,还有人员伤亡。 为什么不讲实话 康斯坦丁诺夫说,对3月2日发生的事情,当时政府的宣传是这样说的:“10时40分,哨所响起战斗警 报,装甲运兵车和汽车进入战备,哨所负责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将情况报告给了相邻单位的布别宁 和肖霍洛夫,并报告了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得到这一消息后,为赶走中国人,首长决定……” 是谁在什么时间向什么人报告了这件事情,并不像上面宣传中所说的那样,这明显是在捏造事实。
      为 什么会这样呢?当时只有一个目的:向本国人民以及中国人表明,我们的边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 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实际上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却在100公里以外 的地方。 当时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有军士学校和装甲运兵车参加,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的参加才使我们占有 优势。
      之所以不提他们,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以很少的兵力赶走了中国人。 政府在报道3月中旬达曼斯基岛的第二次战斗时说:边防军把毛泽东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并不 是这样的,边防军的冲锋受挫,遭受重大伤亡,中国人在人数、技术装备和武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并且战斗开始前该岛在他们手上。
      宣传中只字未提使用正规军和坦克的事,对列昂诺夫上校的死亡更 是讳莫如深。 和平的努力 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人 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还是常规 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
      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政治局 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苏联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 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 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
      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 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 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 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 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 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此外,会后他还给自 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人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 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 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 队。
      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 现在俄中边界划界工作已经结束,我们已不再拥有达曼斯基岛了。它已划归中国,因为它位于乌苏里 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如果在1964年时我们听从济里亚诺夫将军的建议,那就不会发生1969年3月的悲剧 。
      

    道***

    2019-03-03 13:36:43

其他答案

    2019-03-03 13:52:07
  • 靠美国威胁搞定的

    李***

    2019-03-03 13:52:07

  • 2019-03-03 13:42:11
  • 国际: 当时美国威胁苏联,如果向中国丢核,美国将对苏联丢核武.
    双边: 珍宝岛易攻不易守,毛子用机械化VS我军快速灵活的攻势,显然战术出问题.
    分析: 珍宝岛事件本来就是明摆着欺负人,苏联自觉理亏,且还有最大敌人美国在,为了面子问题与中国开打,实属战略上的错误.

    失***

    2019-03-03 13:42:11

  • 2019-03-03 13:23:55
  • 楼上胡说八道

    蔡***

    2019-03-03 13:23:55

  • 2019-03-03 13:06:06
  • 客观的讲:珍宝岛只是中苏两大国之间摩擦出的一点点小火花.应该说是不分胜败.说我国捍卫了国家主权倒是不争的事实.
    珍宝岛事件只是表面现象,中苏冲突也不在一处.
    总之中苏冲突打消了中美之间的坚冰,在政治上苏联是肯定输了.

    谢***

    2019-03-03 13:06:0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