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神与物游 是什么

首页

神与物游 是什么

名词解释题目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27 01:42:23
  •   什么叫做“神与物游”呢?就是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这些都太表层,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这样还不算,“神与物游”的第一步是理解,用精神去认识外物的本质;第二步是精神与外物合二为一,结伴驰骋,疏狂恣肆;第三步,精神与外物已经浑然一体且已分不清彼此,早已忘掉谁是精神谁是物,此时,精神就是外物,外物就是精神,精神用外物的眼睛观察自然万物,感受日月精华。
      这三步可概括为禅宗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想转化就转化,全凭意志,一切都法乎自然,此时的精神已经完全超脱外在一切凭借,任意而为。这种“游”乃是真正的自由,无所待,无根亦无心,“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刘勰所提之神与物游与庄子之神与物游只是形似而神不合。他在《神思》篇中引《庄子让王》中的一句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形容人的想象力,说明人的想象力可以飞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引出想象力对于创作和构思的作用。而《让王》原文讲的是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是在抱怨一个很让他苦恼的问题,翻译出来意思就是:“身体虽然隐居在江海之上,可内心却眷恋着朝堂的富贵,这该怎么办呢?”他们论述的是哲学问题,因而瞻子回答说:“重生,重生则利轻。
      ”就是说要重视生命,重视生命那么就会看轻名利。而刘勰断章取义,截取了这个哲学命题的片段来支持他的创作论。其实从经义上讲,刘勰还是十分推崇并强调追求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的,随心所欲,无所依附,收束自如,这应该是作文的至高境界了。 在刘勰看来,想象很重要,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
      这种想象运用到创作构思上来,要受志气的统辖。志是心志,是思想,气是体气,含有各人的个性在内。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腾飞,不是胡思乱想。想象会受到体气的影响,即受到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作家个人的风格。要将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就得在思想上做些功夫,这功夫就是虚静。
      周振甫说:“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有
    了主观成见就不可能看到外界的真实情况,心情浮躁,感情用事,不可能深入细致地考察和思虑。周振甫说:“不主观而虚心,不躁动而深思,能够做好构思前的准备工作,就是‘神与物游’”。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首先就是要“神与物游”,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神与物游呢? 首先,就是“虚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舒瀹五脏,澡雪精神”,酝酿文思,着重在于虚心和宁静,清除心中的成见,使精神纯净。刘勰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想要获得对外物的感受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物沿耳目”,只有静下心来,启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使精神与客观之物相交融,,才可以让最精华的部分“沿耳目”到达心灵,从而触发人的感情,产生思考或共鸣。正如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那样,就是人在大自然面前虔诚谦虚,静心感受所获的感受。
      因而“虚静”的关键就在于心境夷泰,精神爽朗。作家的心境夷泰,精神爽朗,则胸无成见,虚以待物;头脑清醒,静以观物。杨明照说:“唯其能虚以待物,则能客观地观察事物;唯其能静以观物,则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培养文思如此,进行艺术构思更是如此。”这样,才能心思专一,精神集中,不至于“神有遁心”;也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事物,使“物无隐貌”。
       其次,还需要有才学,因为要把这些纷繁杂乱的形象转化成可见可感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深厚的艺术积累。《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词”,与后文“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前后补充,可以称为“积学储宝说”。
      只有贯彻了“积学储宝说”,才能厚积薄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已”。 当以上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二者相辅相成,就能够“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显然,这就是“神居胸臆”、“枢机方通”之后所达到的必然结果。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译》评价《神思》:“舍人虚、静二义,盖取老聃‘守静致虚’之语。唯虚则能纳,惟静则能照。能纳之喻,如太空之涵万象;能照之喻,若明镜之显众形。一尘不染者,至虚之极境也;玄鉴孔明者,守静之笃功也。养
    心若此,湛然空灵。
      ”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及其为文也,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当止,不待规矩绳墨,而有妙造自然之乐,尚何难达之辞,不尽之意哉?”。

    咔***

    2018-12-27 01:42:2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