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韦应物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啊?

首页

韦应物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啊?

我需要的是诗歌鉴赏中他的诗的特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4-09 07:42:06
      韦诗的特点,其实是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的,所谓“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语),不过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韦诗有许多微妙之处,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如下面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后面那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最富神韵,所有言之不尽的感情,都在不言之中渗透出来了。乍看时我想起了贾岛那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当然这两句诗是大不相同的,只是字面上接近一点而已,且一个是古诗,一个是律诗,很多地方不能简单地对比,我只能说,我更喜欢前一句的空灵曼妙。
      对这首诗,苏东坡很是推崇,他曾依韵作诗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这首和诗显然是有些做作的,后人也多不予认可,如《许彦周诗话》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岘?谒凳罚骸凹娜飞街械朗恳蛔鳎驴桃庋е詹凰啤8嵌掠昧Γす挥昧Γ律幸猓す簧幸猓⒚钪家病!本坏焙停倘唬裁床挥Φ焙停菜挡磺宄饩褪俏⒚睢?      说到这里,又牵涉到一个模仿的问题。
      自五四以来,为文大多崇尚个性,模仿似乎是件失身份的事,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不能完全抹掉前人的痕迹。明朝的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固然不对,但一味地追求个性,刻意去摆脱前人留下的烙印,也同样让人感到做作,在《个性的文学》里,周作人提出四点结论,其中第二点、第三点分别是“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与“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
      ”出之自然而又与前人有共通之处,这才能算是好的文学。   我的意思则是“寓创造于总结”,或者说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做学问的路其实有大半就是在总结,然后根据经验谨慎地创造。不会总结的人,恐怕也创造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模仿也是一种总结,人的个性多有相近相通之处,只要能模得其神而不拘于形,就值得称赞,或者在前人的路上又多走出一段来,那就更是不凡的艺业了。
      在古诗方面,是有先例的,我记得李商隐有一首七律《杜工部蜀中离席》,乃模仿杜甫风格而作,沉郁雄浑,得其神髓,其中亦自有一段不同于杜甫的妙处: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全诗对仗工稳,衔接自然,无一字不佳妙,正是老杜风范,但细细品味,确实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微妙之别,其中缘由,就是他们性格的问题了。此外印象较深的,还有顾炎武的《海上四首》,像极了杜甫的《秋兴八首》,也同样是众口赞颂的佳作,但因篇幅的考虑,就不再引用了。
            韦应物写诗也爱模仿,主要是模仿陶渊明,可能二人的禀性也很相近吧,比如下面这首《与友生野饮效陶体》:   携酒花林下,前有千载坟。于时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当念徂春。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且遂一欢笑,焉知贱与贫。
         又如《效陶彭泽》: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这两首诗都是可以学陶的,无论语言还是思想,都与陶渊明相似,对此,邢?P评曰:“体质自与陶近,不拟肖而合矣。
      ”(见《唐风定》),周紫芝曰:“古今诗人多喜效陶渊明体者,如和陶诗非不多,但使渊明愧其雄丽耳。韦苏州诗云……非惟语似,而意亦大似,盖意到而语言随之也。”(见《竹坡诗话》),陆时雍则看到了陶韦内在的差别,在《唐诗镜》中,他提出:“陶澹而深,韦澹而浅。
      ”这句话说的很妙,但诗之深浅不代表其高下,陶诗哲思深邃,寄意邈远,固然非凡,如韦诗之清浅可爱,亦自有它的一番韵致,不可等闲视之。此外韦诗中也有“不曰效陶,实自真意”(刘辰翁语)的,如下面这首《郊居言志》:   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尊中物,馀事岂相关。
         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   出去唯空屋,弊箦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来还。   世荣斯独已,颓志亦何攀。唯当岁丰熟,闾里一欢颜。      模仿的问题说完了,再回到篇首提出的“琐屑”上来,我觉得有两种“琐屑”,一种是感情上的,一种是生活上的。
      感情方面,就是一些生活化的细微的感触和情怀,这种感情必须是平淡有味可以反复咀嚼的,像李白那样的大悲大喜,则不免做作而失实。王维对此则特别擅长,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州曲》,都是典范,难以企及,杜甫的《羌村三首》、《赠卫八处士》亦复如此。
      韦应物在这方面也有佳作,但比之王杜,终归是略逊一筹,较好的诗有《京师叛乱寄诸弟》: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忧来上北楼,左右但军营。函谷行人绝,淮南春草生。
         鸟鸣野田间,思忆故园行。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   《喜于广陵拜觐家兄奉送发还池州》:   青青连枝树,苒苒久别离。客游广陵中,俱到若有期。   俯仰叙存殁,哀肠发酸悲。收情且为欢,累日不知饥。   夙驾多所迫,复当还归池。
      长安三千里,岁晏独何为。   南出登阊门,惊飙左右吹。所别谅非远,要令心不怡。   《出还》: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   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   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
      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韦应物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不管经历多么坎坷,打击多么沉重,他都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来述说,这种精神略有点像莫扎特。其实不仅感情平淡,无论是谴词还是布局,韦诗都以澹泊质朴见长,韦应物之后,韩愈剑走偏锋,喜用一些怪的字句,感觉不免逞奇;白居易的诗虽平易,但在布局上往往过于讲究回环曲折,殊少古朴温厚之气,又有些轻熟了,所以中唐诗人,我觉得韦应物是最好的。
      其实我特别喜欢的,是韦诗结尾处所惯有的一种苍茫的感喟,这大约也是一种感情上的“琐屑”吧,如:   旧交日千里,隔我浮与沉。人生岂草木,寒暑移此心。(出自《拟古诗》其六)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出自《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存者邈难见,去者已冥冥。
      临风一长恸,谁畏行路惊。(出自《四禅精舍登览悲旧,寄朝宗、巨川兄弟》)   ……   此外还有一首《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是我最爱读的,其中有一段难以言传的妙处,大约也是妙在苍茫邈远吧: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我曾说过谈草木虫鱼比谈高深哲学更有用,这个观念我至今坚持,所以一个文人如果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琐屑与常识,我就会觉得十分可贵。孔夫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个“鄙事”,实在有趣。
      好在中国的文坛上也不尽是《原道》和《朱子语类》,还有《陶庵梦忆》、《帝京景物略》之类的好书,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缺乏文采和思想内涵,我读后还是觉得十分有趣,试摘引两段:   上元设供蜡高烧,堂屋光明任早朝。   买得鸡灯无用处,厨房去看煮元宵。
         ——《知堂杂诗抄·儿童杂事诗·甲之四,上元》   中元鬼节款精灵,莲叶莲华幻作灯。   明日虽扔今日点,满街望去碧澄澄。   ——周作人:《知堂杂诗抄·儿童杂事诗·甲之二三,中元》   韦应物的“杂事诗”当然比周作人要富于文采,但比之同时代人,仍远为质朴,如这首《种瓜》:   率性方卤莽,理生尤自疏。
      今年学种瓜,园圃多荒芜。   众草同雨露,新苗独翳如。直以春窘迫,过时不得锄。   田家笑枉费,日夕转空虚。信非吾侪事,且读古人书。   这诗很有一种自嘲式的幽默感,谭元春以为“心口无饰”,是有道理的。此外又有《咏春雪》、《对萱草》、《见紫荆花》、《玩萤火》、《种药》、《西涧种柳》、《喜园中茶生》、《种海榴》、《题桐叶》、《始闻夏蝉》……约五十首之多。
      韦应物写“琐屑”与周作人“儿童杂事诗”的根本区别在于,韦诗重在借物寄意,而周诗只是就事论事,所以读韦诗常能感得一些言外的东西。周诗的高明处则在于不动声色、不寄感慨、屏弃文采,除了本身的内容之外,无可揣摩,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也,只是此中的妙处,不是常人可以领悟的,韦应物既为文人,就更有他的局限了。
       。

    无***

    2018-04-09 07:42:06

其他答案

    2018-04-09 03:42:06
  •       【韦应物】 (737~792) 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建中年间出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
      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应物青年时代侍卫玄宗,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中年后久历州县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个清廉的地方长官。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与元 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如《采玉行》、《夏冰歌》、 《杂体五首》等诗,揭露王侯贵族的享乐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说是元、白新乐府的新声。然而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等,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
      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如《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荡”,则充分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韦应物的诗歌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称韦应物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韦江州集》有《四库丛刊》本。 。

    刘***

    2018-04-09 03:42:0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