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鉴赏贺铸的“惜余春”这首词?

首页

如何鉴赏贺铸的“惜余春”这首词?

如何鉴赏贺铸的“惜余春”这首词?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30 23:43:13
  •   游子天涯,惜春恨别,这种题材被广泛使用。但本词语意精警,字句凝练,读来仍有新鲜之感。
    题曰“惜余春”,“余春”代指春光将尽,即将消失,故格外值得珍惜。“余春”二字,爱惜之情,溢 于言表。枝头繁花,象征着春天,而“急雨”摧花,扫尽春艳,所以称“收春”。
      “收”字极炼,仿佛天公 不肯让春色长驻人间,稍加炫示,便遣“急雨”追还。“急雨”之来,“斜风”与其同至。“约”为约束、 拦阻。小池中有了新雨,春风吹动波面,故池水溶溶,新波“涨绿”。加以落英缤纷,漂流水上,泛泛 “浮红”,点缀碧澜。而群鱼嬉戏于涨池之中,你争我夺;唼喋花瓣,掀动一圈圈波纹。
      这等意境何其 幽美! “浮红涨绿鱼文起”七字是极经意之笔,正是由于词人对“余春”的极其留念,所以才会如此细 腻地观察“余春”之景并将它写得如此传神,盖一旦浮红尽沉池底,那可真正是“枝中水上春并归” (梁简文帝《江南曲》),欲“惜”无从了。透过词人笔下的“鱼文”,隐于词人心中的感情涟漪便可显 见。
      以下二句,将潜藏于景语之中的惜春情绪变成对沦落天涯无根无蒂的愤恨。词人曰“年年游子 惜余春”,加“年年”二字,点出惜春之情持续之,语气即显得更为沉郁。它的好处还有很多,须与下 “春归不解招游子”一气连读,方有滋味。游子年年惜春,称得上是对春的专情之人,而春天归去时 却想不到招呼老朋友一块儿走,真不够交情! “年年”二句的“别趣”,恰是隐于不可理喻的地方。
       归不得家而只能信思家。下阕便自然过渡到写自己和妻子的离别与相思。“留恨”句记别。 “城隅”即城外角,是分袂处。“关情”句叙别后妻子来信,信的结尾处多表达深情的关切。“阑干” 句则述词人常常在太阳落山之时,面对昏黄的落晖,独立高楼,望向远方,想念家人。
      以上三句,一 句一意,不断更换角度,先写离别,为二人所共;再写相思,一寄书,一倚栏,为各人所独:可谓面面倶 到,错落有致。如此多的内容包含于这十五个字中,高度浓缩的语言可见出词人的写作功力。结尾 二句,就语意而言是承上写自己倚栏时的喟叹,但两地相思,一种情愫,从章法上来看,不妨说词人 是在兼写双方。
      “鸳鸯倶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谓有一对十分年迈的夫妻,却一在江南(当指 江夏,即今武汉一带),一在渭北(长安在渭水北,这里以汉唐故都借指北宋东京),关山千里,天各一 方。二句只说离人年龄之大、分别距离之远,而没有其他更多的叙写,词意瞬间结束,这就给读者留 下了回味的余地。
      
      试想,少年夫妻来日方长,短暂分开尚且会感到苦闷;而人濒老境,去日苦多,百 年光阴已所剩无几,亦如“余春”,故而弥足珍惜。即使对今日之离别感到万分悲痛,又当如何?再 想,江南渭北三千里,一去谁知几时还,城隅留恨,那恨该有多重?相隔如此之远以致互通信息困 难,一封家信,纸尾关情,那情该有多深?夕阳楼上,游子的相思之情该如何排解?细细咀嚼,便知 下阕前三句。

    逃***

    2016-08-30 23:43:1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