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移动互联网下的轻应用的开发应该做些什么 ?

首页

移动互联网下的轻应用的开发应该做些什么 ?

移动互联网下的轻应用的开发应该做些什么  

移动互联网下的轻应用……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3-11-02 12:44:59
      UC优视总裁 何小鹏
      今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配合腾讯力推自己的微信公众帐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都知道招商银行在微信上有个公众帐号能缴信用卡账单,但对推出更久的招商银行App却没什麽印象。
      这个例子能说明,现在新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或传统企业,也许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合理利用超级App、生成轻应用来导入和激活用户,而不是从零开始建设“基础设施”。
         这篇文章就从产品层面出发,与各位探讨一下轻应用的开发。   老兵增值,新兵突击    我在《轻应用,不只是Web App》中提到,轻应用能提供立体高效的分发体系,并大幅降低开发成本。所以理论上说,除了对系统底层能力要求极高的应用(例如3D动画制作),其他的都 应该考虑布局轻应用——它是已经占据移动互联网山头的Apps另一个重要增量渠道,新进者、长尾应用则可以把轻应用作为主打产品形态。
         前者属于原有品牌基础上的二次增值。而长远来看,我认为后者会是轻应用生态的规模主体,包括传统企业的移动信息化(轻企业应用)、HTML5游戏(轻游戏)以及中小PC互联网服务商的迁移,建议大家多关注。   先说轻企业应用。照现在形势来看,传统企业针对各式各样的硬件开发Native App,然后自己做发行和活跃,真的很不容易,也没必要。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著名旅游景点需要做个移动应用,供用户查询信息、订门票。如果做Native App,之前的思路是“研发——推广营销——获取用户(安装)——提升活跃度——盈利”,整个链条节点是串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每个环节用户和效益都会出现流失。
          但如果做的是轻应用,就能让其中几个环节的关系转化为“并行”。例如这个景点的Web App开发完成后,可以接入UC浏览器的网页应用中心免费推广,也可以付费到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流量联盟或导航站推广,用户点击链接就能访问到相应的服 务界面(所点即所得),有进一步需求的用户形成付费购买行为(盈利)。
      而不管付费与否,这个轻应用都可以通过UC+应用书签等方式,提示用户保存,方便二 次使用(用户获取、活跃度提升)。   以上例子中, “盈利”和“获取用户”、“提升活跃度”就是并行关系——你的流量推广,不必先获取到用户后再进行盈利,而是在需求产生时立刻就能获得收益,并将这个用户转化为你的长期活跃用户。
          未来,UC会推出更成熟的基于浏览器的企业移动信息化方案,提供更多更透明的开放接口,可以很傻瓜式地定制一个轻应用,包含程序图标、启动画面、首页和 菜单等元素。同时,我们会不断提升安全等级来保障用户和服务之间的交互安全,例如针对开放性的Wi-Fi热点进行数据加密、大量内核级别的数据安全优化 (防止恶意存储等)、与支付宝及银联合作的安全支付等,未来还会在U3内核基础上推出更多的安全特性。
      这样一来,不管是大型传统企业还是路边的小商店,都 有机会低成本、高效地拥抱移动互联网。   再说轻游戏。我认为明年是创业团队进入HTML5游戏最好时间点,原因有4个:   1)性能大幅提升。这主要得益于超级App对手机硬件调用能力的提升,例如UC浏览器从9。
      3版本起,后面3个版本都会加强对HTML5的支持,通过硬件能力和算法优化,很快可以将整体执行的效率提升为现在的3~5倍,超过Chrome等浏览器;   2)开发与发行环境成熟。各大巨头甚至创业企业都已经开始推出成型的HTML5游戏开发调试工具,超级App则强化了发行渠道;   3)产业起步阶段,厂商和项目还比较少,马上就要进入抢滩期;   4)多屏互动会在明年初步崛起,游戏在PC、手机、平板甚至电视上的跨平台一定是大趋势。
      而HTML5在跨平台快速开发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最后是PC互联网服务的迁移。大部分中小互联网服务商其实都明白,移动互联网必须要进去,但另一方面Native App已被证明是事倍功半的模式,大家过得都很辛苦。而轻应用体现的是资源的个体化特性,一本书、一部电视剧、一个自媒体,再小的内容个体都能成为一个轻 应用——换句话说,借助超级App,轻应用剔除了一笔可观的推广、研发费用,帮助开发者回归到最核心的内容层面。
      毕竟许多用户最关注的并不是应用本身,而 是好的内容,只要有好的内容和服务,无论开发者处于哪个平台,都会受到用户的支持。很显然,对于众多开支有限的中小PC互联网服务商来说,轻应用是比 Native App更适合拥抱移动互联网的载体。   具体形态方面,我建议新进入者最好使用Web App这种模式,成本更低。
      对于那些已经做了App的开发商,则可以考虑结合自己的产品特性,与UC、微信、微博等超级App形成基于需求链条上下游的互 动,例如将Native App转为UC+中的插件,基于用户浏览网页行为提供服务,获得更多的被调用场景;如果碍于产品特性无法进行这种互动,且用户规模发展缓慢的,也建议转为 Web App。
         另外需要提一下Web App的开发语言。过去说到Web App会是取代Native App的未来,大家提的都是HTML5,似乎整个行业都在期待一场彻底的大革命。但如今其实通过HTML4+JavaScript的技术,再加上浏览器等 超级App对于硬件调用能力的增强,也能够做出能力非常出色的Web App,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所以,开发者们不必太过拘泥于HTML5还是HTML4(现阶段可能后者比较实际一些)。   插件:场景式触发   确定好产品大方向,就进入正式的开发阶段。因为UC+轻应用平台分为插件与Web App两大形态,所以我也分成两部分来谈一些做轻应用的具体建议。
          首先对于插件,其实质就是一种“基于超级App的Native App”。与现在的封闭式Native Apps相比,我认为在设计上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特定使用场景下的触发机制,包含从需求产生,到内容、服务消费的完整路径,应该是完全贯通的,存在一种互动 关系,其中涉及到轻应用与超级App的纵向调用,甚至不同轻应用之间的横向配合。
         Super App+Light App的扩展式架构能把用户的个性化选择权最大化,但开发者不能完全指望用户完全主动地去勾选你的应用——事实上大部分用户都不会这么做,因此轻应用在开 发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利用超级App的开放接口和适用场景,针对性地设计某种交互提醒方式,精确地去影响用户,这样才算得上是“平滑的需求-消费路径”。
       http://www。sarft。net/a/139987。aspx。

    1***

    2013-11-02 12:44:59

其他答案

    2013-11-02 13:00:08
  • 移动互联网应用,是将原来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能够在移动终端上使用。比如OA系统在手机上就叫做MOA,即移动OA。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 通信网和互联网融合

    M***

    2013-11-02 13:00: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互联网 相关知识

  • 电脑网络技术
  • 电脑网络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