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第三代隐身外表涂层技术的特点、应用?

首页

第三代隐身外表涂层技术的特点、应用?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27 11:54:56
      隐身复合材料技术主要指雷达吸波材料、透波材料与导电材料的应用技术。它利用隐身(吸波)复合材料的特殊电磁特性,将入射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热能而耗损掉,以缩减飞行器某些关键部位的雷达回波强度。它是重要的隐身措施之一。
      隐身复合材料包括涂敷性吸波材料、结构型复合吸波材料及有源吸波材料等。
      吸波材料的机理是使入射电磁波能量在分子水平上产生振荡,转化为热能,有效地衰减雷达回波强度。按吸收机理不同,可分为吸收型、谐振型和衰减型三大类。 第三代隐身外表涂层技术是通过等离子体层对雷达波具有特殊的吸收和折射特性,使其反射回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因而使敌方的探测系统难以侦察和发现,从而达到武器装备的隐身目的。
      实验表明,等离子体涂料可使飞行器表面的空气形成等离子层,用它包围诸如飞机、坦克、舰船、卫星等武器装备的表面,可使反射的雷达波下降到原来的1%。另外,这种等离子层不仅可以吸收无线电波,还能吸收红外线辐射。与美国B-2A战斗轰炸机、F-117A战斗轰炸机、F-22战斗机所广泛采用的外形和材料隐形技术相比,等离子体隐形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形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价格便宜;无需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可极大地降低维护费用。
       。

    1***

    2007-07-27 11:54:56

其他答案

    2007-07-29 07:11:48
  •   主要的隐行手段:
          隐形战机被形象地喻为“空中幽灵”,它们行踪诡秘,能有效地躲避雷达跟踪。多亏有了能吸收雷达波的“隐形”材料,才使隐形战机能轻而易举地从雷达眼皮底下逃之夭夭。 
          隐形轰炸机的雷达吸波材料可通过阻止反射无线电波来干扰雷达系统。
      雷达吸波材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非共振磁性雷达吸波材料和共振雷达吸波材料。由非共振磁性雷达吸波材料制造的涂料含铁酸盐粒子,可将轰炸机表面“吸收”的雷达波作为热量散发掉。这种材料可降低雷达的“可见度”,并可在一个宽广的雷达波频率范围内使用。 共振雷达吸波材料则只在一个很窄的频率范围内有效,不过只要雷达波频率在该材料的设计范围内,它的效率就非常高。
      经计算,这种材料的厚度与雷达波的波长一致时,就能像被“调谐”了一样可吸收特定频率范围的信号。 就像海绵只能保存一定量的水一样,隐形材料理论上也只能储存和散发有限的雷达波能量。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工程师们以大大超过实际生活中会遭遇的雷达波能量检测隐形材料,以确保隐形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
       飞机的隐身历史: 隐身飞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也开始启动了自己的隐身飞机的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德国的“荧火虫”隐身飞机计划,俄罗斯的S—37等,以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开发的第一,第二,第三代隐行飞机。
       第一代,以F-117,和夭折的A-12为代表,主要特点,机身设计成阻挡雷达的漫反射外型,全身大量采用新型非金属材料,机身上涂抹吸波涂层。而以上特点,也为美国现有隐身飞机以及其他各个国正在研制的隐身飞机做出了定义和规范,所不同的仅仅在于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性能的改善。
       飞机的隐身 所谓隐身,不单单是指对雷达的隐身,还包括,外形隐身措施、电子隐身措施、红外隐身措施、视频隐身和声隐身等等几个方面。 而飞机的隐身仅仅局限于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等方面,而相对于红外隐身,雷达隐身更是飞机的重中之重,我们在这里也单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所谓雷达隐身,简单的字面理解来看,就是使雷达对于其有低可探测性,也就是说,让雷达在隐身飞机面前,由远视眼变成近视眼,进而最终变成瞎子(不过似乎目前还没有什么隐身技术可以做到。) 而要达到反雷达的隐身,主要有两方面需要了解,第一,隐身原理,第二,隐身材料。
       一,隐身原理: 1: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主要作用方式为:等离子体层对雷达波有特殊的吸收和折射特性,使反射回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 2:应用仿生技术:试验证明,海鸥虽与燕八哥的形体大小相近,但海鸥的雷达反射截面比燕八哥的大200倍。
      蜜蜂的体积小于麻雀,但它的雷达反射截面反而比麻雀大16倍。有关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现象,试图采用仿生技术,寻求新的隐身技术。 3: 应用"微波传播指示"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预测雷达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情况。大气层的变化(如湿度、温度等的变化)能使雷达波的作用距离发生变化,使雷达覆盖范围产生"空隙"(即盲区),同时雷达波在大气里传播时要形成"传播波道",其能量集中于"波道内","波道"之外几乎没有能量。
      如果突防兵器在雷达覆盖区的"空隙"内或"波道"外通过,就可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而顺利突防。 二,隐身材料 1 手性材料,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物体与起镜像不存在几何对称切不能通过任何操作使物体与镜像相重合的现象。主要包括,MnZn铁氧体,永磁,软磁,等材料,因其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所以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隐身材料之一。
       2,纳米隐身材料, 3,导电高聚物材料 以上两种材料是近今年开始研究的新型隐身材料,不过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时间。 4,多晶铁纤维吸收剂:欧洲伽玛(GAMMA)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雷达吸波涂层,系采用多晶铁纤维作为吸收剂。
      这是一种轻质的磁性雷达吸收剂,可在很宽的频带内实现高吸收效果,且重量减轻40%~60%,克服了大多数磁性吸收剂所存在的过重的缺点。(某些资料表明,德国以及法国的一些隐身飞机将采用这种新材料。) 5,智能型隐身材料:智能型隐身材料和结构是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是一种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做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和结构,为利用智能型材料实现隐身功能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隐身技术正向着综合运用、权衡隐身性能和其他性能、扩展频率范围和应用范围、降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到,隐身飞机为了能达到对雷达的隐身,所采用的主要的技术和手段。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为了达到隐身的目的,也必然要放弃一些优势,为自己增加一些局限。
       而隐身武器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A。现用或研制中的隐身飞机都以单站雷达为对抗目标。现在的隐身飞机只能对单站雷达,很难在所有被照射的角度上都达到很小的雷达截面。F-117A正前方迎头正负30度之内雷达截面平均值为0。
      02平方米,但从前半球45度至侧向,其雷达截面会增加25~100倍,从上方侦察时,更容易被发现。 B。难以在整个电磁及红外频谱都保持相同的低可观测性。隐身武器目前只对厘米波雷达有效,某些米波防空雷达能引起飞机平尾或机翼边缘产生谐振,形成强烈的回波。
      从超高频(UHF)起,波长越长,隐身效果越差。俄罗斯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飞行器在厘米波段下的雷达截面为0。2~0。5平方米,在分米波段时为0。3~0。7平方米,在米波段时为0。5~1。0平方米。 C。一些隐行飞机飞行速度慢,体积大,攻击高度低,防护性能差,一般预先确定飞行路线,这都给包括轻武器在内的各种火器提供了打击的良机。
       D。对战前的情报以及战场指挥系统依赖性强,需要外部为其提供数据,有可能被截获。隐身武器总是尽可能地不发射雷达信号,需要外部为其发送数据。这就为截获这些数据,发现隐身武器提供了可能。 E。隐身飞机在进行攻击时,破坏了原有的隐身性能。
      隐身飞机需要打开弹舱门投弹,其雷达截面突然增大,容易暴露自己。另外,隐身飞机为了投掷激光制导炸弹,需要使用激光指示目标,也可能暴露自己。 以上的种种局限,也为反隐身的技术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二:反隐身手段。矛有所锐,盾有所坚。
      反隐身的研究,在隐身技术发展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不过最早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提高雷达的灵敏性,以及多方面的探测性,但是自从隐身技术诞生以来,雷达的性能研究就开始有意的向反隐身方面靠拢。而雷达实现反隐身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雷达本身的探测能力;2利用隐身技术的局限性,削弱隐身兵器的隐身效果;3开发能摧毁隐身兵器的武器。
       以下简单介绍一些反隐身的方式: 反隐身探测大致可分为常规的探测方法和非常规的探测方法。常规探测方法主要指雷达探测,非常规探测包括无源微波探测、光学探测和声学探测等。 以下主要介绍常规探测方法。 一:提高雷达探测能力,研发新型雷达和使用新探测方法。
      主要方向为 1:超宽带雷达,冲击式雷达或无载波雷达是一种超宽带雷达,它的发射脉冲极窄,峰值功率很高、频谱分布在很宽的范围内,具有相当高的距离分辨力,能够有效对付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平滑外形等隐身技术的隐身目标。 2:超视距雷达:当前飞机等隐身武器系统主要对抗频率为0。
      2~29GHz的厘米波雷达,超视距雷达工作波长达10米,靠谐振效应探测目标,几乎不受现有雷达波吸收材料的影响。采用了相控阵技术的超视距雷达,能在1500公里处探测到像B-2隐身轰炸机这样的目标。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也在部署超视距雷达。
      但超视距雷达的缺点是它提供的跟踪和位置数据不够精确。 3:双基地或多基地雷达:多基地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处在不同的地方,最简单的多基地雷达是由一部发射机和一部接收机组成的双基地雷达。多基地雷达利用目标的侧向或前向反射回波,从不同的方向上对隐身飞机进行探测,破坏了隐身武器通过减少后向反射进行隐身的目的。
      缺点是,接受方和探测方必须要保持绝对的同步。 4:双波段雷达和多种探测装置融合 5机载和浮空器载雷达:隐身飞行器的隐身重点一般放在鼻锥方向±45°角范围内,机载或浮空器载探测系统,通过俯视探测,容易探测隐身目标。美空军的E-3A预警机的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在高空巡航时可发现100千米距离以内、雷达截面为0。
      1~0。3平方米的目标。美海军正在研制的"钻石眼"预警机也能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都很重视发展预警机的工作。 其他还包括,同步轨道卫星探测,采用低轨卫星探测,飞艇和气球等浮空器反隐身平台等等, 但因实现可能较小,以及局限性较大,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削弱隐身效果的一些方法和战法: 1:隐身兵器主要是通过采用吸波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层)达到隐身的,电波照上去以后,它就变成热能吸收掉。但是,当它遇到高功率微波波束时,产生高温会受损害甚至失去战斗能力(类似于微波炉加热东西)。
      美国正在加紧研究高功率微波武器,一种可重复发射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处于预研阶段,另一种高功率微波弹头处于演示阶段。俄罗斯已研制出方向性很强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可用手榴弹、迫击炮、火炮或导弹投掷。 2:激光在反隐身方面的应用。脉冲激光雷达能在不可渗透的物体上产生可探测区分的红外图像。
      但一般频率的激光大都易被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吸收、难以在极远距离上聚焦,所以要想把红外探测系统用于反隐身,就必须提高其作用距离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效能。(中国在激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基础学科比较完善和先进,据传,已经研制出激光电子干扰机应对红外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等,但是否研究出成熟的激光雷达,目前不得而知。
      ) 3:多探测防御组合装置:以多脉冲和多种频率雷达,红外告警设备和防御性武器构成构成,以米波雷达进行探测,微波大功率雷达对可以目标进行大范围照射,因目标物吸收过多微波并发热后,以红外制导武器进行攻击。美国正在研制红外成像制导的空对空导弹AIM-9X,计划装在F-14、F-15和F-22等战斗机上,以便反制可能出现的隐身武器。
      局限:体积过于庞大,容易受到攻击。可实现性能低。 4:反制战法: 运用适当的战术,使用普通战斗机打隐身飞机。普通战斗机在隐身目标前半球以45~70°航向角,在后半球以155~180°航向角,高度2000~3000米,使用机载雷达对目标搜索最为适宜。
       。

    p***

    2007-07-29 07:11: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