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项羽的诗歌鉴赏

首页

关于项羽的诗歌鉴赏

题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有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谁能帮忙给详细介绍一下这三首诗啊?比如说背景了,感想了......急用~~~~帮帮忙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17 23:08:03
      题乌江亭  
    作者 : 陈晋  
      (四)面对挫折
      【导语】人生的旅程,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从来没有一条直路可走。政治家的旅程更是如此。遭遇举步维艰的风雨是常事,遭遇挑战和迎接挑战是常事,遭遇山重水复无路可行是常事,遭遇挫折和失败也是常事。
      怎么办?是总结经验继续奋斗,还是从此消沉不再前行?体会一下前人的感受和议论,或有裨益。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事不期:指战争胜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忍辱负重。江东:指长江东南的今江苏南部一带地区,亦称“江左”。是当年项羽跟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会心一悟】叱咤风云的项羽,以乌江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英雄人物的悲剧,让后人不时感叹。感叹的背后,是反思:他为什么不能忍辱负重以积蓄力量,图谋东山再起呢?历史上,确实不乏“屡败屡战”而终至成功的事例,关键是不气馁。
       杜牧后来游览项羽自杀之地,感慨万千。他写的《题乌江亭》诗中“卷土重来未可知”,即感叹若项羽当年没自杀身亡,而是渡江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题乌江亭》鉴赏 -------------------------------------------------------------------------------- 发表日期:2006年3月17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97 次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 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 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 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 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 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 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 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 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 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 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 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 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 ,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 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 “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 、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 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 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 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 ,决矣。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 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 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是可取的。 。

    晚***

    2007-03-17 23:08: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