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何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为何不让货物流通,

首页

为何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为何不让货物流通,

为何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为何不让货物流通,更好的发展经济呢?当然”重农“可以,但同时也应该重商才对阿。
还有一问?有没有哪位古人提过要重商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24 15:56:34
          重农抑商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使然。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因此农业得到飞快发展,自然居各业之首。商业是在产品有了富裕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因此它的出现比农业要晚很多,同时由于我国物产丰富,小地区小范围的物物交换即可满足需要,基本上不需要大规模的流通。
      另外由于我国的传统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重义而轻利,“义”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农人的老实本分的道德观念,而“利”代表的是商人的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受到鄙弃。因此无论从物质条件来说还是思想源流来说,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重农抑商的。 重商的古人我也不清楚了,总之从先秦著名的几种思想来看,儒家、道家都是摒弃商业的。
      墨家相对不那么反对商业,但是我也没记得有过大力提倡。另外法家倡导农业与耕战,也不倡导商业。名家、农家等等就更没提到过商业了。后来中国进入大一统局面后,一直以儒家为尊,就一直是抑商的,偶尔出现几个著名思想家重商,也不是主流了。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可能有重商的,如王夫之、颜元等人。
      建议楼主查查他们的思想,可能能发现倡商的言论把。

    f***

    2007-02-24 15:56:34

其他答案

    2007-02-27 13:08:17
  • 主要是当权者认为:农业可以创造价值,从而使国家总的物产变得丰富,而商业并不创造价值,只是倒买倒卖,从中牟利罢了,所以并不能够使国家总的物产增加,所以不提倡大家都经商。
    从一个极端考虑,如果大家都务农,就都能够自给自足,由余粮还可以卖给国家。从另一个极端考虑:如果大家都经商,没有人种粮食,没有人织布,没有人从事生产,那么,大家都吃什么?穿什么?没有吃的,穿的,还有可买卖的吗?
    所以,会出现提倡创造价值的行业,而不提倡创造价值小,或不创造价值的行业的现象。

    老***

    2007-02-27 13:08:17

  • 2007-02-26 17:20:17
  • 主要是出于道德上的考量。传统上认为商人一则并不创造价值,属于“空手套白狼”类型(至于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辩护是另一回事了),二则一切从利益出发而无是非观念,如此无益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然也是出于人们的一厢情愿)。另外,重农不可能同时重商,所谓并重也就是都不重也。

    萧***

    2007-02-26 17:20:17

  • 2007-02-24 21:02:56
  •   第一,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可以用于交换的产品本来就不多,所以商业本身也十分虚弱,商人更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也没有话语权。换句话说,商人(商业)的弱小天生就成为“抑”的对象。你看现代,工商业主早已是社会的主流,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谁敢“抑商”?谁能“抑商”?抑得了吗?
    其次,在中国古代,商人的出现是很容易招致朝庭的忌恨。
      皇帝(通过他的官吏)和千家万户的农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商人的出现,尤如在这关系中间多了一层隔膜。商人会把市场需求传递给农户,从而指导农民的生产;商人会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也包括可能对朝庭不利的消息传播给农民;商人可能会对农民进行有关“民主”的最原始的启蒙教育。
      。。。。。这些,都是封建朝庭帝王所不能容忍的“异端”。所以,“抑商”是势在必然的事。 当然,中国社会各个朝代,“抑商”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先秦时期管子在《管子·轻重》里,提出一套完整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两汉时期更是有“禁民二业”的高压政策;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思想实现了由“重农抑商”到“农商兼利"的转变;到了 康熙 的时代,已经由皇帝口中说出了“恤商”的金口玉言。
       以上的分析是比较浅表的——但道理大致不差。

    看***

    2007-02-24 21:02:56

  • 2007-02-24 16:02:34
  • 主要是生产力问题首先重视基本生产才可以生存。正象盐铁论说的重农抑商最后商人仍然很富农民还是很穷。
    到70年代我国农村还是很落后的玉米亩产150KG就算高产了。那就是说6亿人至少要6亿亩地才能生活,还是全吃玉米。这时需要1亿个壮劳力。还要风调雨顺否则连玉米也没有吃的。在那个时候就知道弃农经商很挣钱搞工业更挣钱。不行啊,没有条件国家限制,不许大搞可以小搞,所以有的地方办社办企业人们收入一下子就上来了,当时说是什么主义其实不是主义的问题是没有粮食,你富裕了国家要到外边买粮,这个是关键,但是这个你怎么说得出口啊?只好用主义搪塞。
    在往后推1000年亩产和种子比例就是大问题不清楚多少1比三左右?亩产60斤要20斤种子,还是好年景灾年?完啦。在这种条件下不可能有很多脱离农业的人口。

    m***

    2007-02-24 16:02:3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