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二战中被遗忘的战场1

首页

二战中被遗忘的战场1

二战中的几大主战场大家都十分了解了,但是还有一些很少涉及的。想在这里提出来大家共同寻找资料。
我想第一个提的是伊拉克,二战中伊实际上受英国控制,但是曾经发生过反英的政变,德国还提供了少量援助,请问哪位有比较详细的资料?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一下这一事件。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13 11:09:26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之一,伊拉克曾于1930年与英国签订过所谓>,从文字上确定了双方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相互依赖和支持。然而自30年代末期以来,泛阿拉伯主义运动开始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兴起,其主导思想是排除西方列强的干涉,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联盟。这场运动深深影响了当时伊拉克军队中出身贫寒的中下级军官,在他们的推动下,脱离英帝国控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39年二战爆发后,当时的首相拉希德。阿里。齐兰尼在泛阿派军官的支持下,虽然不得不按照央伊条约同德国断了交,但却拒绝向意大利和德国宣战。纳粹德国见时机难得,开始在伊拉克政坛活动,希望伊拉克能够倒戈而成为第三帝国在中东的前沿。得到了德国人的支持,泛阿派的胆子更大了,齐兰尼随后宣布,禁止英国军队进入伊拉克。
      此时,英国人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要知道早在殖民地时期,英国就在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划了一道"红线",禁止伊拉克人越线进入海湾(本人在此不得不佩服当年英国佬的精明,一定是他们预见到伊拉克的势力有膨胀的一天,到那时只要伊拉克人愿意可以随时进入并控制海湾,如此小小的科威特如何抵挡?多年后,这一幕终于还是发生了,只不过这次前来镇压的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
      如果伊拉克人真的倒向了轴心国一边,进而控制了海湾地区,海湾的石油再源源不断地灌入德国钢铁大军的油箱里。。。那英国人就只有当第三帝国的顺民这一条路了。然而英国人也明白,此时如果贸然用强,一方面自己正面对德、意的强大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一步走错,很有可能把已经严重的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让阿拉伯世界彻底倒向轴心国一边。
      因此,从39到41年间,德、英两国都开始了对伊拉克的强大外交攻势,拼命扶植自己在国会中的代言人。然而自从法国沦陷以后,泛阿派在国会中逐渐占了上风。许多议员都极力主张从英殖民地手中"解放"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到了1941年,问题就更复杂了。当时德国人已经和齐兰尼政府有了很密切的联系,但不知是仍在举棋不定还是为了迷惑英国,齐兰尼忽然同意英国派少量部队进入伊拉克。
      这样一来,泛阿派当仲的激进分子认为齐兰尼又倒向了英国,竟逼其下台,然而没用多久,齐兰尼就在自己的四位亲信将领的拥戴下重新回到了宝座上。这时人们才发现,齐兰尼的胆子更大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德国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承诺,并严词拒绝了英国向伊拉克增派援军的要求。
      英国佬这回明白,摊牌的时候到了。 英军从设在开罗的所谓"中东大本营"派出了一支伊拉克讨伐军,主力为印度第十步兵师,由爱德华。昆南爵士指挥。讨伐军的明确目的就是要恢复英国在伊拉克政府中的主导地位,并保护所有英国的在伊利益。讨伐军于4月18日抵达了北部重镇巴士拉。
      当时,英军在伊拉克共有两处重要的军事基地,一处在巴士拉,另一处是位于哈班尼亚湖边的一个皇家空军基地,就在巴格达市的西面。4月30日,伊拉克军队开始在哈班尼亚空军基地南面的高地集结,并派信使通告英军,禁止任何人员、车辆或军机从该基地进出。英军拒绝了伊拉克军的要求,并要求伊军立刻撤出该地区。
      经过短暂的僵持后,在5月2日的0500小时,英军突然向伊拉克军队开了火,战斗终于打响了。哈班尼亚基地本是英军的一个训练基地和为飞往印度飞机所设的加油站,所拥有的69架老旧飞机大部份是由教练机改装的简易战斗轰炸机,无法满足英军的需要。于是在开战后的第二天,英军紧急向该基地增派了四架布伦海姆式轻型轰炸机(下图),地面的守卫部队也增加到了2200人和18辆装甲车。
       从5月2日开始,英军共出动了40架飞机轰炸伊军的重要目标。不久,另一支英国援军"哈班军"以及从巴勒斯坦调来的"王师"航空大队也赶到了。 此时尽管伊、英双方投入的兵力仍在5:2左右,但武器相对陈旧又缺乏训练的伊拉克军显然不是装备精良的英军的对手,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英军倾斜。
      没过几天,皇家空军就打垮了落后的伊拉克空军,夺去制空权的英军向驻守在费卢杰的巴格达守军发起了猛攻,虽然昆都士的德国空军也派出了一些飞机支援伊军(实际上德国空军在昆都士的兵力很强,但出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倾巢而出),但由于地面部队的不敌,费卢杰的伊军很快被击溃。
      (海湾战争简直是它的翻版,看来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确易攻难守) 攻破费卢杰后,英军开始向巴格达市区挺进。眼见大势已去齐兰尼只得带领亲信自埃及逃往德国。英军控制了伊拉克后,给国会来了个大换血,把当年曾被打压的亲英元老又扶植了起来,组成了新的亲英政府,并正式向协约国宣战。
      当年的泛阿派议员大部份遭到了逮捕、软禁和监视。同时英国在伊拉克一直保留了大量的驻军,直到1947年。齐兰尼当年的四名亲信也在战后以叛国罪被吊死。 用自己的话评价:一是佩服英国佬的精明,二是感叹德国佬的失算。在精明的英国佬中当首推首相邱吉尔。
      1941年英军中东司令部的统帅沃维尔将军曾因兵力不足和供给困难等理由反对出兵伊拉克,而邱吉尔却力主推翻齐兰尼政权,以保证英国在战争中在中东处于有利地位。事实证明此举非常英明。而反观德国佬,由于当时正在加紧备战苏联,明明已经在外交上取得了进展,但却在军事上虎头蛇尾(英军投入伊拉克的兵力不过区区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半航空大队,这在德军的全盛时期算得了什麽?何况还有内应),错过了控制伊拉克的战机。
       最后要感谢闪电兄给我浏览这一段历史的机会,还耐心等我把问题答完。通过阅读不同角度的资料,我深深感到一个军迷尚且如此,要当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学家太不容易了(鄙视当今大量的随风主义学者)。

    ****

    2006-08-13 11:09:26

其他答案

    2006-08-31 19:47:16
  • 伊也加入二战?

    l***

    2006-08-31 19:47:16

  • 2006-08-25 14:27:56
  • 事情不太清楚,但是曾经看到过相关的文章。是在《世界军事》的06年第六期。

    不***

    2006-08-25 14:27:56

  • 2006-08-17 10:18:05
  • 我知道我知道啊!!我在书上看过。

    Y***

    2006-08-17 10:18:05

  • 2006-08-16 10:05:08
  • 当时的中东是一片混乱。法。英的势力都没有控制到,就跟当时东亚,东南亚一样,中国,缅甸,泰国等还不是日本说是为了解放他们,在中东,德国人利用当地的人驱逐英法的势力,从而达到扰乱别人的目的,所扶植的一些人的势力,如现在沙特,还有的中东那些王国,基本都是2战中壮大起来的,既然自己打不了,让别人帮自己打是一样的,
    德国自己实力没有壮大,减少英法也是个对德国有好处的事
    

    农***

    2006-08-16 10:05:08

  • 2006-08-15 08:12:06
  • 听说二战后中东局势出现真空,那么按这个意思就是二战中中东势力犬牙交错?如果是这样,那应该是在英国或法国的殖民统治下的。

    t***

    2006-08-15 08:12:06

  • 2006-08-13 09:55:10
  • 我才是沙发。等大家的回答。伊拉克也参加二战了?不了解。

    落***

    2006-08-13 09:55:1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