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陈克的“临江仙”这首词如何鉴赏?

首页

陈克的“临江仙”这首词如何鉴赏?

陈克的“临江仙”这首词如何鉴赏?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9-01 13:28:31
  •   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人大举南攻,两年后北宋灭亡,宋室迁往临安。陈克此词作于绍兴四年 (1134)。这年九月,刘豫伪政权带金兵南下,一度进逼建康(今南京市)。这就是“四海十年兵不解, 胡尘直到江城”说的历史。其时吕祉帅建康,辟陈克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
      在职期间,陈克 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主张抗金。无奈朝廷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写此词时词人已五 十三岁,国运不振,年事又渐高,便产生了“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样的情 绪。中国古代文人有这样的传统,即如果进入仕途不能有所作为,则只好退居林下。
      “送老產盐何 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就是这一传统的体现。“產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基本的生活资 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陈克意将隐居于此。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也不是可以任性离开的。 他长期侨居金陵,他不忍与这里的挚友分别,“故人”以下三句,主要就是这个意思。
       不言而喻,词中也有消极的内容。统治者妥协投降,以求片刻苟安。言路蔽塞,贤能不用,国运 渐衰,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亦因此感到悲观。从这一点说,这首词中的消极情绪利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历史。何况,如果就此便认为词中毫无积极成分,也说明没有理解。首先,“四海十年兵不解,胡 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明形势,充满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统治者的 不满。
      因此,“客心惊”的原因除了时光流逝,“疏髯浑如雪”一句似乎还有不能杀敌报国而产生的惋 惜之意在内,“欲生冰”的“衰涕”,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感伤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 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虚写朋友在离别后的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寒灯相对记畴昔, 夜雨何时听箫瑟。
      ”回想对床听雨之乐,感叹何时复得此欢。陈克借用苏诗意象,而以“别愁”“孤影” 表之,便见故人独处之苦,反衬出自己亦如此。 这首词的起句、结句都用力极深,应特别注意。起首两句指出:十年来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 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是词人产生哀愁与远离故人的起因。
      起笔时就写出全词情感的由来,为全 篇定了基调,立了纲领。此后虽不再提兴亡,但由此而生的兴亡种子,却随处萌芽。这样开头,可看 作“笼罩”法。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这两 字上贯前半阕,可谓承接严密。
      
      但是前半阕言老,乃是要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后半阕言老,则是 承接“產盐何处是”,寻找归属。所以“送老”一语又下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开启下阕。但 到终了,却用雨夜中窗前灯影中的“故人”形象收束,这种环境,这种形象,最易寄托难言之苦,营造 出迷离恍惚之境,也收到“含有余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故能赢得后人欣赏。

    永***

    2016-09-01 13:28: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