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硬度的问题

首页
男性硬度不够

关于硬度的问题



对固体来说 在超低温下 固体原子之间会不会不断压缩 使得硬度越大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11 10:18:32
    这个是吸引力和斥力的原因
    气体时,由于分子间距离比较大,所以基本没有斥力,所以可以进一步压缩
    液体时,由于分子间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还可以进一步压缩
    可是到固体时,就不能再压缩了,这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已经很小了,如果再进一步缩小,斥力就会成几何级数增长,趋向于无穷,所以分子间距是不可能无限缩小的,这与原子间距没有太大关系,一个分子里,其原子间距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
    

    3***

    2018-02-11 10:18:32

其他答案

    2018-02-11 19:18:32
  •   在低温下 固体原子间 会保持静止 硬度一样
    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固体对外界物体入侵的局部抵抗能力,是比较各种材料软硬的指标。由于规定了不同的测试方法,所以有不同的硬度标准。各种硬度标准的力学含义不同,相互不能直接换算,但可通过试验加以对比。
      硬度分为:①划痕硬度。主要用于比较不同矿物的软硬程度,方法是选一根一端硬一端软的棒,将被测材料沿棒划过,根据出现划痕的位置确定被测材料的软硬。定性地说,硬物体划出的划痕长,软物体划出的划痕短。②压入硬度。主要用于金属材料,方法是用一定的载荷将规定的压头压入被测材料,以材料表面局部塑性变形的大小比较被测材料的软硬。
      由于压头、载荷以及载荷持续时间的不同,压入硬度有多种,主要是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和显微硬度等几种。③回跳硬度。主要用于金属材料,方法是使一特制的小锤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冲击被测材料的试样,并以试样在冲击过程中储存(继而释放)应变能的多少(通过小锤的回跳高度测定)确定材料的硬度。
       早在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按照他们的软硬程度分为十级: 1)滑石 2)石膏 3)方解石 4)萤石 5)磷灰石 6)正长石 7)石英8)黄玉 9)刚玉 10)金刚石 简单记忆方法: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
       各级之间硬度的差异不是均等的,等级之间只表示硬度的相对大小。 试验钢铁硬度的最普通方法是用锉刀在工件边缘上锉擦,由其表面所呈现的擦痕深浅以判定其硬度的高低。这种方法称为锉试法,这种方法不太科学。用硬度试验机来试验比较准确,是现代试验硬度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硬度测定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等测试方法 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既可理解为是材料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或破坏的能力,也可表述为材料抵抗残余变形和反破坏的能力。硬度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材料弹性、塑性、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
      硬度试验根据其测试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静压法(如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等)、划痕法(如莫氏硬度)、回跳法(如肖氏硬度)及显微硬度、高温硬度等多种方法。 布氏硬度以HB[N(kgf/mm2)]表示(HBS\HBW)(参照GB/T231-1984),生产中常用布氏硬度法测定经退火、正火和调质的钢件,以及铸铁、有色金属、低合金结构钢等毛胚或半成品的硬度。
       洛氏硬度可分为HRA、HRB、HRC、HRD四种,它们的测量范围和应用范围也不同。一般生产中HRC用得最多。压痕较小,可测较薄的材料和硬的材料和成品件的硬度。 维氏硬度以HV表示(参照GB/T4340-1999),测量极薄试样。 通常来说,硬度与材料的本性、加工状态、热处理工艺及组织相关,一旦这些确定了,硬度变化不大。
      
      当然还有个现象就是,材料在变形过程中还会发生加工硬化,使硬度得到一定的提升。弹性垫圈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较好,一般很难产生加工硬化,所以,就你说的这个情况,硬度不会产生什么改变的。如果对这个弹性垫圈施加的外力较大,让其发生了永久变形,那么硬度会有所增加的。

    黑***

    2018-02-11 19:18:32

  • 2018-02-11 13:18:32
  • 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是固定的,如果发生变化,那就是质的变化。分子与分子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的变化就决定了它的质量的变化。冷冻会影响分子之间距离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有限,因为分子之间原来就是紧挨着,冷冻所发生的缩小力远远不能和它们之间的抵抗力抗衡.同样体积的一块锻造铁重量大于未锻造铁,但是大的有限,就是这个道理。冷冻力远小于锻造力,后果可想而之。至于硬度是分子结构决定的,不是它的密度决定的。

    太***

    2018-02-11 13:18:32

  • 2018-02-11 11:18:32
  • 想具体了解,不如自己去百度一下

    -***

    2018-02-11 11:18:32

  • 2018-02-11 10:18:32
  • 因为分子间距离不会无限缩小,在固体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分子挨着分子了,每一次进一步的压缩都是极为困难的,在这个层次上,已经不是靠降温就可以实现多大改变的了

    小***

    2018-02-11 10:18: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