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历史上哪个国家最先实践的这个主张,主要标志是什么?

首页

历史上哪个国家最先实践的这个主张,主要标志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8-26 02:00:59
  •   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
      该报最高发行量答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社址设在同盟会总机关所在地——东京牛込区新小川町二丁目八番地(署名“群智学社”)。初为月刊,因经常脱期,改为不定期。
      主编先后有张继、章太炎、陶成章、汪精卫。经常撰稿人有朱执信、廖仲恺、陈天华、宋教仁、黄侃等。设图画、社论、时评、译丛、谈丛、小说、纪事、说林、来稿等栏目。以宣传同盟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宗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
      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鼓吹暴力革命和共和制度,反对改良和立宪,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1908年10月出版第24号时,日本政府以其“激扬暗杀”为词封禁。1910年1月复刊,2 月停刊,共出 26 期。
      前五期主编是胡汉民,6~24期是章太炎,后两期是汪精卫。孙中山撰写的《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要求把民主革命的思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民报》除在日本发行外,大部分秘密运销于中国。创刊号重印6次,累计达6000份。以后各期的最高发行量达1。
      7万份。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刊物历史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
      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
      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
      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
      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

    既***

    2018-08-26 02:00: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