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清明节诗歌

首页

清明节诗歌

急 要搜个关于清明节的诗歌啊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22 01:38:11
  •   奠清明节(组诗)
    (一)
    是偶然还是必然
    是无意还是巧合
    天空--你的脸
    为何总到这个时节
    便开始阴沉哭泣
    大地--你的心
    为何莫名开始颤抖
    仿佛要将整片大地颠覆
    (二)
    风萧萧
    雨绵绵
    人终惶惶而又凄凄
    我默默站在
    堆堆乱岗坟前
    凭吊每颗游荡的孤魂
    我听到了
    你们在鬼嚎 你们在狂笑
    所有声音 和着风声,呜咽
    (三)
    不知是堆堆黄土
    还是坟头孤伶摇摆的狗尾巴草
    还有被风雪涤涤后的斑驳碑文字迹
    像把把锋励的剑
    刺向我的眼睛
    剖开我的泪腺
    于是
    毫无意义的泪滴
    润湿了我的唇齿--苦涩
    (四)
    他们都跪拜在那里
    尽管路是泥泞
    崭新的裤子上满是黄泥
    他们依然如雕像般 久久不愿离去
    香烛袅袅
    鞭炮轰鸣
    是为那些亡死的灵魂追悼魂灵吗?
    我不想
    我只想用我的双指
    挖开每一座坟墓
    让那些魂灵能透一透气
    清明节的诗歌
    清明二首
    【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洛阳清明日雨霁
    【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呵呵,可以吗?o(∩_∩)o。

    C***

    2018-10-22 01:38:1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