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汉高祖刘邦怎么当上皇帝的?

首页

汉高祖刘邦怎么当上皇帝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15 02:03:52
  • 让蚂蚁在地上吃糖摆字“霸王自刎乌江”项羽就自杀了,刘邦就当皇帝了。

    整***

    2018-12-15 02:03:52

  • 2018-12-15 01:57:09
  • 刘邦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各路义军一起推翻秦朝后,又经过4年战争,打败了项项羽,建立了汉朝,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安***

    2018-12-15 01:57:09

  • 2018-12-15 01:53:22
  •   汉高祖刘邦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直到年近中年方才娶妻,论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项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汉争霸的角逐中,刘邦却能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逐步增长经验,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汉帝国。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刘邦最终获得成功,当上皇帝了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他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很强的韧性精神。然而,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刘邦有一套驾驭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有几件事就很能说明,刘邦的这项长处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与成功。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登基称帝,为汉高祖。
      此时,天下初定,各诸侯臣属,都罢兵归家。刘邦在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群臣,与臣下饮酒,纵论天下事。他让各诸侯列将们直言不讳地说出汉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认为,刘邦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用功名利禄和物质刺激的办法来吸引臣子替他卖命,从而夺取天下。
      比如大将鲸布在由楚投汉时,刘邦对他很不客气,没有以礼相见,结果鲸布懊恼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杀,认为自己选错了路。可等他到了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处,才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饮食和物质待遇竟然和刘邦是一个样的,于是大喜过望,从此心甘情愿地为汉效力。这只是刘邦用人的一个方面,物质享受对于贪图物欲的人来说,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唯利是图。
      可对于张良之类的本身就出身贵族的廉政好礼之士而言,就并非是灵丹妙药了。因为他们不慕名利。然而,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也对刘邦忠诚不贰了,尽心尽力,甘愿为刘邦所驱使,这依靠的就主要是刘邦知人善用的驭臣术了。 刘邦的驭臣之术,首要的就是联系乡情姻亲,建立同乡为主的骨干队伍。
      刘邦所信赖的心腹,主要是他从沛县起事时就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吕雉的兄弟子侄们。这些人到处宣扬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他斩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吕雉放言,说刘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气缭绕,这深深地影响了沛县地区的父老乡亲,所以萧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所支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
      比如,刘邦在征战中,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却被从刘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为他驾车的夏侯婴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哙,在鸿门宴中,千钧一发之际,怒斥项羽,保护刘邦从虎口逃脱,也表现了自己舍生忘死,力保刘邦的精神。这些人,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们也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是创建和巩固刘氏汉室江山的中坚力量。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二条,就是善于扬长避短,各尽其能。刘邦登基后,就论功行赏。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的时间仍不能决定。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侯,可武将们纷纷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为刘邦披坚执锐,出生入死,却不如萧何这种只会动嘴皮子的人的功劳大,他们认为萧何只是文人,未上过战场,只会舞文弄墨,没有汗马功劳,很不服气。
      此时,刘邦比喻说,打猎时追杀走兽的是猎狗,可发现走兽行迹,指示走兽之处的却是猎人。现今的各位武将,都是只会追杀走兽,所以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是发号施令,善于发现敌情的猎人的功劳。群臣听了刘邦这样的话,就不再争论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待智谋之士,和对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实学的人,比如他封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封其为齐王。对待张良,用对待军师的礼仪,言听计从。刘邦任用陈平时,不为谗言所动。因为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万世不朽的功劳。而对于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将们,刘邦则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使他们甘愿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为这些武将们,攻城略地,驰聘杀场,只不过是一时之事罢了。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三点,就是他自己总揽全局,善于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刘邦和大将军韩信评论诸将们的能力。刘邦询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而认为自己带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刘邦心中妒恨地说,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你又为什么被我擒拿住的原因。
      再说,陛下靠的是君权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权天授”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是吹捧之词,可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揽大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却是事实。 在楚汉对峙阶段时,韩信拥兵数十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向背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
      当项羽派人去说服韩信背汉连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时,韩信拒绝了,他说:“当初我投靠项王的时候,项王不过让我做了一个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轻,我的计策项王从来没有听从过;所以,后来我离开了楚国,投入了汉王的军中。而汉王授给我上将军印,把数万军队都交给我指挥,还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给我吃,又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汉王那么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义的,我就是死也不能这么做。”从韩信的这些话中,我们很能看出刘邦取韩信于人,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点。 刘邦的知人善用,还可以从他的临终遗言中窥探。他在临终遗言中说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国人选,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驾驭臣子的才能,这确实比项羽高明很多。
      所以,刘邦能战胜众多的敌人,最终夺得了天下。

    P***

    2018-12-15 01:53:2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