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再次问大家一个关于火箭炮的问题

首页

再次问大家一个关于火箭炮的问题

这是很早以前看到的一本书上的话,说的是“喀秋莎”首次参战,“成千上万条火龙倾泻到德军的阵地上”,这个说法切合实际吗?难道说炮弹直到落地还在燃烧吗?请看清题再回答问题。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1-09-20 19:07:59
  • “喀秋莎”千万条火龙飞离自己的阵地是可以成立的,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火龙落在敌方阵地的情况,除非是近距离打击陡坡上高处的敌人,否则就是作者的凭空想象
    普通火箭弹推力固定,只要有火焰就是在加速,就有沿着射角继续爬高的趋势,火箭弹离架后迅速燃尽推进剂,一条条火龙也就消失了,尽管如此火箭弹的射程范围都不大,过远打不到,过近无法打
    

    大***

    2011-09-20 19:07:59

  • 2011-09-20 11:30:41
  • 这是以火箭炮发射阵地为视角的描写,或者写成“成千上万条火龙向德军阵地倾泻而去”更合适。“火龙”是形容火箭弹发射时的情形,“成千上万”只是形容很多,并不代表具体的数字。

    漫***

    2011-09-20 11:30:41

  • 2011-09-20 10:07:15
  •     胖哥您好!从您所提的问题中就可知道您是个很细心的人!
        您所提的“喀秋莎”首次参战,“成千上万条火龙倾泻到德军的阵地上”的说法,我来做一解释,仅供您参考。
        苏联初期研制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发射时,烟尘和火光特别明显,故有“火龙”一说。另外,以当初典型的“喀秋莎”БМ-13火箭炮为例,该炮采用十六管联发器,为了加强炮弹覆盖效率,苏军一般采用多炮齐射方法,故有“成千上万条火龙”一说。资料表明,初期“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较短,按型号不同,最大射程也就1300米至2800米;再者,由于打击目标很近,所以,“成千上万条火龙倾泻到德军的阵地上”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补充一点,正是初期“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和火光过大,加上炮群没有坚强的防护,所以“喀秋莎”不适合在敌方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谢谢您的提问!
    补充:火箭炮的发动机肯定是推进段燃烧!

    s***

    2011-09-20 10:07:15

  • 2011-09-20 10:01:39
  •   喀秋莎火箭炮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  BM-13喀秋莎火箭炮(苏联)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БМ-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
      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这种武器被出口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并在战争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里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能并排发射火箭,不像榴弹炮、加农炮那样笨重,不仅移动方便,而且火力凶猛,所以,战士们非常热爱这种武器。
      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某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里传播开来。一首歌曲的名字与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同名,这无意间又促使了这首歌曲的流传。 柏林城下喀秋莎发威 在当时,喀秋莎成为了苏联士兵的最爱,却成为了纳粹士兵最害怕的武器,当喀秋莎火箭炮首次在奥尔良火车站投入使用以后,纳粹士兵就最不希望、但是却最经常听到她的怒吼声了。
      当喀秋莎万箭齐发,将火箭弹铺天盖地地砸向这些法西斯禽兽的时候,就成为了战争中最残酷、但也是最美丽的画卷,死亡的弹雨铺天盖地而来,往往炸的这些纳粹军人没处躲没处藏,跑不快的被炸成了齑粉,而跑的快的都被吓成了神经分裂!就连当时的纳粹军官也给自己的上级发电报说:“……俄国人在前线使用了一种新式火炮!所到之处,大地在颤抖,钢铁在燃烧,……我们的部队伤亡惨重!”也就是在那以后,喀秋莎成为了苏联炮兵的首选武器,只要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都会大量使用,甚至喀秋莎也成为了苏联红军的代名词,并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T-34坦克、“虎”式“豹”式坦克、ME109、FW190战斗机、B-17、B-29轰炸机、F-4F、P-40、P-51战斗机、U系列潜艇、MG42通用机枪、M1迦兰德步枪等经典武器齐名的世界著名武器。
      甚至到了现在,虽然老一代的喀秋莎已经作古,成为博物馆里的藏品,但是多管火箭炮这样厉害的武器甚至就算是在讲究航空优势的美国军队里都依然有装备,那就是在海湾战争期间非常出名的M270多管火箭炮,虽然与中国的A-100、WS-2等相比威力和精度都比较差,但是这也充分证明了喀秋莎开辟的新路线是多么的正确!如果说海湾战争期间的伊拉克士兵把齐射的M270看做的可怕的“钢雨”,那我很想问问那些试图挑衅中国国家安全的对手们,你们所面对的A-100、WS-2哪怕是低几个级别的其他型号的中国军队现役多管火箭炮的齐射的时候,会把它们称呼为什么? 喀秋莎的炮弹 。
      

    共***

    2011-09-20 10:01:39

  • 2011-09-20 09:40:00
  • 只有发射的前几秒有火喷出!即助推段,之后为自由落体段。

    圆***

    2011-09-20 09:40:00

  • 2011-09-20 09:29:51
  • 说的是火箭炮发射时的情况,它是靠火箭发动机的推力飞行,因此会喷出长长的尾焰,齐射的话确实很壮观,飞行的过程是个抛物线,火箭发动机把它推到抛物线顶点燃料用完就发动机就关闭了,后面的过程就是个自由落体运动,是没有动力的。所以这万条火龙是火箭炮发射上升阶段,在德军阵地是不可能有这总情况的。这家伙精度太差了,运气不好的话误差可能有1—2KM,所以苏联基本用几十门齐射,阵地覆盖,也就有了你的万条火龙了。

    2011-09-20 09:29:51

  • 2011-09-20 08:07:20
  • 你是没看到过火箭炮发射吧,火箭炮发射时尾部会产生巨大的火焰,因此叫“火龙”。火箭炮不是燃烧弹,落地时是爆炸,炸了或许能点燃些附近的物品。还有,小学课本中,有篇课文叫“火龙出水”的,有空去看看。

    f***

    2011-09-20 08:07: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