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男科

中医

干地黄不是生地黄。请问哪里有卖干地黄的?或者给我提供一些卖地道中药材的地方。 

还有一个问题,古方厚补五物汤 
厚补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其中的一两是现在多少克,一合又是现在的多少克,一升是现在的多少?我现在知道三种不同的回答。请专业人士解答。
惠*** | 2011-05-14 19:50:30

好评回答

2011-05-14 21:26:06
灵*** |2011-05-14 21:26:06 286 157 评论
①干地黄当指生地黄,唐以前的处方还经常用到鲜地黄及地黄汁。熟地首载于宋《图经本草》。干地黄,应当相对于鲜地黄而言,即如今之生地黄。
②《伤寒论》教材上一般将一两当3克来折算,但据上海柯雪帆老先生考证,伤寒论中的一两合今15.625克。
③有关东汉的容量问题,各方面考证的数据比校的接近。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认为东汉一升为198.1毫升。刘复氏从新莽嘉量上测得1升的容量为200.6349毫升。现...

查看全部>>

①干地黄当指生地黄,唐以前的处方还经常用到鲜地黄及地黄汁。熟地首载于宋《图经本草》。干地黄,应当相对于鲜地黄而言,即如今之生地黄。
②《伤寒论》教材上一般将一两当3克来折算,但据上海柯雪帆老先生考证,伤寒论中的一两合今15.625克。
③有关东汉的容量问题,各方面考证的数据比校的接近。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认为东汉一升为198.1毫升。刘复氏从新莽嘉量上测得1升的容量为200.6349毫升。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其容量为200毫升。十合为一升,故,一合相当于今天的20毫升。一升约为200毫升。

虽然教材上以一两为三克计,但本人更倾向于以15.625克计算,一由于有实物考证。二由于伤寒论中煎药一般只煎一遍,然后再分二服或者三服,故实际折算起来,这个量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按三克来算,反而显得偏少。
伤寒论中每药只煎一遍,似乎比较浪费,有人认为,第一遍药一般煎出40%,第二遍出30%,故煎药以两遍为好。
具体折算比例,还得考虑煎药方法。



补充一下:刚才查了一下《证类本草》,干地黄采制是二月、八月采根,阴干。但当时有人也已经提出疑问,认为干地黄有蒸干和阴干两种办法,阴干即相当于今之生地黄,而蒸干者,则与熟地黄相仿。至于当时所载的生地黄,一般指鲜地黄,捣汁取饮为宜。
至于临床运用,当相机为宜。熟地偏温,性缓偏静,气降,养阴填精为用。生地寒而动,气降,凉血活血养阴为用。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11-05-15 08:26:14
  • 1.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有时用生地黄,有时用干地黄。在中医同道中,有人认为干地黄即生地黄的干品,包括某些刊物上也有此记叙。笔者认为干地黄就是汉代以前的熟地,并非生地。其根据如下:一、二书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五首,即百合地黄汤、炙甘草汤、肾气丸、薯蓣丸、大黄(庶虫)虫丸等。五方中只有生地黄和干地黄之分,无熟地黄之品。若生地黄和干地黄都是生地,仲景又何必在地黄前冠以生、干二字来区别呢?所以...

    查看全部>>

    1.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有时用生地黄,有时用干地黄。在中医同道中,有人认为干地黄即生地黄的干品,包括某些刊物上也有此记叙。笔者认为干地黄就是汉代以前的熟地,并非生地。其根据如下:一、二书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五首,即百合地黄汤、炙甘草汤、肾气丸、薯蓣丸、大黄(庶虫)虫丸等。五方中只有生地黄和干地黄之分,无熟地黄之品。若生地黄和干地黄都是生地,仲景又何必在地黄前冠以生、干二字来区别呢?所以干地黄、生地是不同的二种药。就汉以前方剂中对两地黄的分析有以上观点,但当然临床处方选药时却要辨证分析,一般还是遵循“格物”原则为好。
    2.至于哪里有卖干地黄的,要看你身处何处目前国内有几大全国性药材交易市场、集散地,如A华佗故乡的“药都”亳州药材市场,B“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C河南辉县(市),有600年百泉药交会,D河北省安国的东方药城,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如果只是想买点自己用的道地中药只需要到当地大型中医院如广东省中医院,买就行,一般的非专业中药师是难于鉴别中药的,我是中医院的医生对很多中药是否道地也有难度,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问我院的资深中药师。
    3.计量问题同意前一位老师的观点。但临床使用需注意,按“一两合今15.625克,一升为198.1毫升来算”,按目前《药典》规定很多药是超标的。临床使用时一定要按病情选择,目前很少的老师是按上述计量来用,大部分还是按药典剂量用,当然从科学的效果的角度考虑,药典剂量确实偏小,也是目前有些疾病中药效果不好的诸多原因之一,因为药量不够嘛。众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呼吁修改药典剂量,如上面提到的上海柯雪帆老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伤寒教授李赛美老师等就在努力做这个事。无论怎样我还是认为临床辨证选药最重要。很简单吃辣椒、喝酒、吃大蒜、洋葱、甚至是吃苹果之类的水果都会因人而异。我岳母就是脾胃虚寒之体,最近10年每天吃苹果量不能超过1/4个,否则当天必腹痛拉稀,这就是实例。
      供参考。望对您有些许帮助。
    关*** | 2011-05-15 08:26:14 278 159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