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沈从文的作品怎样表达人性美?

首页

沈从文的作品怎样表达人性美?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5-11 09:16:35
      我是喜欢沈从文的,当初可以背下《边城》里的很多句子,但现在,连写下心中话的精力都没有了。
    原谅我的复制粘贴,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去读沈从文。
    这篇不是最好的,但相对直白,即使没看过的人,也能有些感触。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何雷霞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
      他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为后人留下了近500万字的文学巨著。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热爱他的湘西故土,许多作品都是以湘西社会为背景展开的,除了对湘西社会风俗人情描绘外,他也关注个体的生命,民族的命运,并从人性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生命。
      在表现人性美方面,沈从文竭力推崇的是人性应该善良,人应该充满爱心,人性美应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上。读过他的湘西小说后,我们发现:在创作中,他一直在寻找着对生命力的发现,对人性、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评判,对大自然的崇尚、契合与交流。   正是在对这三者的描绘中,表现了他理想中的“人生形式,表达了他张扬人性之美和重建民族精神与美德的愿望”。
         一   沈从文的世界观比较复杂而又充满矛盾,但有一根线贯穿,即对人性的执意追求。如果说,沈从文那么多不同文体的创作是“磨盘”,“人性”则是“轴心”,离开它,作家的笔就无法转动。他创造的形形色色故事和人物,都可以说是从人性的“轴心”向四面辐射出来的。
      人性问题该是解开沈从文创作内容的一把钥匙。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大多只写一些平凡人事,由于作家对所经历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这些平凡人事的基础是比较坚实的;艺术形式的精美而不流于纤巧,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它们。
      人性,是沈从文描绘平凡人事的核心和精神;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人的本性是什么。中国从先秦时期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子的性无善恶说开始,历代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无不对此进行过探讨和研究。沈从文虽然没有对性善性恶这一哲学问题直接发过什么议论,但是在他心目中,人性总是美的,善的,人类社会许多丑行和恶德均是人性美丧失所致。
      沈从文那座供奉“人性”的小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和讴歌,一方面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因此,在接触沈从文的作品时,就有必要先对他笔下的人性美作一点分析,例如,沈从文强调的人性美,究竟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如果是具体的,它又包含那些社会内容?是否反映了某种历史生活的真实?分析这种人性美能否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有所启示?……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只能力求给予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价。
         二   从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来看,中篇小说《边城》应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书中的人物,在作者看来,“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他说,“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基于此,我们就先由《边城》的人性美谈起。
         《边城》的诗情画意是人们公认的。这诗情和画意,不只是来自美丽的青山绿水,更主要的是来自边疆僻地那小小山城的淳厚民风。《边城》,更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边城》的主人公是摆渡船的老船夫和他的17岁外孙女翠翠。
      整个故事是围绕翠翠的爱情纠葛展开的。这爱情,由于别人的关心,也由于别人的一些误解,得到的却是隐含忧郁、略带凄凉的悲剧结局。然而,在关心和误解交错中,却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70岁的老船夫,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落雨,忠于职守,50年如一日。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但他出于责任,不离渡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船还得趁黑赶回家”,他就耐心守在船边等候着。老人的热诚和负责精神,受到过渡的客人由衷地感激,但他却觉得这一切皆理所当然,平常得很。“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人必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实在推不过,他就把这些钱买了草烟、茶叶,放在船上免费使用。
      他上街,请人喝酒,“从不吝啬”。在小小边城里,人们的以诚相待总是相互的。水手、商人送红枣,送粽子,“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这时他知道多少总得领点情;但有时又非常固执:“他想买肉,人家不愿接钱。屠户若不接钱,他却宁可到另外一家去买,决不想沾那点便宜。
      ……你不收钱他会把钱预先算好,猛的把钱掷到大而长的钱筒里去,提了肉便走。”这里不只是几个钱的谦让,而是体现了老船夫与边城人民之间的相互友爱和尊重。“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忠实的在那里生活下去。”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真是再平凡不过了。
      可是,在这平凡中间,老船夫那颗见义就上、见利就让的心却金子般闪闪发光。   在淳朴善良的老外祖父抚育熏陶下度过17个春秋的翠翠,很自然保存了爷爷身上一切美好的品德,揉杂着一个山野少女固有的德性,于是小说女主人公出现于读者面前便是这么一个活泼爱跳的形象:   翠翠天真活泼,心地善良,既有少女的羞怯,又有大自然赋予她的一股生气,充满青春活力。
      像所有的女孩子那样,到了一定的年龄,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情绪上也渐渐滋长着一种说不出的东西:“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这一切,均预示着这个虽然天真纯洁,而又情窦初开的少女,开始成熟了。原来无忧无虑不知人间烦恼为何物的翠翠,自从初次邂逅傩送二佬,一下子被这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小伙子吸引住了,以至使她为此“沉默了一个夜晚”。
         翠翠的本质是淳朴的、纯洁的,犹如深山流出的一线清泉,从未受到城市工业文明的污染,始终保持着她的透明和纯净,没有杂质,更无毒素。因此,当她从心底爱上一个人后,就矢志不渝。可是,她的爱情并不一帆风顺。当最亲的爷爷也不了解自己的心思时,她烦恼,忧愁,同时还要在爷爷面前撒撒娇;当她知道傩送二佬仍然惦念着自己,她快乐,她幸福,她做着各色各样美丽甜蜜的梦,“只让她的心,在一切荒唐事情上驰骋。
      她从这隐秘里,便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祖父死后,她才明白一切:“二佬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诱惑傩送二佬,二佬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翠翠悲痛祖父的悄然逝去,悔恨一系列误解的产生,同时也更坚定了对二佬的爱恋。祖父安静地长眠于渡口山,坍塌的白塔到冬天也修缮完毕,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见回来。
      尽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未来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但她仍然等着,等着。一颗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少女的心,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永远跳动。   自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婚姻形式从群婚制、对偶制发展到一夫一妻制以来,无数文学作品,讴歌青春,讴歌爱情。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爱情之花虽然会因人世生活风风雨雨而遭受挫折、摧残以至最后枯萎,但是,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同情之泪。我们从翠翠身上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三   《边城》的人性美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两性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沈从文赞美的提倡的正是这样的“爱”,但是他又并未将这“爱”滥施于人。农人和兵士,是沈从文青少年时代在湘西故乡接触最多的两种人。他“温爱”农民和士兵所具有的人性和人情,他赞赏他们心灵深处的博爱精神。
      这点感情不仅在《边城》,而且在其它不少作品里均可看出。   《牛》的主人公大牛伯耕田时为了一点小事,无意把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小牛后脚敲伤,心痛异常,多方求医,好不容易治好,旋即又被政府强行征去。大牛伯从后悔把牛打伤一变而为悔不该当初未曾把牛脚打断,免得让政府抢走。
      小说将牛拟人化,让人与牛展开感情上的交流,生动地揭示了人与牛在劳动中建立的同甘苦共命运的亲密关系。写牛是为了突出它的主人素朴、善良和勤劳的本质。大牛伯对小牛的爱,体现了广大农民对劳动,对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的土地深厚的眷恋之情。   沈从文在《连长》里,曾对主人公连长与一个他所爱的驻地年轻寡妇离别时的难分难解发了一通议论:“在把身子去殉情恋道路上徘徊的人,其所有缠缚纠纷的苦闷,其实没有很大区别的。
      一个皇帝同一个兵士,地位的不同,是相差到几乎用手可以摸得出,但一到恋着一个人,在与女人为缘的应有心灵上的磨难,兵士所有的苦闷的量与皇帝可并不两样。一个状元同一个村塾师也不会不同。一个得文学博士的人同一个杂货店徒弟也总只会有一种头痛。”作家的意思很清楚:在爱情方面,是不应该有什么等级差别的,人人都可以爱,也可以被人爱,都可以爱得真诚,爱得热烈。
         此外,沈从文笔下还出现不少社会地位同样低下而闪发出人性光芒的凡人,如《船上岸上》里的卖梨老妇人,一堆10个梨,40钱,主人公“我”买下四堆,付160钱,她却主动提出全买下要便宜,只收120钱,“我”一定多给,她收了钱也一定要再增加几个梨。
      为什么这老妇人不想多得几个钱?就因为她诚实,“我”感慨这诚实正是城里所谓“道德家”们所缺少的,“良心这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贫穷的原素”。再如《乡居》、《王嫂》中的主人公则是靠帮佣为生的普通女佣,她们虽然愚昧、迷信,甚至有时还有点小小狡诈,但本质同样是忠厚而善良。
         总之,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蕴藏着一种素朴人性美,沈从文对他们充满“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种“温爱”又总是同作家对丧失素朴人性美的上等人、城里人的憎交织在一起,从而显示出作家分明的是非和爱憎,这正是沈从文反封建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
       。

    大***

    2010-05-11 09:16:35

其他答案

    2010-05-11 08:56:50
  •   沈从文在“湘西世界”和都市题材中的人性描写,最突出的表现在他对性爱内容的不同态度上。沈从文总是讥讽的口吻去调侃都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八骏图》写八位教授的丑态,《绅士的太太》写绅士淑女的丑行,而在《边城》等作品中,却完全采取赞美的态度,她们对性爱的要求却是大胆,他越是认为她们纯洁而美丽。
      就其原因,除了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还有理性的作用,沈从文骄傲的称自己为乡下人,在他的描写中,面对性爱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璞归真,求的人性的和谐。这这鞥体现了沈从文对于湘西人性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性美,既有很大的理性成分,也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边城的写作缘由,翠翠的原型,都有依据的,但是地处“老少边穷”的湘西,不可能像作者描写的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性美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神、爱、美,三者一体不可分割。
       翠翠是沈从文笔下体现人性美,代表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在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谦称。 。

    小***

    2010-05-11 08:56:5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