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车螺养殖

首页

车螺养殖

车螺养殖再选苗应注意什么?车螺养殖利润如何?市场上价格如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6-25 09:11:15
      贝类文蛤的养殖 
        (一)场地选择:  
        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泥砂质滩涂作为养成场地。潮位以中、低潮区为宜,尤以小潮干潮线附近最好。滩面平坦宽广,泥砂底,含砂量在50%以上,海水相对,密度为1。010-1。
      025,最好为1。015-1。024,无工业污染,无鱼粉加工厂排污或生活污染。    (二)苗种运输   文蛤是一种耐旱性较强的贝类,冬季可耐干2-3周不死,但夏季也只能活2-3天,为此,运输过程应采用干运,但要保证一定湿度和低温,切忌带水运输。
          (三)养殖方法   1.文蛤池塘暂养   (1)池塘建筑: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倾斜度5%左右,池形为长方形。池觏宽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护坡、防进退和防泥土流入池内,一个池以667平方米为定,铺设滩涂砂30厘米左右,设主进、排渠道、各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门。
          (2)暂养时间:池塘暂养比滩涂暂养推迟进行,一般池水表层最高水温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进行暂养。    (3)暂养密度:投放密度随水温下降逐渐增加,水温25℃,每667平方米不超过2000千克,水温10℃,每667平方米5000千克;水温5℃时,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
      水温高,暂养时间适当缩短,水温低,可暂养1-2个月。   (4)管理:换水视水温变化灵活掌握,一般每天换水1次,日换水量为80%以上,水温25℃时,每天换水1-2次,水温10℃以下隔天换水,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换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谨防“浮头”。
      池塘水体浅,环境条件差,易发生青苔,必须及时清除,否则青苔覆盖池面会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采捕完成任务后整个池底要彻底翻松、曝晒,以保持池塘底质清洁。    2.文蛤围网养殖,围网养殖文蛤是因文蛤有随潮流移动的习性而建造的,应在养成场潮位低的一边设置拦网,拦网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双层网(均为聚乙烯网)拦阻,内网主要防止文蛤逃逸,网目较小,约1。
      5厘米,下缘埋入砂中,拦网高出砂面0。7米;外网主要防止敌害侵入,其高度在满潮线以上,网目较大,约5厘米,拦网一般用竹桩固定。另一种只设1层拦网。拦网高度为65-100厘米,网目2-2。5厘米,将拦网一部分埋入砂中,另一部分露出滩面,并用竹竿或木桩撑起,木桩或竹竿直径10-15厘米,高3米,插入滩中深度为60-70厘米。
          网场规模以200×667平方米左右为宜。    养成期间的主要管理工作是修整网具,防止“跑流”,疏散成堆的文蛤,防治灾害等。由于文蛤有移动的习性,如果拦网损坏,大潮或大风后,文蛤往往被风浪打成堆,若不及时疏散会造成文蛤死亡,尤其是夏季温度较高时,更易造成大批死亡。
      对于敌害生物,一定要及时防治,以减少损害。    3.文蛤与对虾混养   (1)混养池:混养池以能提供给混养品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原则,池形以长方形的为好,大小以(30-60)×667平方米为宜。进、排水方便,池深1。5-2米。
      有环沟的池底优于平底池底,环沟可以把对虾饵料台和文蛤生活区(中央平台)分隔开,混养池底质以含砂60%以上为宜。如池底质含砂量偏低,可适当添加细砂,混养文蛤苗比对虾苗进池早,投放文蛤苗种前应清池(旧池要去污),将池底翻耕20-30厘米深,经消毒后碾碎、耙平,清池消毒常用的药吕主要有鱼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等。
          (2)进水与肥水:混养池底质整理后要及时进水。放进的海水需用60-80目的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以20-30厘米为宜,进水后施入肥水,常用的肥料有鸡粪、牛粪、人粪和无机肥等。基肥要追足。    (3)播苗:苗种以壳长2。
      5-3。0厘米为宜,播放密度以每667平方米250-500千克为宜,播苗力求均匀。    虾池混养的文蛤贝壳表面呈黑色,是长期不干露引起的,不影响蛤肉质量。如需脱色,可冲洗干净后再阴干2-3天,黑色可脱去,也可选用无毒,无异味的氧化剂进行快速脱色。
         4.文蛤的增养殖   (1)封滩增殖:在文蛤繁殖季节,建立文蛤保护区,保证亲贝繁殖。根据贝苗栖息在偏高潮区的习性,将高潮区下段和中潮区上段划定为苗区,实行封滩护养;将中潮区下段和低潮区划定为养殖区,采取轮捕作业,捕大留小等措施。
          (2)移植养殖:选择风平浪静,水流畅通,底质平坦稳定,含砂量为60%-80%,不受洪水侵袭的中、低潮区,将文蛤移植放养,一般体长1厘米的贝苗,每667平方米放养150-200千克;体长1。5厘米的贝苗,每667平方米放养100-150千克。
      同时要做好平整滩面及清除敌害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蛤的死亡及预防   1.死亡症状:一般先钻出滩面(俗称“浮头”),闭壳肌松弛,出水管喷水无力,贝壳光泽淡化,肉质部由乳白色转为粉红色,乃至黑色,两壳张开而死亡。从少量“浮头”和死亡的文蛤,平整滩涂,严防滞水和局部高温。
          2.死亡原因   (1)季节:江苏文蛤死亡大都发生在高温季节的8~9月份,此时,文蛤产卵排精后,体质虚弱,又处于雨水较多、海水相对密度较低、滩温过高的季节,易发生大批死亡现象。特别滩涂不平、有滞水的地方最易发生高温,造成死亡。
         (2)区域:潮区较高,底质较硬,含泥较大的地方最易死亡。特别是小潮汛期的高潮区滩涂,干露时间过长,易引发死亡。   (3)微生物:由于环境恶化很易造成死亡。死亡的文蛤软体部很快腐烂,污染滩涂。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文蛤死亡从潮区较高滩涂蔓延到低潮区,甚至潮下带,造成整个海区文蛤大批死亡。
       3.预防方法   (1)移植疏养:将潮区较高的文蛤移到低潮区养殖。这不仅让出采苗区,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蛤产卵后因盐度降低、滩温过高造成的死亡。   (2)与对虾混养:在含砂量较大的对虾养成池中,利用文蛤与对虾混养,既能有效地预防文蛤死亡,又有利于文蛤生,同时也可净化海水,促对虾生长。
      
         (3)池塘暂养:利用池塘暂养方式来预防高温期文蛤的死亡。   (4)加强管理:放养密度合理,控制采捕与放养间隔时间,及时疏散打堆的文蛤,及时清除滩涂上“浮头”和死亡的文蛤。平整滩涂,严防滞水和局部高温。 价格可以参考 。

    超***

    2009-06-25 09:11: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