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那个什么人的落球实验结论是怎样的?难道同体积形状的铁球和棉花球下落速度一样?

首页

那个什么人的落球实验结论是怎样的?难道同体积形状的铁球和棉花球下落速度一样?

那个什么人的落球实验结论是怎样的?难道同体积形状的铁球和棉花球下落速度一样?那个什么人的落球实验结论是怎样的?难道同体积形状的铁球和棉花球下落速度一样?我尝试过做实验,但总不是同时落地,也许是我双手没同时放开,那么这么高难度的事他怎么敢保证做到?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4-15 13:04:09
      当你无法控制手部反应时,何不借助器械呢?
    人们一直传诵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实验,其实也许不是为了彻底反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是弥补结论的缺陷。
    当时人们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结论:重量不同的物体在同样的媒质中下落,其速率与重力成正比。
       现抽取伽利略在《运动论》中表达的三个观点: “我们得到的普遍结论是:在物体材料不同的情况下,只要它们大小相同,则它们(自然下落)运动的速率之比,与它们的重量之比是相同的。”(伽利略当时显然仍然相信,同样大小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较重的比较轻的快) “如果从塔上落下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比另一个重一倍,我们会发现重的到达地面并不比轻的快一倍”(做过实际试验,发现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不符) “在运动开始时,轻物会走在重物的前面,在一段距离内要比重物快。
      ”(通过观测中的现象,为结果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不符进行辩解) 早期的伽利略也许确实观测到轻球在一定时间段内比重球下落的快,因此他推测这是造成下落速度与重力不成正比的原因。究竟事实是否如此呢?1983年两个科学家重复斜塔实验,并用高速摄像机拍照,竟然重现了伽利略所描述的现象,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握重球时比握轻球时用的抓力大,当决定要“松手时”,重球会比轻球施放得晚、导致观测到“一定时间内轻球反而下落的快”。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伽利略当年其实也并没做到“双手同时释放球”这一种程度,你大可不必过于“颂古非今”、甚至“神化”伽利略的才智。 但是伽利略无疑是伟大的智者。后来他通过用斜面“缓冲”下落速度,并用“凹槽”“羊皮纸”(虽然后来发现使用羊皮纸反而使误差增大)等手段,推敲出“同时下落”的猜想,这种思维转向无论何时都是值得我们推崇并参考的。
       现代也有学校在教物理时重现伽利略的实验,他们为了保证小球能同时释放,借助了各种机械设计,比如最简单的倒置“丫”型挡板,或者电动开关等。我也曾经做过相关的实验,当时的做法是在高处的边缘、放置一个带有双凹槽的斜面,在斜面最底端设一个挡板,刚好能挡住轻球;把轻球轻轻放在挡板处,一旦重球从斜面滑下,就能将挡板推开、双球一起下落。
      但是误差还是有的,因为重球的滑落本身就使其有初速度、与挡板撞击时也会因为动量定理使得速度变为不可预测。我的解决方法是先假定“同时下落”是正确的,通过调整挡板的质量、控制双球一同下落,然后换不同材质不同重量的轻球,观测是否仍然能同步下落。 关于如何测定落地是同时的,我的方法也是借鉴前人,在落地处放置铁片或者木板,并听双球下落时发出一次响声还是两次。
      不断调整高度多次比对,然后验证结论。 关于伽利略的历史资料,参考自 。

    2***

    2009-04-15 13:04:09

其他答案

    2009-04-15 12:46:33
  •   伽利略落体实验 :
      jiā lì lüè luò tǐ shí yàn 
      证实不同重量球体自由落下,它们同时着地的实验。之前人们接受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据《伽利略传》记载,2007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面做了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但该实验的真实性问题仍无定论。   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和测定   摘要:本文从万有引力起源于电场力的理论角度分析得出,由于物体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疏密程度差异,必然影响到物体内部裸核粒子的带电能力,进而得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因为结构疏密程度上的差异会使物体的两性电量和产生差异,在相同的引力场中将会产生不同的引力加速度,说明了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并不都是严格地遵循万有引力定律,因此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和测定。
         关键词: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定律,物质的核与场的理论,物体场,地球场,电场作用力,裸核,电场子,两性电量和,中性物质的荷质比,结构疏密程度,元素,原子核,真空   关于落体运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仅仅凭借直觉和观感,曾经作出过这样的结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
      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我们若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都将获得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实验得出大小两球同时落地的结果是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就是说伽利略的实验结论和从万有引力定律所做的理论分析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一点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正确的。
      但是,万有引力定律完全成立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必须假定任意两个中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完全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任意两个物体场都与地球场作用的规律完全相同,而其实不然。   关于重力加速度的公式可以利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   地球上空的物体在以地心为描述其运动的参照点时,若它是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与地心连线的方向上受到的合外力是一个指向地球中心的向心力,   这个向心力由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即 F向 = F亿 ,根据向心力遵循的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g和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可得,   在上面的式子中,M是地球质量,m是物体的质量,R是地球半径,h是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g是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产生的向心加速度,也即物体在此处的重力加速度,N是引力常量。
         再来看一下地面上空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情况,这种情况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大于物体在该位置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因此物体将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自由下落受到的合外力仍然为:   F合 = F万   从上面推导出来的物体重力加速度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在地面上空同一高度的两个物体,不管物体的质量、大小、结构、密度如何,它们获得的重力加速度都是完全相同的。
         因为按照场之间的作用规律,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实际上是借助于物体之间的场产生作用。同样对于任意两个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也是借助于场产生作用。只有任意两个物体自身所带的场与地球场之间产生的万有引力作用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规律时,万有引力定律才是严格成立的,产生的重力加速度才能够总是完全相同,两球才能够同时落地。
      但实际情况是,万有引力规律只是一种近似,任意两个物体场与地球场之间的作用规律一般来说并不完全严格的遵从万有引力定律,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会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说,任意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并不总是同时落地。   按照物质的核与场的理论,万有引力的本质是电场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只决定于物体场的结构形态和大小,万有引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两个物体所带的电场子的数量,或者说决定于物体的两性电量和(我们可以把中性物体内部正负两种电荷的电量数之和称为物体的两性电量和)。
      一般来说,物体所带的电场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电量总和也越大,电场子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物体所带的电量和的大小。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主要是电性裸核质量)无直接关系。因此,对于地球上两个相同质量(主要是电性裸核数相等)的物体来说,带有两性电量和越大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也越大,带有两性电量和越小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也越小,两个质量相同结构性质不同的物体在地球上获得的重力加速度是有差异的。
         单个自由的电性粒子裸核如电子或质子的裸核与电性粒子裸核组合在一起的中性物体相比,在相同的外部场环境中获得电场子的能力是最大的,带有的电量也是最大的。对于两个中性物体,当每个中性物体内部的正、负电性粒子裸核数量都与另一个物体正、负电性裸核数量完全相等的情况下,也就是两个物体的裸核总质量完全相同时,结构疏松的物体比结构紧密的物体从外部空间环境中获得电场子的能力大,因此物体总的荷电量(带有的两性电量和)与自身质量的比值(可称为中性物体的荷质比)也大,那么在与另一个物体如地球产生万有引力作用(电场作用)时,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也大,获得的加速度也大。
      据此推断,对于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结构疏松、密度小的物体要比结构紧密、密度大的物体受到地球更大的万有引力作用而获得更大的引力加速度,将先到达地面。   由于物质结构上的差异如组成元素的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轻元素的原子核比重元素的原子核具有更强的带电能力,单位质量的轻元素的核比重元素的核带有的电场子的数量多,吸引核外电子的能力强,整个原子从周围空间吸取电场子的数量也多,因此轻元素物质与重元素物质在相同的引力场如地球场中就具有不同的引力特性,产生不同的引力加速度g=F/m ,轻元素物质或者元素的核比重元素的物质或者元素的核在相同的引力场中自由下落时产生的引力加速度也大 ,轻元素物质或者元素的核先到达地面。
         关于两球是否同时落地的问题和等效原理的问题,必须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上去分析,如可以做电子与质子自由下落的实验,将不会出现同时下落的情况,理论上可以知道电子受到地球的引力与质子受到地球的引力相等,但是电子比质子的质量小,所以可以预测出电子将会比质子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先到达地面。
         重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关键条件:结构疏密程度存在差异,真空,下落的距离足够长,严格控制条件以确保实验的精度。(2006-6-84)   巧妙的推理   古代的学者们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阐述了这种看法。亚里士多得的论断影响深远,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信奉他的学说。   但是这种从表面上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内部包含的矛盾。
      他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
      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伽利略曾在著名的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试验,让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以实践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提出假说   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
      伽利略假设第一种方式最简单,并把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   在伽利略的时代,技术不够发达,通过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来验证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伽利略应用数学推理得出结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at^2这样,只要测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是否在做匀变速运动。
         伽利略是怎样推出s=1/2gt^2的呢?他的思路大致如下:先由平均速度 得出s= V/t。他推断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然后应用这个关系得出s= vt/3。再应用a=v/t 从上式消去v,就导出s= at^2/4 ,即s=1/8gt^27。
         实验验证   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
      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持不变, 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
         不断增加大斜面的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的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大,这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   伽利略将上述结果做了合理的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7°的情况,这时小球将自由下落,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
      这种从斜面运动到落体运动的外推,是很巧妙的。不过,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现代物理研究中也常用外推法,但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都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得到承认。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不失为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核场统一论》,孟庆勇著,2503年《格物》第3期(探索——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首届年会论文集·下册)第232页,2005年《格物》第2期第18页。也可以从网上中国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查阅《核场统一论》全文,网址: 。
      个别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

    1***

    2009-04-15 12:46: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