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乱七八糟”一词的来历?

首页

“乱七八糟”一词的来历?

请问:哪位高手知道“乱七八糟”一词的来历?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2-06 14:25:57
      乱七八糟的来历 
      "乱七八糟"是人们用来形容杂乱无章,一片混乱的一个词语。追究这个词语的来历,与历史上的两次叛乱相联系。一次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一次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 
      西汉景帝时,膨胀起来的诸侯王势力己危及到皇帝的统治。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削减诸侯王的领地和特权,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等六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汉景帝听信馋言,错杀了晁错,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将周亚夫领兵平定了这场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这次叛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司马衷是个白痴。有一次他外出,听到青蛙叫声,便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是说这些青蛙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听后,哭笑不得,只得说,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
      这样的皇帝当然掌不了权,结果大权落到其外祖父杨骏手中。白痴皇帝的妻子贾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权,她设计谋杀了杨骏,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后又对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马韩杀死了汝南王。后来,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自立为帝。这又引起其他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先后又有五个正参与了这场叛乱,最后,以白痴皇帝被毒死,另立一个新皇帝告结束。
      这场叛乱持续了16年,先后有八个王参与叛乱,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叛乱,比西汉"七国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更加深重,将社会搞得一团糟。后来人们便将这两次叛乱联系起来,造出一个"乱七八糟"的词语来。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 乱七八糟的来历  人们对那些杂乱无章、难理头绪的事情,往往用“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来形容。
      说起这句俗语,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西汉文帝时期,刘邦a分封的同宗诸候王的势力迅速扩张。他们自置官吏、自征赋税,不服从中央的领导,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一些封国领土,将其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不服气,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和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
      景帝错杀了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七乱”的来历。   “八糟”则指另外一次事件。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惧怕他人夺去他的政权,便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武帝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无能治理朝政,大权落在外祖父杨骏手中。
      而司马炎的妻子贾后不满杨骏大权独揽,便设计杀死了杨骏,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   谁知司马亮也搞专权。贾后觉得不放心,密诏司马玮去除了他。司马玮当权后,贾后仍然不放心,又设计杀了司马玮,搞得宫廷不得安宁。当时负责京城安全的赵王司马伦,一举发动政变,杀死了贾后,接着废惠帝,自立为王,引起齐王司马 、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 等人的强烈反对。
      于是他们联合杀死了司马伦,帮助惠帝复了帝位。后来,司马 又被司马 和司马颖给杀掉。东海王司马越得知后十分恼怒,立即发兵进宫,一举把司马 和司马颖给杀了,并毒死了白痴的皇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朝中的大权。历史上称之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比“七国之乱”时间长、规模大,人民遭受的灾难也更为深重,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西晋政权的统治力量,所以称之为“八糟”。
      后来人们便把历史上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称为“乱七八糟”。 。

    1***

    2009-02-06 14:25:57

其他答案

    2009-02-06 14:27:43
  •   
      “乱七八糟”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现实生活中,它的使用频率也很高。通常,人们都是从字面上的“乱”、“糟”来理解成语的意思。按字典的解释,“乱”是“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之意;“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后也常指“把事情办坏”。一般的现代成语词典,也把“乱七八糟”解释为“乱糟糟的”。
         其实,成语“乱七八糟”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
      经过几朝的演变,到景帝时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以减少诸王的封土,从而巩固中央政权。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诸王强烈反对。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有些慌张,听信馋言,诛杀晁错,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继续挺进。景帝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
      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得很多,只得败退。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冲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被杀。这时候,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到了文帝时期,已崭露头角的晁错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扩大,必然对汉朝中央政府带来严重的威胁,便向景帝刘启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
      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王国的封地。这就是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乱七”一词,即产生于此。   “八糟”,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担心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并规定享受许多特权。
      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为人庸愚弱智,实际朝政大权落入他外祖父杨骏的手里。这引起司马炎的妻子贾后的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之后,贾后请了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司马亮上台后,也是独断专行。因此,贾后密诏司马玮将司马亮杀死,由司马玮出来辅政。
      可是,司马玮也不是对贾后言听计从,贾后便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后毒死。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遹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
      因为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住⒑蛹渫躏J、成都王颖、长沙王?V和东海王越。因此,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远比“七国之乱”时间更长,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也更加深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八王之乱”被形象地称为“八糟”。
         此后,人们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块构成了一句成语。

    几***

    2009-02-06 14:27:43

  • 2009-02-06 14:27:02
  •   
      “乱七八糟”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现实生活中,它的使用频率也很高。通常,人们都是从字面上的“乱”、“糟”来理解成语的意思。按字典的解释,“乱”是“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之意;“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后也常指“把事情办坏”。一般的现代成语词典,也把“乱七八糟”解释为“乱糟糟的”。
         其实,成语“乱七八糟”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
      经过几朝的演变,到景帝时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以减少诸王的封土,从而巩固中央政权。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诸王强烈反对。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有些慌张,听信馋言,诛杀晁错,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继续挺进。景帝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
      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得很多,只得败退。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冲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被杀。这时候,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到了文帝时期,已崭露头角的晁错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扩大,必然对汉朝中央政府带来严重的威胁,便向景帝刘启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
      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王国的封地。这就是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乱七”一词,即产生于此。   “八糟”,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担心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并规定享受许多特权。
      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为人庸愚弱智,实际朝政大权落入他外祖父杨骏的手里。这引起司马炎的妻子贾后的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之后,贾后请了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司马亮上台后,也是独断专行。因此,贾后密诏司马玮将司马亮杀死,由司马玮出来辅政。
      可是,司马玮也不是对贾后言听计从,贾后便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后毒死。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遹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
      因为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住⒑蛹渫躏J、成都王颖、长沙王?V和东海王越。因此,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远比“七国之乱”时间更长,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也更加深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八王之乱”被形象地称为“八糟”。
         此后,人们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块构成了一句成语。

    c***

    2009-02-06 14:27:02

  • 2009-02-06 14:25:47
  • 你妈妈和你爷爷搞就是乱七八糟

    1***

    2009-02-06 14:25: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