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记忆与理解有什么区别?

首页

记忆与理解有什么区别?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8-05-29 09:46:06
  •    ◎ 记忆 jìyì
    (1) [memory;remember;bear in mind]
    (2) 记住或想起
    训练记忆的课程
    (3) 过去的事物留在脑中的印象
    记忆所得者。——蔡元培《图画》
    视觉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诸如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与情感、做过的动作等,都可能保存于头脑中。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四个过程。从记忆保持的时间角度来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从主体的参与角度来看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
      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辞海》中“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
      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
      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人的记忆能力,实质上就是向大脑储存信息,以及进行反馈的能力。人的大脑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神经细胞的边缘又都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称作树突和轴突。
      在轴突的末端有个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触小体。每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跟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接触。这种结构叫做“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跟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并且接受许许多多其它的神经元的信息。神经元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脑具有记忆的生理基础。
      每个神经元上有多少个突触呢?有人估计,在人们大脑皮层每个神经元上平均有三万个突触。那么,人脑有多少神经元呢?大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的,用天文数字也难以表达。这样的结构特点,就使大脑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储存库。一个人脑的网络系统远比当今英特网还复杂。
      科学家认为,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十亿册书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即使每一秒钟输入十个信息,这样持续一辈子,也还有余地容纳别的信息。这说明:我们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有很大的记忆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会怎么样?如前所说,记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一种本质特性。人生是充满活力创造力的,而一切活力与创造力都离不开记忆这个源泉。失去了记忆人的行为就必然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失去许多属于“本能”的本领,人就很难生活下去。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关键就在于人类具有卓越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
      正是依靠这些思维、记忆能力,人类才得以学习、积累和应用各种知识、经验,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识记,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留在脑子里;保持,是将识记下来的信息,短期或长期地留在脑子里,使其暂时不遗忘或者许久不遗忘;重现,包括两种情况,凡是识记过的事物,当其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感,甚至能明确地把它辨认出来,称作再认;凡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自己面前,仍能将它表现出来,称作再现。
      因此,重现就是指在人们需要时,能把已识记过的材料从大脑里重新分辨并提取出来的过程。 人们在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中需要记忆来学习和工作,但人的记忆却因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其记忆的好坏也不同。根据学术界上对记忆的一般性结论,人的记忆力的好坏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通过人的记忆分类我们就更容易看清。
       1。记忆内容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变化,记忆的类型有: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情绪记忆型和动作记忆型。 ①、形象记忆型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要的记忆类型。 ②、抽象记忆型也称词语逻辑记忆型。它是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抽象化的记忆类型,如,“哲学”、“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等词语文字,整段整篇的理论性文章,一些学科的定义、公式等。
       ③、情绪记忆型,情绪、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自发的、情不自禁的。所以记忆的内容可以深刻的牢固的保持在大脑中。 ④、动作记忆型动作记忆是以各种动作、姿势、习惯和技能为主的记忆。
      动作记忆是培养各种技能的基础。 2、感知器官的分类: 视觉记忆型是指视觉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视觉记忆中,主要是根据形状印象和颜色印象记忆的。 ①、听觉记忆型是指听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②、嗅觉记忆型是指嗅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 ③、味觉记忆型是指味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味记忆也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 ④、肤觉记忆型是指肤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⑤、混合记忆型是指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感知器官在记忆过程中同时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 3、保持时间的分类 科学家们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将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保持阶段。
      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将这两个阶段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四种。 4、意识类型的分类 按心理活动是否带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其中的“意”,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意识”,意识问题很复杂,我们在这里将他解释为“意志性”和“目的性”,仅为了掌握。
      )结合记忆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无意识记、无意回忆、有意识记和有意回忆四种。 ①、无意记忆的四个特征: 一是没有任何记忆的目的、要求; 二是没有做出任何记忆的意志努力; 三是没有采取任何的记忆方法; 四是记忆的自发性,并带有片面性。
       ②、有意记忆的相对于无意记忆,也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有预定的记忆目的和要求; 二是需要作出记忆的意志努力; 三是需要作出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 四是具有自控性和创造性。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是相辅相成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也就是说,无意记忆可以向有意记忆转化,有意记忆也可以向无意记忆转化。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实践或认识任务的需要是两者相互转化的根本条件。 第二,信息强度的变化是转化的重要条件。 第三,人的主观处于何种状态是转化的重要条件。
       第四,所掌握的记忆技能的熟练程度是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五,精神高度集中,然后思想放松,常常是有意记忆向无意记忆转化的有利时机。 一般根据什么来判断人的记忆品质及记忆的优劣的标准呢?综合起来一个人的记忆力水平,可以从记忆品质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人们记忆的速度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实验:让受试者背诵一首唐 诗,有的人重复5次就记住了,而有的却需要重复26次才能记住。有的学者让受试者识记一系列图形,有的人只需看33次就能记住,有的却需要看75次才能记住。
      这就说明了人的记忆在速度方面即敏捷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记忆是否敏捷取决于大脑皮层中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条件反射形成得快,记忆就敏捷;条件反射形成得慢,记忆就迟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记忆具有敏捷性,因为这样就可以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要增强记忆力首先就是记忆的敏捷性。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一是平时要加强锻炼,通过锻炼使自己的记忆敏捷起来;二是在记忆时要集中注意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以此来获得新的知识。也就说在旧有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这样记忆就会逐渐敏捷起来。
       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仅有敏捷性还不能称之为良好的记忆。像前面讲的,记得快也忘得快,那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所以,良好的记忆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标准就是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记忆的事物能在头脑中保持长久的时间。
      它是记忆巩固程度的体现。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记忆的持久性取决于条件反射的牢固性。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巩固,记忆就越持久;条件反射建立得越松散,记忆就越短暂。人们的记忆在持久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记忆十分长久,可以维持多年;而有的人却十分健忘,记不了多久就忘掉了。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记忆长久,但是仅仅持久仍然是不够的,如果不善于灵活运用也是枉然。既有持久性又有运用的灵活性,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记忆不长久,一般是功夫不深,复习记忆密度不够有关。要经常地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复习,使条件反射不断强化而得到巩固,这样就可以使记忆获得持久性。
       正确性。 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对原来记忆内容的性质的保持。一个人的记忆,如果既有敏捷性,又具有持久性,但是不具备正确性,记得又快又牢固,可就是记错了。显然这样的记忆也毫无用处。完全可以说,“正确性”是良好记忆的最重要的特点。
      如果记忆总是不正确,那它只能对我们的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帮倒忙。正像开汽车时弄反了方向,开得越快,距离目的地越远。所以,记忆的正确性是保持人们获得正确知识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记忆总是非常正确,回答问题,处理事情总是那么信心十足,准确而全面,从不丢三落四或添枝加叶。
      而有的人的记忆不是错误百出,就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总是“大概”、“或许”、“差不多”等。这说明人们的记忆在正确性方面也是大不相同的。记忆的不正确,不准确与识记以及遗忘的选择性有很大关系。对同一件事情,人们识记的角度和识记后遗忘的角度都不完全相同。
      例如:几个人都看了某本书,看后即问他们记住了什么内容,他们的回答不可能是一样的。从生理上说,记忆的正确与否与条件反射有关。如果条件反射形成得准确、牢固,记忆的正确性就好,反之,如果条件反射形成得不正确、不准确、不牢固,记忆的正确性就差。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记忆具有最大限度的正确性,就要从条件反射建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上去努力。
      一般来说,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最初印象往往都是最深刻的。这和在白纸上画画看得最清楚是一个道理。心理学的研究证实,最初印象往往对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很大影响。要保证记忆的正确性,首先要进行认真、正确的识记。其次,必须勤于自我监督。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随时分清自己记忆中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精确记忆和模糊记忆的内容。
      对于正确和精确记住的事物,要不断通过强化条件反射去巩固它;对错误记忆和模糊记忆的内容,要通过修正条件反射之后再去加强它。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记忆的正确性。 备用性。 记忆的备用性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记忆备用性,指的是能够迅速地从已识记的知识储备中提取当时所需用的信息的性能。记忆的备用性是决定记忆效能的主要因素,是判断记忆品质的最重要的标准。记忆的备用性也是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系统性和广阔性的体现。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储备知识,并使之备而有用,备而能用。
      记忆如果没有备用性,它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像一个仓库,尽管里面储满了货物,如果取货非常困难,那就起不到仓库应有的作用。人们的记忆好比是储存知识的“智慧仓库”,如果管理得当,进货、发货就会迅速、顺利。也就是说,当需要使用某种知识时能够很快提取应用,这样都有实际意义。
      就像学生进考场那样,记忆备用性好的学生,能够迅速、正确地从自己记忆的仓库中提取相应的知识,顺利答完试题。而备用性不好的学生常常会发懵或答非所问,影响考试成绩。现实中有些人,知道的事情并不少甚至可以称得上“渊博”。可是当需要回忆某些事物时,需要的总是想不起来。
      这就说明他们的记忆缺乏备用性,而另一些人,掌握的知识尽管少一些,但使用时总是得心应手,并在回忆时随时能够再现需要的东西。这就说明他们的记忆具有较好的备用性。备用性是良好记忆的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种品质。记忆的备用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锻炼的结果。
      要想使自己的记忆具有良好的备用性,首先要使记忆具有正确性,系统性和持久性;还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锻炼自己回忆的技巧,并多运用已经记忆的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这样记忆也就具有较好的备用性了。特别要强调的是,从识记一开始就不要随随便便、马马虎虎。
      因为记忆的备用性是在识记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记那些有意义的事物,并在识记当时就立刻建立起识记和同需要使用这些知识场合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要强调积累知识的系统性,因为记忆和系统性对形成记忆的备用性也是很重要的。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切事情和知识在他头脑里放得像在橱柜的抽屉里一样,只要他打开某个,就能准确地取出所需要的材料。
      ”苏联军事家苏沃洛夫也曾说过:“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这个仓库有许多隔断,因而应该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条。” 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为了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就必须建立丰富、系统、精确而巩固的条件反射,具备所有优秀的记忆品质。
      忽视记忆品质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所以检验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好坏,不能单看某一方面品质,而必须用四个方面的品质去全面的衡量。 提高记忆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坚持进行记忆力训练,目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图像记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奇特,夸张,有趣的生动画面,来达到强烈刺激大脑神经从而达到一次性深刻记忆的目的,和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截然不同。
       传统的记忆法方法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内容刺激脑神经达到记忆的目的,比较费时,还容易遗忘。图像记忆虽说也需要复习,但是只需要少数几次的复习记忆即可达到永远牢记的目的。 这也充分运用了人脑的记忆优势,因为人脑具有非常大的图像记忆空间,比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记忆空间大100万倍。
      这也用到了左右脑的分工理论了。 只要坚持去训练,养成图像记忆的习惯,那么记忆也就不再是你发愁的问题。 记忆的法则 高木重郎 记忆与录音   录音的方法是,先把有关题目录进磁带,然後空出一段足够回答问题的时间,最後再把题目的正确答案录进去一这样平时听音作答时,就可以检验自己遗忘或是搞错的地方。
         使用这种方法,由于回答的时间有限制,就会促使头脑反应迅捷,记忆敏锐。同时也可以训练人养成一种简洁回答问题的条件反射。 记忆与备忘录   当人们面对大量要记忆的事项时,首先辨别出哪些是必需记忆的,哪些是可记录备用的,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要记忆的事项,提高记忆效果。
      特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养成做备忘录的习惯更有益处。 记忆与环境   对於一般的人来说,必须注意在学习的时候桌上不要放置任何会诱惑人的东西,以免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在强记时,桌上除了同记忆有关的东西,其它一概不应放置。   还有,写字台和墙壁最好涂上一种会使人镇静的颜色。
      光线太强大弱都会使眼睛疲惫。 记忆与字典   字典宛如一只宝盒,里面藏有各种各样知识,你只要勤於向它索取,它促会源源不绝地奉献。多查字典对於巩固记忆具有很好的效果。当我们遇到难题时,向别人请教也能解决,但这只是一种听来的知识,过後如不加以确证的话,那优难以记住。
      而查字典却不然,往往是带有一种急於想知道词语及其用法的积极愿望和精神准备。三番主次地翻查字典更会加深印象,从而达到巩固记忆的间的。 记忆与儿童读物   要想记得牢,就要理解得好。现代社会上分门别类的书籍很多,但是它们对於初学者来说显然太专业化了。
      因此,我们可以设法利用一些儿童知识读物。因为这些读物就是针对孩子们缺乏一定科学知识而编写的,其内容浅显易懂,还配有大量插图和照片。等到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後,就可以转向阅读成人书籍,这时阅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记忆与讨论   互相讨论的方法能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会使一个人本来难於解决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
      由于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都有一个清楚的瞭解,所以就容易记住。另外,在讨论过程中,互相的启发往往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灵感,很容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忆与添注   有些人看书泛泛而过,随著时光的流逝,印象也就悄然无踪。为此要设法在书中找出重要的部分,然後分别夹上小纸条,以便查找。
      再有,发现书中有趣的、重要的或是有疑问的地方要做上记号;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时使记忆事项变得鲜明突出,如用各色铅笔划线,效果就更好。 【中 文】 理 解 【拼 音】 lǐjiě 【英 文】 comprehend 【词 性】 动词, 【褒 贬】 中性词 【近意词】 了解 【反意词】 误解 【释 义】 [动词]懂;了解:互相理解,加深理解,理解文件精神,你的意思我完全理解。
       【辩 析】 “理解”、“了解”都是动词,都有知道、明白的意思。“理解”一般用于抽象事物,指理性认识。“了解”,知道得清楚,用于感性、直观的事物;此外,“了解”还有“打听、调查”的用法。 【例 句】 看书必须理解书里的内容,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understand;comprehend; apprehend; follow; grasp; perceive] 据理了解 理解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提出问题的想法,也是一种诠释。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受,这就是理解的不同。
       每个人对一种事物的诠释都不一定相同,那是因为大家对这个事物的感受体会有所不同, 理解就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 理解不等同于体会,两个词是有明显的差别的。理解是个体对事件的逻辑表示赞同,也不排除有个人体验,但主要是承认事件的逻辑关系。
       1。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 宋 苏轼 《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 郢 人之鼻?郏乓印!?元 刘将孙 《登仕郎赣州路同知宁都州事萧公行状》:“纷纭蜂舞,未易缕析而理解者。” 2。从道理上了解。《宋史·儒林传三·林光朝》:“﹝ 光朝 ﹞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 3。指了解,认识。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六合之内,固无奇不有,而此则尤难理解者矣。” 毛泽东 《实践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4。说理分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生员於考试经古场,童生於府县覆试场,添《性理论》一篇,命题在 濂 、 洛 、 关 、 闽 书中,理解明晰,拔置前列。
      ” 5。见解。 许地山 《补破衣的老妇人》:“他凑合多少地方的好意思,等用得着时,就把它们编连起来,成为一种新的理解。” 钱锺书 《围城》七:“他很喜欢 汪太太 ,因为她有容貌,有理解,此地只她一个女人跟自己属于同一社会。” 【 汉 典 网】 在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桥;小溪流上有小巧玲珑的石板桥;河道上有横跨两岸的大桥;城市里有宏伟壮观的立交桥……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性的桥,这就是“理解之桥”。
          理解之桥,就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许许多多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仇恨的桥。有了这座桥,人们就会生活在崇德崇义、 和睦相处的美好世界里。假如没有理解之桥,那么,人世间将会出现许多遗憾和不幸。    当人的情绪不好时,因缺乏理智,往往轻易误解别人,给他人以心理上的伤害。
      这样,就很轻易发生矛盾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我读小学6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小明把带去交学费的钱丢了,却误会同桌偷了他的钱,把同桌气得暴跳如雷,本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可是同桌转念一想,这样做会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向小明解释,并帮他找回丢失的钱,使小明十分感动,连连向同桌道歉。
      试想,假如当时同桌没能克制自己,理解小明着急的心情,而是采用极端的手段,那么,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两人的矛盾也将得不到化解。    当你贪玩而放松学习时,你的父母会认为你有意放弃学习而十分生气,采用激烈的言语批评,脾气不好者还会打骂。此时,你的心情一定非常难受。
      假如你不理解,就会跟父母作对,产生逆反心理而故意放弃学习。这样,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此时,假如你能以宽容的心态,充分理解父母的良苦专心,想想父母平时如何爱自己,花钱让你读书,给你吃好的穿好的,在家里,你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宝贝”。
      即使父母十分严厉,也蕴含着他们的无限爱心。这样,你就会原谅父母。假如你总是不理解父母,彼此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断加深,甚至产生无法填平的“代沟”。我希望我的同龄人都能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所以,我们必须在心中架起一座“理解之桥”,一座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沟通之桥。
      因为,宽容和理解是一个人的高尚情操。 理解—comprehension 超越领会的智力把握过程,一般用理解测验评定。 。

    1***

    2008-05-29 09:46:0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