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说洪桐县里没好人? 有什么典故吗

首页

为什么说洪桐县里没好人? 有什么典故吗

好象在鲁迅的文章里提到过 洪桐县里没好人。 我不知道是出于何处 请赐教 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2-23 12:53:34
      源于京剧《苏三起解》里的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 
    剧本里唱的是洪洞县衙里没好人,后来人们传成洪洞县里没好人了。 
    明代正德年间,北京前门怡春院姑娘苏三与落榜书生王三公子一见钟情,两人一起相处了半年,风花雪月,非常浪漫。王三公子钱花完后,被人从怡春院里赶了出来。
      苏三异常心痛,从此茶饭不思,无心梳妆,于是被老鸨卖给了来自山西洪洞县的马贩子申鸿。后来申鸿被人害死,苏三被诬告成杀人凶手,关进了监狱。县官被卖通后,苏三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只等秋后问斩。这所关押苏三的监狱非常有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县级监狱,在中国古代监狱史的研究上很有价值,因为苏三曾在此关押,现在通常叫作"苏三监狱"。
      苏三的故事后来被编成了戏曲,戏名叫作《玉堂春》,是中国京剧里著名的传统曲目。这曲戏里叫作"苏三起解"的一段唱腔最为有名,演的是苏三被押解赴京时的情景。当时苏三唱道:"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各位父老听我言。。。。。。"苏三还曾悲奋地唱道 :"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无好人!"。
      这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后来传遍全国,人人皆知,洪洞县于是乎成了"坏人窝"的意思,人们不但常常以此取笑洪洞县的人,还把坏人集中的地方也叫作"洪洞县",这使洪洞县的老百姓很难堪,也很不服气。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苏三是被当时少数洪洞县官员陷害,与洪洞的老百姓无关,为什么苏三要骂所有的洪洞县的人呢?照理苏三不会无缘无故地把洪洞县的所有"父老乡亲"一棍子打死。
       问题出在人们对"县"字意思的理解上。"县"的繁体为"县", 原为"悬挂"的意思,《说文》中说:"县,系也。从系,持县会意。"如《诗•魏风•伐檀》中有"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又如《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县",这里的县都是"悬"的意思。
      县又假借为“寰”,为州县的县 [county],是为行政区划单位。县制起源于春秋,推广于战国,定制于秦代 。县是诸侯掠土,列国争霸的产物 ,约公元前690年首先出现于楚国 。设县是作为一项控制新征服地区的权宜之计,因为新近征服而且较远,故临时设一机构以"糸之",因此名"县"。
      战国后 ,成为较定型的地方区域 制度 。秦代设县,直属中央,分上、中、下三等。以后历代都长设不废,为中国最基本的基层行政单位。中国2000多年的县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郡、道 、府、州 、省 ,下接乡 、里、区、村、甲、闾等。我们现在通常把县理解为一级行政区划,一般指的是该县所管辖的全部区域。
      其实县所指的对象范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所以县就有多层意思。县首先是指"县治"、"县衙",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遂缚诣县"。这里就是说把人绑了送到县衙里去。我们现在的口语里通常说"县里派来的"、"县里来的通知"等等,无疑都是指县一级的行政单位,是从"县衙"派生出来的。
      县其次是指"县城",即县治所在的城镇。我们通常说"到到县里去",就是到县城里去。县最后才是指"县域",即一县级行政区内之所有范围,这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意思。如"苏三监狱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境内",这里的"洪洞县"就是指洪洞县所管辖的整个区域了。
       其实"省"字的意思也比较类似。 省现在主要指中国元代以后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制度。在古代,王宫禁地称省,如"省中"。魏晋时期,于中央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省始成为中央官署名称。金熙宗完颜??于天会十五年(1137),在刘豫齐国故地置行台省 。
      以后,地方遇有重大事务,中央常遣尚书省官员坐镇地方便宜行事,称行尚书省事。不过金代的行尚书省,仍是中央在地方的临时派出机构。元承金制。忽必烈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改地方行尚书省为行中书省。随着疆域的开拓和政局的稳定,至成宗大德年间,在全国共设11个行省,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明初,仍沿袭元制,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朱元璋认为行中书省的权力太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首先采取措施削弱地方权力。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至明末,全国共设置承宣布政使司13个。清代建立后 ,在关内地区 ,设置行省,改承宣布政使司为省。
      除明代原设13省外,顺治元年(1644)改明代北直隶为直隶省,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共15省。以后历代沿用下来,这就是现在“省”的来历。所以省的意思原来是指宫中禁地,后来指中央行政机关,元以后又指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都是属于官署。后来省所指的范围扩大到指整个省级机关所在地,即省城。
      如1922年发生的"省港大罢工",这里的"港"就是香港,"省"则是指广东省城广州,不是指整个广东省。在我们今日的口语里面也还通常说到省城去是"到省里去"。而现在,省的意思大多情况下是指省级行政机关所辖的所有区域。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里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时说"乡试在省举行",这里的省当然也是具体指省城。
      因为这个意思现在用得少了,所以有人说"乡试在省举行"是病句,后来课本在省字后面加了一个"城"字。其实这句话也不算是错的,只不过省的这个意思现在用得较少,以至引起误解了。 由此看来,苏三说"洪洞县里无好人",并不是说的整个洪洞县上上下下都 没有好人,而是指洪洞县衙门里头没好人。
      这话在当时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不能说苏三说话太极端。倒是大伙儿把意思弄错了,既使洪洞县的老百姓蒙受不白之冤,又让苏三得了个冤枉了好人的罪名。

    鱼***

    2007-12-23 12:53:34

其他答案

    2007-12-25 08:51:39
  •   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所谓“县”就是县衙的意思,没有现代的县域的概念。如果县官审案时常自称“本县”就是说“本县衙”而不是说全县。所以,苏三看到洪桐县衙的官员贪赃枉法,心里绝望,就说“洪桐县里无好人”。

    1***

    2007-12-25 08:51:39

  • 2007-12-23 12:54:50
  •   源于京剧《苏三起解》里的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 
    剧本里唱的是洪洞县衙里没好人,后来人们传成洪洞县里没好人了。 
    明代正德年间,北京前门怡春院姑娘苏三与落榜书生王三公子一见钟情,两人一起相处了半年,风花雪月,非常浪漫。王三公子钱花完后,被人从怡春院里赶了出来。
      苏三异常心痛,从此茶饭不思,无心梳妆,于是被老鸨卖给了来自山西洪洞县的马贩子申鸿。后来申鸿被人害死,苏三被诬告成杀人凶手,关进了监狱。县官被卖通后,苏三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只等秋后问斩。这所关押苏三的监狱非常有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县级监狱,在中国古代监狱史的研究上很有价值,因为苏三曾在此关押,现在通常叫作"苏三监狱"。
      苏三的故事后来被编成了戏曲,戏名叫作《玉堂春》,是中国京剧里著名的传统曲目。这曲戏里叫作"苏三起解"的一段唱腔最为有名,演的是苏三被押解赴京时的情景。当时苏三唱道:"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各位父老听我言。。。。。。"苏三还曾悲奋地唱道 :"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无好人!"。
      这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后来传遍全国,人人皆知,洪洞县于是乎成了"坏人窝"的意思,人们不但常常以此取笑洪洞县的人,还把坏人集中的地方也叫作"洪洞县",这使洪洞县的老百姓很难堪,也很不服气。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苏三是被当时少数洪洞县官员陷害,与洪洞的老百姓无关,为什么苏三要骂所有的洪洞县的人呢?照理苏三不会无缘无故地把洪洞县的所有"父老乡亲"一棍子打死。
       问题出在人们对"县"字意思的理解上。"县"的繁体为"县", 原为"悬挂"的意思,《说文》中说:"县,系也。从系,持县会意。"如《诗•魏风•伐檀》中有"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又如《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县",这里的县都是"悬"的意思。
      县又假借为“寰”,为州县的县 [county],是为行政区划单位。县制起源于春秋,推广于战国,定制于秦代 。县是诸侯掠土,列国争霸的产物 ,约公元前690年首先出现于楚国 。设县是作为一项控制新征服地区的权宜之计,因为新近征服而且较远,故临时设一机构以"糸之",因此名"县"。
      战国后 ,成为较定型的地方区域 制度 。秦代设县,直属中央,分上、中、下三等。以后历代都长设不废,为中国最基本的基层行政单位。中国2000多年的县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郡、道 、府、州 、省 ,下接乡 、里、区、村、甲、闾等。我们现在通常把县理解为一级行政区划,一般指的是该县所管辖的全部区域。
      其实县所指的对象范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所以县就有多层意思。县首先是指"县治"、"县衙",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遂缚诣县"。这里就是说把人绑了送到县衙里去。我们现在的口语里通常说"县里派来的"、"县里来的通知"等等,无疑都是指县一级的行政单位,是从"县衙"派生出来的。
      县其次是指"县城",即县治所在的城镇。我们通常说"到到县里去",就是到县城里去。县最后才是指"县域",即一县级行政区内之所有范围,这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意思。如"苏三监狱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境内",这里的"洪洞县"就是指洪洞县所管辖的整个区域了。
       其实"省"字的意思也比较类似。 省现在主要指中国元代以后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制度。在古代,王宫禁地称省,如"省中"。魏晋时期,于中央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省始成为中央官署名称。金熙宗完颜??于天会十五年(1137),在刘豫齐国故地置行台省 。
      以后,地方遇有重大事务,中央常遣尚书省官员坐镇地方便宜行事,称行尚书省事。不过金代的行尚书省,仍是中央在地方的临时派出机构。元承金制。忽必烈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改地方行尚书省为行中书省。随着疆域的开拓和政局的稳定,至成宗大德年间,在全国共设11个行省,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明初,仍沿袭元制,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朱元璋认为行中书省的权力太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首先采取措施削弱地方权力。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至明末,全国共设置承宣布政使司13个。清代建立后 ,在关内地区 ,设置行省,改承宣布政使司为省。
      除明代原设13省外,顺治元年(1644)改明代北直隶为直隶省,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共15省。以后历代沿用下来,这就是现在“省”的来历。所以省的意思原来是指宫中禁地,后来指中央行政机关,元以后又指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都是属于官署。后来省所指的范围扩大到指整个省级机关所在地,即省城。
      如1922年发生的"省港大罢工",这里的"港"就是香港,"省"则是指广东省城广州,不是指整个广东省。在我们今日的口语里面也还通常说到省城去是"到省里去"。而现在,省的意思大多情况下是指省级行政机关所辖的所有区域。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里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时说"乡试在省举行",这里的省当然也是具体指省城。
      因为这个意思现在用得少了,所以有人说"乡试在省举行"是病句,后来课本在省字后面加了一个"城"字。其实这句话也不算是错的,只不过省的这个意思现在用得较少,以至引起误解了。 由此看来,苏三说"洪洞县里无好人",并不是说的整个洪洞县上上下下都 没有好人,而是指洪洞县衙门里头没好人。
      这话在当时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不能说苏三说话太极端。倒是大伙儿把意思弄错了,既使洪洞县的老百姓蒙受不白之冤,又让苏三得了个冤枉了好人的罪名。

    l***

    2007-12-23 12:54:5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