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在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首页

在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在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6-06 10:34:16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是:城镇新 增就业1100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完成2017年就 业目标任务,必须继续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首位,深人实施就业优 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创造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服务保障就业。
      一、提升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能力。要通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来拓展就业空间,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一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深人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发展新空间, 创造就业新领域。
      推进新产品、新服务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进程, 持续释放就业吸纳潜力。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创造更加宽松 的环境,加快发展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催生更多微观经济主体, 培育更多跨界融合、面向未来的就业创业渠道,开发更多新型就业 模式。健全就业、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支持灵活就业和就业新形 态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 会。加快发展民生刚性需求大、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制 造业。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创造更多居家灵活就业机会。加快发 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家政护理等生活性 服务业。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更多就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扩大职业农民就业空间。着力构建现 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和储 运,推动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 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更多职业农民就业 机会。
      四是着力缓解经济发展困难地区就业压力。支持资源枯竭城 市等困难地区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造 更多就业机会。对去产能任务重、待岗职工多、失业风险大的地区, 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坚持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就业服务与 岗位兜底、政府推动与市场参与相结合,促进困难地区就业。
      二、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创业环境, 畅通创业创富通道,激发全社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完善创业政策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收费管理制 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政府服务,降低市场 准人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制约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合理增加贴息 资金投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继续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引导社会 资本支持创业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充分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 评估还款能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创业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 得性。
      三是落实创业扶持政策。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 疾人、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创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大对初创企业 的场地支持、设施提供、房租减免、住房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降 低创业成本。继续办好全国“双创周”,组织好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四是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双创” 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提升创业服务能力。健全传 导扩散机制,打通“创业一创新一就业增长点”培育链条,统筹产 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增强创业带动能力。三、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做好高校毕 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兜住民生底线。
       一是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力度。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 在就业工作首位,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 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 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 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深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 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注重运用“互联网+就 业”模式,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实施大学生基层成 长计划,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 会服务开发岗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 中小微企业就业。
      二是搞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将职工安置摆在化解过剩产 能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的原则, 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拓宽分流渠道,加强转岗再就业帮扶。落实 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发放稳岗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钢铁、煤炭等行 业困难企业以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 岗位。
      充分发挥中央奖补资金作用,通过转岗就业创业、托底安置、 内部退养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职工,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 活有保障。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创造更多适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
      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扶贫攻坚中的关 键作用,通过开发岗位、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 护等措施,积极促进农村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稳定就业、转移就业 或技能就业。四是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援 助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
      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 庭成员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确 保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至少有一人就业。四、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 强劳动者职业培训,搞好就业形势综合监测,构建强有力的就业保 障支撑体系。
      一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方便 人民群众求职就业。加快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按照覆盖城乡、 普遍享有的原则,打破户籍、城乡等障碍,逐步实现各类常住人口都 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现代化, 建立健全“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信息全国互 联共享。
      运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移动互联平台,打造更为方 便快捷的就业服务模式,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二是加强劳动者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要坚持需求导向,适应经济迈向中高端 要求,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育具有更高技能水平、 更好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更强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劳动者队伍。
       强化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落实好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 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 行动,深人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 振兴计划,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 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培育更多大国工匠,既促进就业,也为制 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搞好形势研判和风险防范。完善失业统计体系,做好就业 形势分析研判。加强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的预警预判,适时启动应对 预案。重视运用新媒体宣传就业稳中向好形势,引导舆论,稳定预期, 为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薛***

    2017-06-06 10:34: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时事政治 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