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做论文

首页

求做论文

关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与学生共享教学的过程。”的论文,请各位朋友给我些有关资料,让我有个参考。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1-06 08:35:25
      读写并重、读写互促这一“读写观”在中华语文教学中渊远流长。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的基础性;宋末之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近代姚恩铭认为“读法和作法有密切之关系。形式上有吸收文字、文章之力,内容上有启迪思想感情之能”。
      之后,一些专家学者不仅看到读写关系密切的一面,而且强调读与写个性化的一面。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所谓阅读教学,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并非作文教学之辅”。对读写关系的研究,由以读促写的自然结合型到读写既有联,又有区别的相辅相成型,认识逐渐全面、深化。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发表专著对读写结合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他曾提出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为学生的读写紧密结合训练创造条件,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有稳定的性质。 近年来,许多初考、中考、高考试题的设计摒弃了繁琐的基础知识,去除了阋典意义式的词语解释,避免了没有价值的咬文嚼字,比以往更加重视读写结台以及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如何读写结合,从中形成一种密切联系实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扎实学风?如何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如何通过读写演练,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浅谈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一、灵活拟题。 先选择跟文章内容、主题有着密切联系,对全文内容最鲜明、最精炼的概括的标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一定要争气》、《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英雄雨来》等,课文主要内容写什么或者中心思想是什么,看看标题就会清楚。通过解题、学文、回应标题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题文的统一性。
      又如《高大的背影》、《半夜鸡叫》、《跳水》、《金色的鱼钩》等含义较深、耐人寻味的,我采用的解题方法是先引起学生的悬念,让学生学文后才理解课题。 其次,教给学生自拟记叙文标题几种主要类型的方法。有点明时间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有点明地点的,如《草原》;有以事件为标题的,如《跳水》;有以人物为标题的,如《狼牙山五壮士》;有以事物为标题的,如《长城》;有借物写人为标题的,如《一个苹果》;有以人物语言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为标题的,如《“你们想错了!”》。
      按照标题的语言形式加以归纳,指出有以一个主谓词组或一个简单句作标题的,这种标题重点是谓语,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有用偏正词组作标题而修饰语有重要作用的,重点词是“偏”,如《伟大的友谊》;如果“偏”的词是只起限制作用,重点词就在“正”,如《周总理的睡衣》;有用动宾词组作标题的,重点词往往是动词,如《飞夺泸定桥》等。
       如此结合片段拟题或习作导写,学生往往能够拟出众多推陈出新的题目来。 二、改变文体。 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加上想象成分,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蝙蝠和雷达》,可让学生写《雷达的自述》等。又如《蚕妇》这首古诗,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中蚕妇的年龄、衣着、外貌、神态等方面,想象其心理活动,再写成一个小故事(根据本单元、本课的目的要求,突出某方面的重点)。
       又如改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为记叙文,不妨提供词汇积累,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鼓励学生应该善于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好学善用,改写也就化难为易,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三、续写故事。 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如读了《穷人》一课,可续写《桑娜抱回西蒙遗留的两个孩子以后》、《西蒙死后两个孩子的成长》,或《渔夫一家九口的生活》等。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写《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
      有一位同学表示会热情款待,并为了密切关系,决定为她重新取一个好名字。发现“在我家的这段日子里,她几乎忘掉了以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似乎在我家里的这段日子是她的第2次生命。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这样,既发挥想象、激扬个性,又使学生受到善良的历练和爱心的撞击,耐人思索。
       又教学《凡卡》后,回归整体,让学生图文结合,从中体会小凡卡更加悲惨的命运,以《信发出之后》为题,让学生写续篇。指导时从几个思路入手:一是想象信被退回鞋店,落在老板的手里,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二是小凡卡的爷爷得知凡卡被虐待致死的消息,来莫斯科向老板索命、告官,会是怎样的结局。
      三是小凡卡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逃出了鞋店,或沿街求乞、或饿死街头等。 四、学习写法。 (一)叙述有序。一篇课文,从宏观上看,作者无非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落笔:一是“为什么写?”(即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二是“写什么?”(即文章的内容);三是“怎样写?”(即文章的写法)。
      我们教《称象》,并非要学生去学习曹冲如何想出法子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称出象的重量,而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作者是怎样有序地重点写曹冲称象的,从而得出:写一件事情要按一定的序(顺叙、倒叙或插叙等),用上几个连接词(如课文内的“然后……再”,此外,还可用上首先、其次、最后等),并有详有略。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片断按上面的方法写出来。 (二)详略得当。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不是要学生按课文的内容依次说出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如何,学生将来也不能个个都去小兴安岭,而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按不同的季节写小兴安岭的?重点在哪一季?怎样写具体的?用了哪些好词好句?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美丽的校园》、《美丽的××花》、《美丽的××树》,还可命“半截子题”《美丽的……》,放开让学生任选一样事物写。
      这样的训练可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迁移,培养读写能力,也利于今后的发展。 (三)动静结合。阅读的时候,注意哪些讲的是事物的静态,哪些讲的是事物的动态,就能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平时观察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作文时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
      教学《鸟的天堂》,我特地选择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的一段。引导学生从“热闹”“到处……到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应接不暇”等词句体会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从一只画眉鸟是怎样叫的,体会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以及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心情。
      我引导学生从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片断练习。 (四)巧用对比。教学《一夜的工作》,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习反映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将内容上的相互联系加以比较,如建筑高大,陈设却简单;工作任务繁重,办公用品简单;工作非常劳苦,食物却很简单;让别人抓紧时间睡觉,自己却不停地工作。
      通过这样的对比,深入体会周总理的伟大。要求学生以对比的手法,写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或事或景或物。有一位学生写《投报》时,为了表现主人翁在服务性劳动中,是如何坚持锻炼意志和毅力的,有意把两次的投报加以比较:第一次,工作生疏,困难大,还有点难为情,又受到订户的批评,心里委屈;第二次,刮台风,下大雨,困难更大,仍坚持送报,受到订户的赞扬,心情愉快。
      这样的选材,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文章中心。 (五)场面描绘。如教学《开国大典》,学习“会场”、“典礼”、“阅兵式”、“游行”的段落组合和表达方式后,让学生写一个运动会的场面。另外,文章最后一段写群众游行,先写广场上的礼花,灯火交相辉映,再写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城楼经过的情形,最后讲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在熟读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通过写,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六)加强修改。 ——修改同讲读相结合。
      教师把学生习作中的通病带进阅读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范文,借鉴范文,悟出“为什么要改”和“怎样改”的道理。 ——自改同互改相结合。先让学生修改错误比较典型的文章,然后,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在小组内展开互评,并写修改意见,最后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愿自改的心理障碍,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和发挥,养成爱写乐改的习惯,使写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全体指导同个别辅导相结合。自改作文,我除了对全体学生指导外,还注意分类指导。选择评讲的习作,既要选择优秀生的习作,又要选择有点滴进步的差生的习作;在修改习作上对优等生严一点,对差等生宽一点。
       教需得法,但教无定法。此外,还有许多读写结合的方法,如: ——提纲挈领。从阅读中学习分段、概括段意并练拟写作提纲; ——插图想象。教材中安排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形象生动,赋予童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插图练笔,可以 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在为学生提供感官享受的同时寓教育意义于其中。 ——转化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把课文中的有关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改变人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记叙文,如游记等,从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相反。
       ——空白补写。在课文情节的空白处,或略写处(不够具体、形象的地方),可让学生作一些合理的、想象性的细节补充。 ……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打破单一“以语文课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精讲多练,读写结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共享的美好境界。
       。

    红***

    2007-11-06 08:35:25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