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东汉名臣袁安有着怎样的事迹?

首页

东汉名臣袁安有着怎样的事迹?

东汉名臣袁安有着怎样的事迹?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26 18:06:15
  •   袁安,字邵公,南阳汝阳(今河南商水)人。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上疏弹劾窦氏的专横。其子孙皆为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袁良,通晓《易经》,汉平帝 时被推荐为举明,做了太子舍人;建武初年,到成武做了县令。
      袁安小的时候,深受祖父的影响,学问做得很好,人品也好。 他办事认真,当地人都很尊重他。起初,他在县里当一个小官。一次,他奉命到州衙门从事史那里办事,从事史想通过袁安给县令带封信, 袁安说:“如果是公事,自有邮驿传递,如果是私事,那不是功曹 所应该带的。
      ”他委婉地拒绝了。袁安的生活一直很清廉,但他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从不轻易打 扰别人。一年冬天,连天大雪,地上积雪万丈。洛阳令下乡访贫问苦, 一路上见到穷人家都除雪出门,借粮乞食。但到了袁安家门口,却见积雪原封未动,无法进门。一打听,邻居说好几天未见袁安出来了, 大概冻死了。
      洛阳令叫大家清除积雪,破门而入,发现主人僵卧床 上,好在未死。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借粮活命,袁安答道:“大雪连天,大家都在饿肚子,这个时候我怎么可以去打扰人家呢? ”于是,袁安被洛阳令举为孝廉。后世常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随后,袁安被任命为阴平县的县令,后又被任为任城县令。县令乃百姓的父母官,袁安在任上,競棘业业,为民请命,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深得百姓爱戴,属吏敬畏。明帝永平十三年(70),楚王英谋反,案子交给了楚郡。案情重大又十分复杂,一直无法结案。第二年,朝廷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推举袁安来处理此案。
      袁安出任楚郡太守。这个案子十分棘手,数千人受到牵连,明帝非常愤怒,官吏急着定案,于是,对犯人严刑逼供,因受不了严刑之苦,很多人自己 诬陷自己,诬陷别人,就被判处死刑了。袁安一到任,就直接到监狱去,审理哪些人没有明确罪证,然后一条条分别上报,要求将无罪的释放了。
      府丞、掾史都叩头争辩,认为只要是附和反叛者,按照法律,就与叛逆者同罪,不可释放。袁安据理力争,说:“如果不符合律令,我作为太守自然要承担责任,不会连累你们的。”袁安将案件情况上奏皇帝,明帝看了奏章,有所感悟,立即准奏,得到释放的达四百余家。一年后,朝廷提拔袁安为河南尹。
      他号令严明,从不枉用法律。他自己常常说:“凡是读书做官的人,志向高的想做宰相,志向不高的也想做个牧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我不忍心啊。”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激,并以此自励。袁安做了 10年河南尹,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83),迁太仆。这时已是章帝时期了。
      元和二年(85),武威太守孟云上疏说:“朝廷既然已经和北匈奴和亲了,南匈奴又去掠夺他们,北单于认为汉朝欺骗了他们,想要进犯我边境。我认为应该把南匈奴掠夺的人归还他,以此安慰他。”皇帝下令让百官到朝堂讨论。公卿贵族们都不同意把俘虏归还北单于,说:“夷狄历来狡诈,贪欲无止境,把俘虏还给他们了,他们的胃口就更大了,这事万万不可。
      ”只有袁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北匈奴遣使和亲以后,有时在边境俘虏了人口,也会立即归还汉朝,这说明他们畏惧我朝声威,而不是他们_先违约。孟云以大臣守卫边境,不应该在戎狄面前失去信用。归还俘虏,足以表明我大汉朝对他们的宽厚,边境由此会安宁的。
      ”袁安的分析在朝廷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司徒桓虞改变了原来的 意见,同意袁安。太尉郑弘等人不同意。郑弘用言语激怒桓虞,大声喊道:“你们都说要交还俘虏,这是对朝廷不忠。”桓虞当廷叱责郑弘等人,大家都变了脸。章帝得到朝廷争议的详细情况,仔细斟酌,最后接纳了袁安的 建议。
      章和元年(约87 ),袁安代桓虞为司徒。两年后,章帝死了,和帝即位。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窦太 后的哥哥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和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到朝堂上疏谏止,说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耗费国家 资财,想求万里之外的功绩,对社稷是不利的。
      几次上疏都被压下来了,宋由开始害怕了,不敢再在奏书上签字,九卿迫于权势也纷纷退却了。只有袁安独与任隗坚持,他们到朝堂上, 摘下朝冠,据理力争。窦太后始终不听,大臣们都替他们捏着一把汗, 袁安却神情自若。窦宪出征以后,他的弟弟窦笃、窦景依仗权势,在京师横行霸道,夺人财物。
      窦景甚至擅自派使者通过驿站给边疆各郡发布通告,征 发骁勇善战的将士,渔阳、雁门、上谷三郡都不得不把征发来的边 兵送到窦景家去。官吏们惧怕窦家的权势,没人敢出来说话。只有袁安无所畏惧,他上疏朝廷,列数窦景的罪状,主张将窦氏杀头示众。袁安的上奏都被扣押了。
      窦氏子弟也越来越猖狂,把自己的党 羽安排到名都大郡做大官,他们敲诈勒索,相互贿赂,社会风气极坏。袁安看了这种情况极为痛心,他和任隗再次上奏,检举被窦氏安插在各州、薪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和受他们连及的官员,结果四十多人被免官。窦氏恨透了袁安,可是,袁安品行高尚,窦氏 兄弟无法加害于他。
      袁安一直以正义之气,在朝廷上同权贵做着坚定的斗争。那时候,和帝年幼,外戚窦氏把持着朝政,袁安每次上朝、晋见,看着皇上 没有决断大事的权力,便心痛不已。和公卿大臣们讨论国家前途, 他言语之中充满了忧虑,有时甚至悲伤落泪。从皇帝到大臣,都对袁安非常信任。
      可是,人总是有生老病死。袁安也免不了进入老迈之年。和帝永元四年(92),袁安死在任上。

    我***

    2016-08-26 18:06: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