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河南蒸面条的历史文化

首页

河南蒸面条的历史文化

急需河南卤面的历史文化谢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1-27 01:40:48
  •   河南卤面,又名炉面、河南蒸面,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点,属于豫菜系。该小吃是由各种配料做成卤汤与面条、配菜两蒸两拌制作而来,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快餐,观之金黄、嚼之筋道、闻之幽香,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点,属于豫菜系。
    特点
    河南卤面制作简单,口感良好。
      
    描述
    北方人多吃面,提到河南面食,可能大家第一个反映就是烩面吧,其实,河南烩面是名声在外,真正好吃的却是家常卤面,“家常”二字道破天机。河南的卤面跟北京的炸酱面一样,缺少老字号,却胜在家常。无论在富丽堂皇的高档酒店,还是大街小巷的排档馆子,好吃的面你是寻不着的,必须得自己家里做的才是那个味。
      说是家常面,其实也不是经常吃,小时候大人都是作为变换花样的时候才吃上一回。好吃的卤面干湿恰到好处,软硬适中,根根面条都饱吸了肉汁,散发着油润的光泽,入口肉香浓郁、软而不烂,吃起来不知道饱,一不小心往往就吃过头了。河南的卤面是将面与卤(肉)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
      蒸好的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1]做卤面一定要记得多放菜,一斤面,一斤肉,大约配一斤半到两斤菜比较合适。菜多的卤面“吃不着”,因为香香的卤面一不小心实在太容易吃得过饱,面是比较实在的,而菜就比较好消化,菜多一点,不会积食,所以多点菜更健康合理。
      要想做好香卤面,两蒸两拌是关键。
    制作材料
    主料:面条500克辅料:五花肉250克,黄豆牙150克,豆角150克,姜10克,芹菜100克调料:盐,鸡精,葱,蒜,八角,干辣椒,老抽
    做法
    1。
      面条选用细的扁的鲜面条稍微有些湿润的,千万不要用挂面,但也不是水份很大刚擀出来的面条,最好是自己用压的面条。三细的就OK了2。笼屉铺上笼布,把面条放入,不要压实,要蓬松一些,锅内放水,大火烧开放入面条蒸10分钟3豆角,蒜薹,五花肉,豆芽挑好,洗净。
      豆角,蒜薹切2cm的段,五花肉切薄片。蒜切碎,葱斜切片。蒸好的面条抖开,铺在面板上晾凉。一小勺食用油均匀倒在面条上,用手拌匀(防止后面拌面条的时候面条弄的湿漉漉的,防水哈。锅内少许油烧热,放入五花肉煸至金黄,捞出备用。锅内的油留适量,下八角辣椒小火煸香。
      转中火放入葱蒜炒香。倒入豆角炒一分钟。加入豆芽,芹菜继续炒一分钟倒入炒好的五花肉,老抽,盐,鸡精炒匀,加水到菜的3/4处烧开,关火(这时候的菜还没有熟,要的就是这效果)4。把面条倒入锅内,用筷子拌匀(按照我说的放水,最后拌好锅内是没有多余的水份滴)5。
      拌好的面条继续放入笼屉,水烧开后再蒸15分钟即可(面条蒸第二次是入味,另外把菜也蒸熟了)小诀窍:吃的时候加个生蒜吃更香
     
    面条的历史由来
    面条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世界。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面条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在东汉《四民月令》一书中载有“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之语,据考证“水溲饼”、“煮饼”是中国面条的先河。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时称“水引饼”或“水引面”。汉《释名•释饮食》载有:“蒸饼、汤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九谷考》中也有“释名之索饼,即今之索面,西北称扯(抻)面”;《素食说略》中有“面条,古名索饼,一名汤饼,索饼言其形,汤饼言其食法也。
      ”做法是用手将面团搓成筷子粗细,再水浸,食用前用手捻成如韭菜叶样子,入沸水煮熟,类似宽面条;或称“馎饦”,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做法:用手搓成手指长,用水浸,下锅时用手捻薄,再用沸水煮熟,这种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面”与“揪片”。

      中国人吃面的习惯由来已,久古人甚至将面条叫“饭”,而大米、小米做的饭则叫做“米饭”以区之。
      吃面不仅用于困腹,也有民俗礼仪的意义,例如常用来祝福新生婴儿长命百岁,中国人过生日往往也少不了吃面条,因此面条又称长寿面,因为面条又长又薄(薄的意思是瘦,而瘦则与寿同音),故生日吃长寿面成为习俗,而长寿面就是我们俗称的面条或寿面。

      悠久的吃面历史当然也吃出了各种的制作花样,发展出杆、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溜等等的制法,以及蒸、煮、炒、煎、炸、烩、卤、拌、烙、烤等的调制法,而演变成各地的风味面条,如北京的打卤面、上海的阳春面、山东的伊府面、山西的刀削面、陜西的臊子面、四川的担担面、湖北的热干面、福建的八宝面、广东的虾蓉面、贵州的太师面、甘肃的清汤牛肉面、岐山的臊子面、三原的疙瘩面、韩城的大刀面、西安的箸头面、菠菜面等等,有细如丝线的面条,也有宽如腰带的面条,形式不可胜数。
      

      面条名称除上述之水溲面、煮饼、汤饼、水引、馎饦外,尚有唐代流行的冷淘、温淘等,这些称谓就是现代的凉面或水煮面条。在《唐会要.光录寺》中载有“宫廷中到冬天要造‘汤饼’,夏天要做‘冷淘’”,就是将面条煮熟后过冷水再吃的一种面,与北方人的“过水面”相同;宋朝时,面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有“面条”的名词,形状为长条,花样多,如素面、煎面、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菜面等;元代时“干(挂)面条”问世了,在《饮膳正要》中载有“春盘面”、“山药面”、“羊皮面”、“秀秃麻面”等二十多种。
      明清时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北京的“炸酱面”、扬州的“裙带面”、福建的“八珍面”等等。

    一***

    2019-01-27 01:40: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