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历史上的汉朝为什么会有东汉和西汉的划分?

首页

历史上的汉朝为什么会有东汉和西汉的划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27 23:07:03
      简单点说西汉都城在西安和东汉都城在洛阳`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
      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
      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个短命政权,取而代之的是刘姓王族的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刘秀建都洛阳,故史学家称之为东汉王朝,追称刘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为西汉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伟大的措施。但他失败了,连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丧失。
       刘秀在昆阳之战显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再壮大自己的势力。于公元25年称帝,建立东汉政权。经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又被他统一。东汉是西汉的延续。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帝国的第一个专制集权国家,较之西汉,东汉的政权要专制得多,光武帝对此改革了治国方略,权力集中予尚书台,使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无能时,尚书台就成为掌握它的大臣们的权柄的依据,皇权成为他们手中的玩物。
      不幸的是,东汉的历史自光武帝之后正是如此。由于幼主即位,出现母后临朝,权归女主的严重局面,外戚以"决尚书台"的名义,操纵国政,从而破坏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制约。外戚专政,必有宦官之祸。东汉皇统屡绝,外蕃入侵,母后与天子多无骨肉之亲,所以多凭外戚专政。
      及至天子年壮,欲收回大权,必然和外戚发生冲突,于是天子引宦官密谋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争暗斗,此起彼伏。 东汉在外交上继西汉后有很大的发展,一代明将班超长期驻守西域,努力经营终使西域五十余国皆向东汉称臣并派出人质,年年来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罗马帝国,但被阿拉伯人所骗,只到达地中海岸。
       。

    T***

    2019-03-27 23:07:03

其他答案

    2019-03-27 23:30:57
  •   西汉与东汉,究竟应当在历史上视为两个不同的帝国,或者看作一个整体的朝代, 
    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两汉在公元前及公元后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 
    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据称经过王莽后有大量的损耗,可是后来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也渐 渐恢复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 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 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 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交趾反叛,有马援平定。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 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 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万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 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班超筹划“兵可不费中国 而粮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领出塞的不过志愿军千多人,后来接济他的也不过兵士八百 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车时发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国兵7万 人讨焉耆。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区的羌 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 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 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
      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 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一切都以黄色为尚, 东汉都洛阳,交火运,所以巾旗衣饰概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只有一个朝代。
      光武帝刘秀, 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 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元帝仍属父辈,成帝则为兄弟,哀帝已属侄辈,平 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虽 然事隔两百年,仍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因之他自己更是 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于是刘秀在历史上称 为“中兴之主”。 最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这些资料也给 以上的问题,赋予部分的解答。出土的文物,包括衣食住行的各项资料,如无实物,即 有模型图解。
      因之小至文具印章,大至仑厕炉灶,更大至于楼台榭阁,都可以一目了然。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 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 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
      这些碑画,内向对棺椁,好像 专供死者欣赏,其中有的引用历史故事,例如荆轲刺秦王,汉武汾上得宝鼎,有的则镌 刻车马宫室,庭院厨厩,农田作业,市廛买卖,甚至方伎杂耍。其广泛真切可以给研究 历史的人一开眼界。 从这些资料看来,再加历史的证明,我们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很 长足的进步。
      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 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政府既竭力培植小自耕农,而冶铁公卖,则西 汉全国统筹,东汉各地作主,也使标准农具普遍的及于一般农户。而且地方官员经常兴 水利,论穑稼,有如《汉书》及《后汉书》循吏传之所叙。
      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 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 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但是这问题仍可倒转来看:要是两汉确是一脉相传,何以两个时期的历史学会有这 样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展读西汉的历史,不期而然的会感觉到内中有很多令人兴奋,令 人竦惧,令人嗟叹,令人惊讶的地方。
      这种特点,很难在东汉史里看到。即使现今《剑 桥中国史》的主编人DenisTwitchett也曾经对我说找不出一部读来令人觉得满意的后汉 史。这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 想管制,霍光的专权,宣帝的称杂霸,都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所以能勾动读者的好奇 心。
      东汉的君主,就没有这种创作的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则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 立法不能展开。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 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 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
      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 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朝中的权力斗争,却仍 以道德名义作张本,其中女后,外戚,宦官,朋党搅作一堆,公事与私事混淆。今日之 读史者,除了觉得资料重复,纠缠罗索之外,也很难分析其后面问题的真面目,更难判 断谁是谁非。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之“中 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并用各种建筑及仪礼使君权神秘化和美术化, 与章帝刘坦之重申儒家宗旨,以加强施政时道德力量的支持。 而其实也只有“中兴”是创举。
      承认“中兴”,则西汉与东汉是为一元。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 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纪西汉的《汉书》提 供刑法志,食货志和沟洫志等材料,纪东汉的《后汉书》则全部付诸阙如,而代以很多 列女,蛇孽,法冠,赤绶的叙述。
      这和作史者的眼光手法不无关系(《后汉书》也和 《汉书》一样,并非出于一人手笔),而当中仍有一个关键,则是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 来,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 中国找开新局面。 。

    王***

    2019-03-27 23:30:57

  • 2019-03-27 23:03:26
  •     
    东汉和西汉,在古代的时候,都叫汉,,
    而这两个汉的建立者不一样,且首都也不一样.
    西汉是刘邦立,东汉是刘秀.
    西汉首都是长安,东汉是洛阳,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历史学家为了区分两汉,故分,东汉西汉,
    还有,北宋,南宋,也是按照首都的位置,分的
    其他的还有,前秦,后汉,...等等,,,,,在当时的名称,都是汉或者宋,,只是后人为了区分,而,这样称呼
    

    F***

    2019-03-27 23:03:2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