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旧时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化水平?

首页

旧时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化水平?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7 17:07:20
      要知道它只是科举考试时一级考试合格者。具体看看有关科举考试的知识便知道了。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
      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考取童生(秀才)要经过县试、院试和府试三级进行。县试在2月进行,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考试。院试则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殿试第一名叫做状元。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 所以“秀才”应当和今天的初中生差不多。
      因为古代的初中只能在县里才有。 。

    吴***

    2019-03-07 17:07:20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