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太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机构?

首页

太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机构?

太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机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5-28 11:32:29
  •   
    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 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 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 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 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 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 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 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 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 外兴建太学。
      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顺帝永建元年 (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 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 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 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 经文者,络绎于途。
      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 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 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 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 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不少与党人有牵 连的人遭到禁锢。
      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 余人。 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 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 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晋武帝时太学生三千人(一说七千余人), 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
      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 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 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微,南朝 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 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
       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 学、律学,生员身分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各政权 兴废不定,学校也时设时罢。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 学。后又别立太学。国子学一度改称中书学,后又改回。郡学也称太 学。
      孝文帝、宣武帝时,又增设了四门小学,形成了国子学、太学、 四门小学三学并立之制。南北朝后期至隋,又逐渐形成了律学(习法 令)、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三学。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 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
      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 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 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三百人, 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
       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高宗龙朔 二年(662),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 “两监”。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 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 官,掌教学。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 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 《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 《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 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
      这与进 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 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 学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主考官 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时进士不由两监出身,则深以为耻。
      唐 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举人皆补学校。但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混 乱及财政困难,学校由盛人衰,生员不及旧日三四分之一,太学、四 门学的入学资格只好降低,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 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 推行新政(见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太学,招收内舍 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宋神宗赵顼时,扩建 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 行三舍法。宋徽宗赵信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 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才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 时期。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在临安府重建太学,至宋末学生达 一^千七百多人。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 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间(1041〜1048),内舍生由太学供 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
      南宋 时,外舍生人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 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 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 称“三舍法”,规定新生人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曰 行艺,升补内舍。
      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 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 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 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 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 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 查学生的行艺。宋代学官与唐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 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 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
      工人称斋仆、贴 斋等,亦领“月给钱”。 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随着理学的逐渐形成 和政治斗争波澜起伏,太学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 的场所。一些太学生如陈东等人,曾上书言事,推动了抗金斗争。宋 代太学制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

    安***

    2018-05-28 11:32:2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