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佛陀弟子阿难的故事?

首页

佛陀弟子阿难的故事?

佛陀弟子阿难的生平还有故事详细一点·····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03 01:28:47
  •   第一章 阿难的个人道路在所有随侍佛陀的大比丘中,阿难(ananda)尊者在许多方面都占有一席独特的地位。出家与学法阿难(ananda,古译:阿难)的独特地位早在出生前就已开始。根据传统说法,他和佛陀都是从兜率天(Tusita)降世,并在同一天出生在同一个释迦贵族的武士(即刹帝利)阶级。
      他的父亲甘露饭王(Amitodana),是佛陀父亲净饭王(Suddhodana)的兄弟,因此两人是堂兄弟,他们一起在释迦国的首都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长大。甘露饭王也是另一位大弟子阿奴卢塔(Anuruddha,古译:阿那律)的父亲,但可能是和不同的妻子所生。
      当阿难三十七岁时,便和阿奴卢塔(Anuruddha)、提婆达多(Devadatta)与其他许多释迦贵族子弟,一起加入佛陀的比丘僧团。阿罗汉毗罗咤师子(Belatthaslsa)是他的老师。教导他比丘戒。阿难证明他自己是个积极与精进的学生,他在第一次雨安居期间,就到达入流果(Vin,2:183)。
      后来他告诉同修比丘们,(说法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nna Mantaniputta)尊者,在修行期间对他帮助很大。富楼那教导新进比丘佛法,对于五蕴与(我)的关系有深入的解说(SN 22:83)。但阿难在聆听富楼那说法时,他愈来愈深入洞见五蕴无常、苦与无我的本质。
      一旦观慧成熟,他便突破至入流的道与果。阿难一直都满足于比丘生活。他已进入解脱道,了解出家之福,那是和志同道合伙伴同行的一种喜悦 。在年轻生活的第一年里,阿难完全沉浸在自净其意的喜悦中。他轻易地就融入僧团,并逐渐培养出愈来愈强的弹性与心智力量。
      作为侍者的八项要求当佛陀与阿难都五十五岁时,佛陀召集一次比丘会议,并说 :「在我领导僧团二十年中,曾有过许多侍者,但没有一个完全适任,他们一再显露出一些任性来。现在我五十五岁了,需要有个值得信赖与可靠的侍者。」所有圣弟子们立刻表态,但佛陀都没有接受他们。
      于是大比丘们都看着谦虚退让的阿难,请他承当。由于阿难身为比丘的表现无懈可击,阿难似乎注定要担任这个角色。当被问到为什么只有他未表态时,他回答佛陀最清楚谁最适合担任他的侍者。佛陀对他很有信心,所以他才未表达意愿,虽然他也很想成为大师的侍者。于是佛陀宣布,对他来说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阿难。
      阿难对于能雀屏中选并未感到骄傲,反而要求八件事。前四件在性质上是否定的:大师绝对不可赠予他衣服;大师绝对不可将得到的食物分给他;大师绝对不可将得到的住处赐予他;大师绝对不可将他纳入任何私人之邀请之列(例如说法的场合,或要应供时。)另外四件是肯定的:如果他受邀应供,他要求能将邀请转给佛陀;如果有人自远方来,他要求有权引导他们去见佛陀;如果对于佛法有任何疑惑或问题,他要求有在任何时候厘清它们;如果佛陀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开示,他要求有权私下为他重说一次。
      阿难解释,如果他未提出前四种情况,人们可能会说他接受侍者职位,是为了亲近大师以贪图物质享受。而如果为表达后四种情况,人们会说他在履行职务之时,并未注意到精进道业。佛陀对于这些合理的请求全都答应,因为它们都是如法的。从那时起,阿难就一直担任侍者随侍在侧,佐理世尊达二十五年。
      历二十五年,不断增上修行在这段期间,他还是和先前十八年是默默无名时的弟子一样,不停努力追求解脱。他说他自己: 经历二十五年整,我不断增上修行,世间欲念未曾生:洞见最胜之佛法。经历二十五年整,我不断增上修行,世间嗔念未曾生:洞见最胜之佛法。(Thag。
      1039-1040) 偈中提到的二十五年,就是他担任佛陀侍者那段时期,而非整个比丘生涯。在这段时期,虽然他还是「有学」u——一个不断增上的修行者,心中无有贪念与嗔念;这暗示着,他和佛陀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佛陀的虔诚奉献,都和自己的解脱无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者职位,做为随侍佛陀的侍者。
       原注u有学(sekha):直译为「有学」或「学人」,是指已达到入流、一来与不来等前三圣果的弟子。 第二章  阿难的声望在巴利藏经中,出现许多次对阿难的赞叹。擅长说法的老师例如,有一次萨罗国(Kosala)的巴谢那地王(Pasenadi)会见阿难尊者,并询问他正确身、语意行的标准。
      阿难以一贯的颖慧回答,国王听了很高兴,就送他一件贵重的衣服。之后,阿难向世尊禀报这次会面,于是佛陀对全体比丘大众说:比丘们!这是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的收获,他很幸运能得到会见与供养阿难的机会。(MN88)阿难是个擅长说法的老师,因此在佛陀觉得自己身体不适的场合,会毫不迟疑地请他代替,此事发生在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佛陀与释迦族的亲属之间。
      当释迦族要启用一间新别墅时,他们邀请佛陀与比丘们在那里度过首夜,为那个地方祝福。佛陀在那里说法许多个夜晚,然后对阿难说:「阿难!对释迦族人说弟子修道的进阶训练。我背痛,需要休息一下。」于是,阿难对行者的完整修行做了详细的说明,从基本的戒律到究竟的阿罗汉果智。
      当结束时,佛陀站起来说:「萨度(sadhu),阿难,萨度(sadhu)!你已针对声闻的进阶训练,为释迦族做了一次杰出的开示。」好几次阿难说法时,佛陀并不在场。习惯上,佛陀有时会先做一段简短而扼要的开示,然后就起身回房,似乎要让比丘们自行梳理他话中的意义。
      这时,比丘们会去找博学多闻的长老,请他们详细解释佛陀谜一样的谈话。通常他们会先去找「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如果他不在,就会去找阿难,「因为阿难尊者受大师与睿智道友们的赞叹」。然后,阿难就会完整的解释佛陀开示,事后比丘们会将阿难的话告知佛陀。
      佛陀总是会说:比丘们!阿难是智者,深入法义。如果那么问我这件事,我的回答就将会和阿难一样,就是那个意思,你们应将他牢记在心。(见SN 35:116,117;AN 10:115) (法)的活化身阿难通达「法」的程度,佛陀甚至称他为「法」的活化身。
      有一次,一个在家弟子问佛陀,在他对「佛」与「僧」礼敬后,他应如何礼敬「法」——当时「法」尚未被记录在书籍中。佛陀回答:「善男子!如果你想礼敬『法』,就去礼敬佛法司库——阿难。」于是,在家弟子邀请阿难应供,并供养他一疋贵重的布料。阿难将它献给舍利弗,舍利弗则又转献给佛陀,因为只有他才是诸福之因(Jat。
      196)。另一次,阿难回答完佛陀的问题而离开之后,佛陀告诉其他比丘: 阿难虽然还是个有学者,但要找到智慧和他一样相同者,并不容易。(AN3:78) 在世尊般涅槃前不久,他说:就像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与沙门见到转轮圣王很喜欢,比丘、比丘尼、近事男(upasaka)与近事女(upasika)对阿难也是如此。
      如果有四众之一去见阿难,单是他的风采,就会带给他们喜悦。当他说法时,他们则会因为他的话而喜悦。当阿难恢复静默事,他们则犹嫌不足。(DN16) 没有敌人的人鉴于如此众多的赞誉与欣赏,不难想像阿难背后所遭遇的嫉妒与憎恨一定也不少,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阿难是个没有敌人的人。
      这样稀有的好事绝非偶然,他在许多前世就已是如此。阿难毕生对佛法的投入如此彻底,名声根本无法触及他或令他骄傲。他知道这些好处都是拜佛法之赐,秉持这样的态度,他的内心毫无骄傲与自满。不骄傲的人没有敌人,也不会遭人嫉妒。如果有人如阿难同父异母兄弟阿奴卢塔(Anuruddha),避开一切社交而完全转向内在,那么没有敌人就很容易。
      但阿难夹在佛陀与他的众多信徒之间,经常将自己暴露在心胸狭隘者的敌意与憎恨之下。因此,他没有敌人、对手。冲突与紧张的生活,可说是近乎奇迹。这真的是阿难独一无二的特质。  受到同修比丘告诫或批评的例子 虽然阿难也曾遭到善意的批评,或偶尔受到告诫,但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为了改变个人的行为,友善的提醒或警告,或甚至是实质的责备,都有助于达到更高的净化。如果认真看待,这种批评将能带来更多内在的清明,以及他人更高的尊敬。但阿难受到告诫的例子,大多是社会行为或戒律的小细节。它们很少触及自我净化的事,以及他对法义的理解。
      兹举例如下。不得为自己烹煮有一次,当佛陀深为胃胀所苦时,阿难为他煮稀饭,之前这么做都有效。佛陀告诫他:「对沙门来说,不宜在屋里准备食物。」在此事之后,佛陀便制定一条比丘不得为自己烹煮的戒(Vin。1:210_11)。阿难从那时起便谨遵此戒,因为他完全了解对于真实此戒而言他的必要性。
      去村庄须着三衣有一次,阿难去托钵时未穿桑喀帝(sanghati,重复衣)。同修比丘提醒他注意佛陀所制的戒,比丘去村庄时一定得穿三衣。阿难衷心接受,并解释他只是忘了。由于这两件事,都和简单的戒律有关,因此很快就解决了(Vin。1:298)。如阿难这样拥有最杰出记忆力的人,还是可能忘记一些事,那是因为入流者不圆满的缘故。
      然而,佛陀要求比丘们要时时专注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因为更高的精进修行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戒律基础上。这有助于消除纯粹智力上的理解与我慢。 须注意他人贪着于己的危险另一种针对阿难的批评,是大迦叶尊者所作的两个例子。有一次,阿难请大迦叶陪他去尼众道场为比丘尼开示。
      起初大迦叶有些迟疑,后来还是同意了。当开示结束时,一位任性的比丘尼责怪大迦叶作了所有谈话,而未让阿难说一句话。她说那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卖针给制针的人一样。阿难乞求大迦叶原谅她,但大迦叶回答,阿难应有所约束,否则僧团(sangha)就会开会检讨他的行为(SN 16:10)。
      大迦叶希望这次责备能提醒阿难,在他热衷于教导比丘尼佛法时,别忽略了个人贪着的危险。这个批评无疑对阿难的未来很有帮助。 须照顾新出家者的道心第二件事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三十位阿难的弟子舍戒还俗时。大迦叶责备阿难并未照顾好这些年轻人。他和他们一起去游行,而他们当时都仍无法自制,饮食无度,缺乏正念、正知。
      因此,大迦叶捉他是个「践踏新粮,破坏施主信心,徒众正在分崩离析者」。最后,大迦叶说:「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知道他自己的分寸。」u对这个更为严厉的指责,阿难只是回答他头上都已长出灰发,而大迦叶却还称他为「年轻人」。也许在这情况中,阿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弟子们的世俗习气。
      阿难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毕竟他还不是阿罗汉,仍有些烦恼习气,他只是对批评的方式有些意见。然而,如大迦叶这样的阿罗汉,一定知道何种批评形式对阿难最有帮助。无论如何,大迦叶在这两个例子中责备阿难,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他们之间一直都维持着绝佳的关系。
       须注意自己的觉悟另一个伍达夷(Udayi)比丘,曾批评阿难如下。阿难曾问世尊,他的声音会在宇宙中传多远。世尊回答,诸佛是不可测度的,可以传得比一千世界(含一千日、一千天、一千梵界)远,甚至比三千世界更远。他们可以放光穿越那一切世界,和声音一起到达住在那里的所有众生。
      阿难对于这样的描述感到很高兴,它无所不摄并超越一切层面,他因此叫道:「我真是幸运,有个如此具大势力的无上师!」伍达夷(Udayi)驳斥他:「阿难吾友,你的大师具大势力,与你何干?」这些话是个严厉的指控:阿难一直都只看到佛陀个人,而忽略了他的真舍利(sarira)益——自己的觉悟。
      佛陀立即站在阿难这边,说: 不是这样,伍达夷,不是这样,伍达夷!如果阿难未得完全解脱就死了,因为他心的清净,他会七次成为天王,或七次成为南赡部州之王。但是,伍达夷!阿难会在此世就证得究竟解脱。(AN3:80) 佛陀在阿难面前作这样的预言,显示对他的信心。
      佛陀知道阿难并不会因为对佛语的广大知识,而疏于修行。这番话也显示出佛陀发现,藉由安慰阿难的努力与精进,来保护他免于自责或他人的责备是有效的,将能为阿难在此世带来最高的成就。如来只有在一个人表现得非常诚恳而非轻忽时,才会如此宣示。佛陀对阿难的告诫佛陀主动对阿难的告诫只有一次,也是最重要的。
      v应避免沉溺于闲谈佛陀指示阿难去监督给比丘们做衣服的布料分配,阿难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佛陀称赞他很谨慎,并告诉其他比丘阿难很会缝衣服,它会作好几种缝边。对好的比丘来说,为衣服缝边有其必要,这样它们才不会从边缘磨损,能使他免于遭到粗心毁损施主供养的指控(Vin。
      1:287)。之后,当佛陀住在他的故乡附近时,他看见寺院准备了许多席位,就问阿难是否有许多比丘住在那里。阿难证实这点,并补充说:「世尊!现在是准备我们衣服的时候。」在此阿难是针对佛陀的指示,一个比丘应妥善照顾自己的衣服。然而,阿难似乎安排某种形式的裁缝班,以教导同修比丘们这项受到赞扬的裁缝技艺,可能因此才有共同的夜间裁缝时间。
      阿难并未考虑到,这会演变成如家庭聚会般的谈话时间,比丘们可能因此而沉溺与闲谈①。唯恐比丘落入世俗社交的危险,因此佛陀对此所了严正的声明:喜欢社交,或在伙伴关系中得到喜悦或满足,或喜欢亲密,或因而高兴,这种比丘不应受到赞叹。受赞叹的比丘,应随其意愿达到出离的喜悦、独居的喜悦、平静的喜悦与觉醒的喜悦,但在群聚时,这是无法成办的。
       凡是乐于社交者,到无法达到只有在独居时才能获得的喜悦。即使那样的人能入定,成就也是不稳固的,很容易就动摇与失去。对于喜好伙伴关系的人而言,要达到究竟解脱可说是困难重重。因此,凡人在接受劝诫时说,任何一个执取的物件,都会因为它内在的无常而造成痛苦。
      这是「法」的普遍性。佛陀接着对阿难详说修行之道。因为阿难具有深厚的定根,所以佛陀没有提到八正道的前七项,而是从第八项的正定开始。他在此详细解释最高目标——灭受想定,并强调只有在独处中,藉由努力调心才可能达到这目标。陶壶的比喻我们可以说佛陀利用事实的与个人的这两种方法,帮助阿难一次彻底斩断剩余的世俗习气。
      最后他以这比喻作为结论:因此,阿难!为了你长远的利益与快乐,要对我保持善意,而非敌意。我不会像陶工对待未烧制的陶胚般对待你。我会对你反复劝诫,阿难,反复考验。只要是够健全的人,就能经得起考验。如果有人看过《甘塔拉本生》(Gandhra Jataka, Jat。
      406),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它谈到阿难的过去世。他曾经是个国王,后来放弃王位出家,菩萨也是如此。有一天,第一位沙门——未来的阿难,被人发现储存少量调味的食盐,那违反沙门清贫的规定。菩萨指责他说:「你以放弃王国的一切财富,但现在又开始储存食物。
      」这个沙门因此不悦。他回答,一个人不该以责备的方式伤害另一个人;不该以粗暴的言语责备,犹如以钝刀去切割东西。菩萨回答:「朋友之间说话,不应像陶工处理未烧制的脆弱陶胚。朋友应可以责备,因为只有透过反复劝诫与持续建设性的批评,,才能给予对方陶土烧制后的坚硬度。
      」听完之后,这个沙门请求菩萨原谅,并恳请他出于慈悲,持续地引导他。因为陶器在当时是常见的商品,陶壶的比喻在那个时代是易于了解,它暗指敏感度与需要小心处理。因为陶工拿陶胚土壶时,需要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以防破掉。然后,在过火之后,他会反复测试它,看看是否有瑕疵或裂痕等,并只有在烧制良好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
      他会一再轻敲它,直到声音通过测试为止。同样地,只有健全的人——具有杰出特质者,才能达到阿罗汉的道与果。在那个过去世中,菩萨的责备很有成效,它引领阿难——那个沙门——到达梵界。这一次,在他们的最后世中,它也很有成效,因为阿难高兴地接受批评,虚心、认真地对待它,并遵循它,直到完全灭苦为止。
       原注uSN 16:11。见本书第一部。第七章,页97-99。大迦叶称阿难为「年轻人」这件事,似乎和指示传统里称阿难和佛陀同一天出生的说法矛盾;果真如此,他当时已经是个八十岁的老人,不太需要指着几根灰白的头发,证明他自己不再年轻。v接下来的内容摘录自MN 122。
      见《大空经》(The Greater Discourses on Voidness,BPS,WheelNO,87,1982)。 译注①在《清净道论》有列举三十二种「无用的谈论」,例如食物论、床室论、女论、男论、世俗学说等,比丘谈论这些会妨碍修行。
      而比丘可以谈论的有十种事,例如少欲、知足、远离烦恼、无着、精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第三章  佛陀的侍者树立阿难名声的德行之一,是他担任佛陀的侍者。佛陀曾说他是所有侍者中最优秀的,是曾担任这职务的比丘众中的第一人(AN 1,chap。
      14)。如影随形的侍者事实上,「侍者」一词并不足以完全表现阿难尊者的职位。诸如「秘书」或「助理」的称谓,都无法表现他的随侍,以及在许多细节上辅佐世尊最亲密的面向;而「仆人」一词,则太强调附属的涵意,而忽略组织与指导的面向,并遗漏亲密的面向。在《长老偈》里他的三首偈中(Thag。
      1041-1043),阿难总结他在佛陀最后三分之一人生中服侍他的方式: 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爱行善服侍,如影随形不曾离。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爱语善服侍,如影随形不曾离。 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爱意善服侍,如影随形不曾离。如果从世上的文献来看,在经常伴随伟人的密友中,没有任何人能和阿难相比。
      长期以来,他对大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列举如下:阿难帮佛陀打水洗脸;帮他扇风;打扫他的孤邸(kuti),以及缝补他的衣服。晚上阿难就睡在附近,以便随时侯传;他陪佛陀巡视寺院(Vin。1:294)在会议之后,检查是否有比丘遗留东西。他为佛陀传达讯息(Vin。
      2:125),并召集比丘,甚至有时是在半夜(Jat。148)。当佛陀生病时,他为他拿药。有次同修比丘们忽略了一个患重病的比丘,佛陀与阿难一起为他清洗,并将他带往疗养处(Vin。1:301-2)。阿难就这样执行许多日常的工作,犹如好母亲或关心的妻子一样,妥善照顾他觉悟堂兄的身体健康。
      佛陀与大众沟通的桥梁此外,他也是个好秘书,帮助佛陀和数千名比丘顺利沟通。他和舍利弗与目建连一起,试着找出并解决团体中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例如高赏比(Kosambi)地区比丘们的争执(AN4:341),以及提婆达多(Devadatta)所造成的僧团分裂(Ud。
      5:8;Vin。2:199ff。)。阿难在澄清疑虑与维持次序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经常是比丘们的中间人,安排他们会见佛陀,或将佛陀的话带去给其他教派的成员。他不拒绝任何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桥梁。而非障碍。有好几次,比丘们大声喧哗,佛陀请阿难去了解原因。
      阿难总是能完整地解释,佛陀之后便据以采取适当的措施(MN67;Ud。3:3;Vin。4:129)。这三次中的最后一次很重要。在佛陀授意下,阿难召集喧哗的比丘大众,责备他们的行为,并遣散他们。之后,这群人就各自隐居,并努力净化自己的心,结果在雨安居结束时,所有的人都达到三明。
      u于是佛陀再次召集他们,当他们来到佛陀面前时,他正安住在不动定v中。比丘们了解佛陀禅定的深度,便坐下来入于相同的禅定,就这样度过当晚的前四个小时——真正「问候」圣者的适合方式。之后,阿难起来请佛陀欢迎已到达的比丘们,但因为他们都在不动定中,所以没有人听到他的话。
      又过了四个小时,阿难再次请求,回答他的依然是一片静默。第三次,黎明时,阿难又起来在佛陀前面顶礼,合掌请佛陀欢迎比丘们。这时佛陀才出定,并回答阿难:阿难,,如果你能了解我们的心,就会知道我们都已进入不动定中,听不到任何话语。(Ud。3:3)由此事可以看出,阿难拥有坚持不懈的耐心,但也有他的限制。
      这件事发生后,可能促使阿难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少工作,他仍一次次地禅修。传统经典上提到两次,他问佛陀适合他独处修行的禅修主题。一次世尊告诉他,专注与五蕴(SN22:1580,另一次,则是观六内处①(SN35:86)。在阿难为别人请求佛陀的许多事中,下面的事值得一提:当耆利摩难达(Girimananda)与颇勒具那(Phagguna)比丘生病时,阿难请世尊去探病,并为他们说法打气(AN10:60,6:58)。
      此外,在给孤独长者建议下,请佛陀在揭达林园精舍立塔的也是阿难(Jat。479)。 过去世的协调能力以这种种方式,阿难的表现堪称是兼具父性与母性的热心比丘。他在组织,协调与安排方面的能力,从前就已展示过。在过去世的经历之中,他曾以类似的方式辅佐过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
      在少数几个提到阿难过去世在天界与梵界的例子里,他多扮演沙咖天帝主要的帮手与助理;特别是作天界的御者摩多利(Matali,计有四例,Jat,31,469,535,541),或天界的工神毗首羯摩天(Vissakamma,Jat。489),或雨神钵纯提(pajjunna,Jat,75),或乐神般遮翼(Pancasikha,Jat。
      450)。愿自我牺牲的热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难愿自我牺牲。当提婆达多(Devadatta)放野象要杀害佛陀时,阿难奋不顾身地挡在佛陀身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佛陀被杀或受伤。佛陀三次请他回来,他都不从。只有当世尊以神通力移开他时,才使他打消牺牲念头(Jat。
      533)。阿难的这个举动,让他的名声更加远播。佛陀告诉其他比丘,阿难在过去世就已有个四次牺牲自己的意愿。在遥远过去世身为在菩萨身边的动物——天鹅(Jat。502,533,534)或羚羊(Jat。501),当时菩萨被困在陷阱里。在另一个例子中,菩萨先为猴子母亲牺牲自己,然后是阿难(Jat。
      2220)。在其他三个记载的例子,阿难在他都前世中,透过细心与技巧拯菩萨的生命。这些故事凸显了阿难的美德,以及他和佛陀之间由来已久的关系。

    猪***

    2018-09-03 01:28: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