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匈奴民族的形成、演变、消亡?

首页

匈奴民族的形成、演变、消亡?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05 01:46:42
  •   1不能说消亡,只是民族的融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而几百乃至上千年间的改朝换代又他们无法保留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才有了所谓消亡一说。比如匈奴东汉时南北匈奴分裂后,北匈奴西迁欧洲,阿提拉王威震欧陆后,自己也逐渐同化于当地的哥特人,盎格鲁人等;南匈奴迁入内地后,逐渐与汉人融合,但在五胡十六国时刘渊的前汉国也掀起一阵风波,后来就再也没出现过单独的号称匈奴的民族了;鲜卑也是,五胡乱华,单单一个鲜卑就有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建立了政权,甚至南北朝北齐的奠基者高欢自己也是个鲜卑化的汉人,可是后来隋唐两代居住都有鲜卑血统,再加上先进的民族政策,谁还会去区分鲜卑或汉人呢?再比如被蒙古灭亡的西夏,其文字语言被称为天书,但是羌族也并未消亡至今仍然存在,可是羌族已经无人识得西夏文了;再比如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大家一直都不知道两族的起源,可是最新的考察认为他们是契丹人的后代,这样的两个在建国前还过着渔猎等基本生活的氏族社会的民族,谁能想象他们是曾经建立强大的封建王朝有着丰富文化的辽国后裔呢。
      2匈奴 原本是活跃在中亚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从公元3世纪开始了漫长的西迁。匈奴人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骑兵擅长使用长矛和弓箭作战。为了找到新的适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带着家眷和大量的马匹牲口开始了迁徙。匈奴军队有着强大的力量和严明的纪律,他们以不可阻挡之势扫清了西迁路上的所有障碍。
      当地的民族为了躲避恐怖的敌人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从而掀起了一阵巨大的迁徙浪潮。这一连锁反应由君士坦丁堡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最终在公元476年淹没了西罗马帝国。
    2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後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後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3奴这个昔日北方剽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盛极一时。但最后它不但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就连令欧洲闻风丧胆制造出匈奴神话的西迁一支,也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这个强盛一时的民族为何逐渐衰败而致消亡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汉族的排斥。
      匈奴的历史追溯起来很久远,早在三皇五帝时其部族便已存在,据《史记》记载:尧时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时叫“猃狁”、“犬夷”,后世也称之为“戎狄”,散居在黄河流域,范围大致在如今的陕西和山西河北的北部,与汉族杂居,长期遭到汉族的排斥。先是皇帝北伐獯粥、尧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历代君王都和此族征战不断;春秋战国时他们和秦、晋、赵、燕等国接壤,时有摩擦,也没讨得什么便宜,而这些散居的小部族却渐渐被赶至黄河以北。
      后来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以拒之,这些部族为生存计,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发展缓慢。由此可见,匈奴在其成长之初是始终遭受汉族排斥的。   二,匈奴崛起适逢秦汉的强盛时期。被汉族长期排斥北迁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带定居,因为这里相对富庶,所以渐渐壮大,这就是后来令秦汉长期头疼的匈奴了。
      不过其发展较之中原要晚得多也落后得多,人数也少,靠游牧为生,时常南下抢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当时的匈奴虽有发展,但实力根本不能和强秦抗衡。   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最为辉煌的时期,他骁勇善战,带兵有方,逐渐统一了各个散部,又兼并了周边小国,开始了和汉朝近200年的征战,致使汉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亲政策来改善汉匈之间的关系。
      但汉朝骨子里仍是排斥匈奴的,等到汉朝国力渐强,汉武帝时便派大将霍去病、卫青多次力挫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及至汉宣帝刘询时,又采取步步为营、联合周边的策略,使匈奴彻底臣服。匈奴崛起之时也恰逢中原统一强盛时期,可以说不占天时,否则匈奴极有可能入主中原,历史或许会改写。
         三,民族发展的根基薄弱。汉族的排斥令匈奴缺乏与中原的联系,只能在贫寒之地追逐水草而生,常常居无定所。而且所居地区生活条件恶劣,缺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为了生计,他们也无暇顾及发展,因此没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统治根基薄弱,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生存确非易事。
         四,天灾人祸、部族分裂和汉族的同化瓦解。匈奴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争立,导致内乱,国力也因此削弱。加上汉宣帝刘询对匈作战策略得当,迫使匈奴降汉,换来了大约一百年的汉匈和平共处;另一次是公元46年,适逢匈奴境内连年遭受旱蝗之灾,以致“赤地千里”,又受到乌桓的进攻,不得不北迁数千里。
      又因内部王位之争,匈奴就此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并与汉朝合力攻打北匈奴,致使北匈奴不得不西迁欧洲。北匈奴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经过这么一折腾,南匈奴便也衰退为一个弱国而一蹶不振了。到东汉末年,曹操统治北方时期,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南匈奴渐渐开始被汉族同化。
         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处于孤立的位置。西汉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强极一时,不断吞并周边国家,因此树敌甚多。汉宣帝刘询趁机联合西域诸国合力攻打匈奴,后来在匈奴两次天灾人祸导致内乱之际,周边小国也趁机进扰,使其元气大伤。匈奴第二次短暂的崛起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匈奴趁机作乱。
      匈奴人刘渊率先建国,开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先河,试图恢复匈奴昔日的强盛。到了其儿子刘聪在位时甚至灭掉了西晋王朝,在北方称霸一时。五胡大肆屠杀汉人,使民族矛盾加剧。后来冉魏国君冉闵下发“杀胡令”,汉族又疯狂反击,致使中原匈奴几乎灭种,从此彻底告别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遗留者也逐渐被汉族同化,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
         北匈奴西迁欧洲,散落于欧洲和中亚各地,在公元4世纪时逐渐集结统一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特别是在被欧洲人称作“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即位后,匈奴铁骑更是疯狂践踏欧洲,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度恐慌。最盛时其统治版图甚至囊括了欧洲的绝大部分,最西打到了大西洋沿岸,比后来的蒙古帝国占领的土地还要多。
      但最终随着阿提拉的骤逝,加上欧洲各族的反抗进攻,匈奴帝国惨遭覆灭瓦解,散落消遁于欧洲各族而不复存在了。4。

    武***

    2018-10-05 01:46: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