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23.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篇风调接近古体诗的(   )。

首页

23.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篇风调接近古体诗的(   )。

A.五律                                           B.七律 


C.五绝                                           D.七绝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03 04:41:31
      A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是一首“通体精妙”的五律,大巧若拙的手笔,描画了诗人隐居鹿门时应邀赴田家作客的过程,表现了对真挚友情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写得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是一首久负盛誉的田园诗。 首联用对面起法点题,写拜访故人庄的原因。故人“邀”而我“至”,既写出了友人的深情厚意,也见出诗人闻招即至的爽朗坦率和欢欣,显示了至交之间不讲虚礼的深厚情谊。“鸡黍”一词,化用“杀鸡为黍(黄米饭)而食之”(《论语。
      微子》)的典故,语淡而意深。以田家寻常可得的珍肴“鸡黍”待客,既显出田家之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真诚。这个开头平静而自然,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然而却是全诗极好的导入。 颔联承上,描绘赴约途中所见山村天然幽美的景色。出句写山村四周种植的绿树,葱绿茂密,自成一统,幽静得很。
      对句写青山在村郭以外横斜着。远处青山隐隐,起伏横斜。这一联对仗工整而不纤巧,写景浑成而不刻画。它以先写近景后写远景的笔法,画面层次疏密相间,勾画出故人庄周围景物的幽美,展示出一幅山村风景画,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清新愉快的感受。颈联写到家之后,宾主临窗欢饮情景。
      出句写“故人”招待客人的环境地点: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平整开阔的打谷场和菜圃,远处更有绿树青山,相映成趣,给人以宽敞舒展之感。对句写宾主把酒闲话时。庄稼的成长和收获,自然地成了饮宴的主要话题。“话桑麻”,用陶渊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语意,抒写诗人此时此境的坦荡襟怀。
      这一联是“故人具鸡黍”的具体描写,进一步表现了故人淳朴深厚的情谊和简朴可爱的田家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农村的深厚感情。 尾联写告别,诗人凝聚了最诚恳动人的语言。如此写离别,不仅照应了首联,流露了诗人对此次“过故人庄”的满意和对农村风光的依恋,而且更表现了主客间感情的亲密融洽。
      一个“就”字妙在得神。这次是应“邀”来访,下次重来却是诗人主动相就,表现了诗人真率的性格和豁达的胸襟。 这首诗意境清远冲淡。以韵语纪实事,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顺序展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在自然平淡中显示出动人的艺术风采。 这首《过故人庄》是盛唐田园诗的名篇,诗人孟浩然也是盛唐著名的隐士。
      一般地说,封建士人出仕到官场,退隐归田园,是政治态度和生活道路的一种重大抉择。隐士歌咏田园,往往与政治失志相联系,意味着对现实政治不满或不合,蕴含着不遇或不平的情怀。即使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也在所不免。孟浩然这首田园诗却一味赞美友情,欣赏田园,显得兴高采烈,志满意惬,似乎不涉时世,未见骚屑。
      乍一读来,好象只是扣紧题目,首联写应邀赴约,次联写农庄风光,三联写田园情趣,末联写再约后期,完整地写了这次访问老朋友农庄的经过;仿佛诚恳地说了一通辞别道谢的家常话,朴实无华,毫不惊人,话说完了,诗也结束了,真是“淡到看不见诗”。然而知人论诗,稍加咀嚼,便可体会到这一番确乎出于肺腑的家常话,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和提炼,其中也蕴含着诗人不遇的感慨,只是表现得泰然自若,不介于怀,很有盛世隐士的风度。
       先说诗。 诗的首联是说老朋友杀鸡煮饭,邀请诗人到他的农庄作客,流露着朋友的盛情和诗人的欣悦。但这两句化用了一个典故。《论语·微子》载,孔子的门徒子路曾向一位荷?丈人探问孔子的行踪,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指孔子)!”说罢径自锄草,不睬子路了。
      子路呆立一旁,不知所措。当晚,丈人留宿子路,并且“杀鸡为黍而食之”。次日,子路见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他。孔子说:“隐者也。”叫子路返回去解释一下。子路再到丈人家,丈人不在。他就对丈人的儿子说,“不仕无义”,孔子谋仕是“行其义也”,因此,虽然“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孔子仍要谋仕。
      这是古代士人十分熟悉的典故,诗人的用意也显而易见:一是表示他的老朋友象荷?丈人一样是个躬耕田园的隐者;二是暗示自己也象孔子那样是为了行义而谋仕,并且认识到当时也是“道之不行”的形势。了解诗人的用意,便可理解这两句诗不止写应邀赴约,更表现出主客的身分不同,存在着微妙的志趣不同,还包含着一个问题:既然认识到“道之不行”,那么,诗人是象孔子那样坚持谋仕行义呢,还是跟主人一起象荷?丈人那样躬耕归隐?实际上,全诗就是通过抒写这次访问的体会,回答这一问题。
       次联是说农庄座落在一围绿树里,背景是一溜青山斜去,绵延至城郭之外,显示出农庄地处郊野,僻静幽雅,绿树成荫,举目青山,一派大自然欣欣气象,恰是躬耕隐居的大好处所。这是写临近农庄所见田园风光,表现出主人隐居的环境,同时流露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欣赏和爱慕。
      三联是说在农庄里,老朋友和诗人对着菜园场地,畅饮欢谈农事,洋溢着宾主情投意合的乐趣。这两句用了两个成词,也化用了两个前人的诗意。上句是用阮籍《咏怀诗》“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的语意。阮诗是咏叹一个被褐怀玉、安贫乐道的儒生,由于“开轩”正视现实政治,觉悟到历史兴亡的严酷和人生荣名的虚无,因而“登高”遥望,羡慕高蹈隐逸。
      这里说“开轩面场圃”,是用阮诗从现实政治中有所觉悟的含意,表示诗人从仕途来访田园,深深领会田园生活乐趣,很羡慕躬耕隐居道路。下句是用陶渊明《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语意。陶诗是歌咏田园邻里间,日常只关心农事,不涉世俗杂念。这里说“把酒话桑麻”,就是表示赞赏主人隐居躬耕,心无杂念,情操清高。
      因此,这两句诗也不止写宾主欢晤,更表现着诗人倾心于隐逸田园的生活情趣,赞赏老朋友断绝尘想的清高情操,显示着主客间志趣愈益接近,诗人有意于改弦易辙了。 末联是说诗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再来农庄,届时可望象陶渊明那样兴致高雅地就着盛开的菊花痛饮一番,表示对这次访问十分满意,深为留恋,并以此辞别。
      这两句又用了陶渊明的一个故事。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然见到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他“即便酌酒,醉而归”。诗人用这个故事,有双重含意:既赞美主人具有陶渊明的节操风度,也表露自己很有追慕陶渊明的意向。
      这两句诗不仅以再约后期结束了这次访问,更是明白地回答了首联提出的问题,诗人有意要归耕田园。这样,通过这次访问,谋仕行义的诗人转向了躬耕归隐的道路,首联所表现的微妙的志趣不同,在末联便以殊途同归结束。 总起来说,这首诗的结构层次是扣住题目来安排的,因而具有访问辞别的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但是它的主题思想却是以赞美友情和田园,抒发诗人从仕途欣然转向归隐的情怀,同时也淡然地蕴含着不遇的感慨。
      正是出于这一主题思想的需要,诗人在这个访问的结构形式中,巧妙地交织抒写了“故人”和“我”两个人物,在正面赞美“故人”的同时,处处表露着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诗人自我的生动形象。换句话说,全诗始终如影伴形似地同时出现“故人”和“我”两个形象,被赞美者和赞美者一起浮现在人们眼前。
      故人隐者的情操,农庄田园的情趣,固然被朴质而典型地表现了出来,但这首诗更为动人处,却是诗人坦白诚恳的胸襟和情怀。因此,从艺术上看,它虽是律诗,却象古体;虽然对仗工稳,却很自然活泼;虽然用典不少,却是深入浅出;虽然描写景致,却是浑然见意;这些朴质的写法,是和诗人情怀一致的。
      清人黄生说:“全诗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绩俱化矣。”(《唐诗摘钞》)就艺术特点而言,这一评论是中肯的。但应当看到,诗人所以采取这样平淡质朴的写法,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对于这一主题思想的认识和提炼。
       因此,必须再说到诗人。 孟浩然生活在武则天末到唐玄宗开元末,正是盛唐极盛的年代,国家富强,天下太平。那时,优裕闲适的风气弥漫朝野,隐居是清高的名士风流,也是仕进的一条捷径和通途,隐与仕并不尖锐对立,在野者可以隐而仕,在朝者也可隐于仕。
      隐士或有不遇的感慨,但不必是政治上的对抗。孟浩然一生五十一岁,大部分岁月隐居在家乡襄阳(今湖北襄阳),仅在四十岁时曾应举到长安谋仕不遇,然后赴荆州在张九龄幕下当过短期僚属,随即到吴、越游历了几年。他没有正式做过官,终身布衣,可以说是个洁身自好的实在的隐士。
       李白《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生动地表现出孟浩然的隐士形象,也反映出开元盛世隐士的特点。孟浩然不做官,不事君,不涉世,不求名,却以其才学品德,情操风度,博得举世景仰,名扬天下。
      本来,他隐居攻读三十年,确实胸怀大志,以求一举成功,所以他在四十岁出山谋仕,并取得颇高的文名。但朝廷执政不赏识,不获施展的机遇,使他激愤不平,幻想破灭,头脑变得清醒,性格变得刚强,志向也转变了。而当他坚决走向隐逸道路,却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很高的声誉。
      政治不遇的挫折,获取了精神补偿和满足,反而砥砺了他隐居的志节,增强了对田园的喜爱,还结识了许多同道和知音,加深了对友谊的珍惜。因而在游历吴、越后重返家园隐居,他是隐士兼名士,田园加知音,清白而傲岸,优闲以恬适,自可心安理得,志满意足了。那曾经使他激愤的不遇失意,也化作人生的插曲,溅飞的浪花,虽然不能泯灭,却已淡然了。
      《过故人庄》所抒发的就是这样的胸襟和情怀,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盛世隐士形象。 从思想上说,《过故人庄》主要歌颂隐士清高的情操和田园恬适的情趣,对当时政治不过稍含不满,其实并不深刻,对今天更无多教益。但它真实地表现出开元盛世隐士典型的思想性格,反映出盛唐时代风貌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它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方面。苏轼曾评论孟浩然的诗歌特点是“韵高而才短”(见《后山诗话》)。“韵高”指诗歌的思想情调,“才短”指诗人的艺术才华。这一评论是允当的,也适用于《过故人庄》。这首诗显然不以出众的艺术才华惊人,而以情深意浓、思真词实动人。
      它如话家常,但并非客套,而是一片真心。它深入浅出,故并不浅薄,而是淡而有味。它技巧老到,却并无造作,而是浑熟自然。诗人是懂得诗歌艺术的,也是认真创作的。但他更注重于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表现真实的生活感受,因而虽然有“才短”之嫌,但无害其“韵高”之优,使他的诗歌独创平淡清腴的风格,而为人们喜爱。
       。

    l***

    2018-02-03 04:41:31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