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什么意思.

首页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什么意思.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27 01:40:39
  •   诗经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是一个追求爱情的女子在被抛弃后的自悔之辞,从恋爱到被抛弃的过程娓娓道来,感情悲愤怨怼。“氓之蚩蚩”四句写的是二人的相识,“蚩蚩”在《毛传》解作“敦厚之貌”,即说女子的丈夫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很敦厚老实的样子,他常拿着布币到女子家买丝,但他真正的目的却不是买丝,其目的是“来即我谋”,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是“来即谋我”谓来其实是为了把“我”娶到手。
      可见前面女子说这男子敦厚也非赞美之词,颇有讥嘲之意。当时女子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送他过里淇水来到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四句藏问于答,女子答说不是我有意过了约定的时间没有答应你,而是因为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我们就约定秋天是婚期。
      我们可以从答句中推出问句,男子是在很恼怒的责问女子的“愆期”。此四句虽说是记录女子的答话而不着一字的客观描述,却把热恋中的女子心里剧烈的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面渴望自由恋爱,爱情的甜美,另一面对礼法也有所顾虑,因为没有好的媒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早就存在于中国婚嫁传统中,并非到了所谓的封建社会才横空出世的,《诗经*郑风*将仲子》便是一例证。
      在爱情与礼法之间,女子最后选择里爱情。“乘彼垝垣”至“载笑载言”六句写的犹是可爱。到了约定的那天,女子爬上一堵已经坏了的墙,把目光放得远远的,想要望见男子迎娶她的车子。可无论怎么看,都没看到车子的影子,女子便泪流满面了。为什么她会泣涕涟涟呢?个人觉得是忧虑使然,这是一场没有媒人的婚约,就是一个没有公证人的约定,约定双方随时都可以毁约。
      站在矮墙上眺望情人的女子之所以会泣涕涟涟,大概也是害怕被悔婚。可正在疑虑中泪流满面的时候,看见男子的车来了,立即喜上眉梢。一个“泣涕涟涟”一个“载笑载言”把少女敏感的情态表现淋漓。一番的卜筮后,女子带上财物出嫁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桑叶肥泽大概是女子出嫁时所见之景,同时也比喻女子正在年轻貌美之时。桑叶肥泽桑葚累累,《毛传》里解释到: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这里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谓爱情所迷。接下来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全篇的警策之处,是一个饱尝爱情挫折后沧桑女子发自肺腑的忠告,男子耽于爱情尚还可以解脱,但女子耽于爱情却是不可解脱。
      以比兴的手法将叙事和议论交融在一起,同时这一段也有过渡的作用,上承前文写恋爱与新婚的甜蜜种种,下引后文写女子因颜色衰败而被离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借桑叶枯黄陨落比喻女子颜色衰败,男子的情意冷却。“自我徂尔”到“躬自悼矣”数句夹叙夹议写女子婚后的生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明知男子家贫,她犹尚冒深水溅车之难而来,过了多年贫苦生活。爽,是过失的意思。女子并无过失,但男子的行为再三反复有明显的过错。接下来是写男子如何的罔极。“三岁为妇”中的“三”与前文的“三岁食贫”的“三”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虚数,表示多。
      多年来,女子每日起早睡晚,不辞劳苦的操持家务。而作为丈夫的竟对她言行粗暴,他的兄弟竟也愚蠢的对此大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的“知”当读做“智”,不知就是不聪明,愚蠢的意思。咥,是大笑。面对如此的境况,女子唯有静而思之,独自悲伤。“及尔携老”后的数句当是女子遭休弃后的回忆感怀之词,意谓原想与你白头到老,可与你相伴到老会是我怨恨,淇水隰水尚且还有崖岸约束,而丈夫的行为却放荡而毫无约束。
      回忆年少时的欢愉,和诚恳的誓言,我是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的爱情就这样完了。虽说《氓》与后来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在主题上有相似的地方,但风貌却是大为迥异,《氓》表现的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先秦女子形象,她年少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虽无良媒,也暗合双鬟随君去,被休弃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比《井底引银瓶》中的“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来得要刚烈。

    怎***

    2018-12-27 01:40: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