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是怎样的?

首页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是怎样的?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是怎样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12-05 16:43:13
  •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鲴科。斑点叉尾鲴天然 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以
    后广泛地进人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均有分 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 流,也能进人咸淡水水域生活。
      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斑点叉尾鲴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 的一种鲴科鱼类,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我 国大部分地区养殖。1997〜2004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分5 次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鲴原种,在江苏省泰兴市水产良种场等地培 育亲本,已形成批量种群。
       (1) 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鲴体形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 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黏液丰富,侧线完全,皮 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颂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 须1对,领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颂须为最长,末端超 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
      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颊部,颐部有较明 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千克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 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 色,幼鱼身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渐不明显或 消失。 (2) 食性根据对330尾2。
       2〜28。 5厘米的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可摄食,尤 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词料配制而成的颗 粒词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 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在以人工养殖为主的池塘中,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及成鱼主 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词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 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池塘中适合幼鱼 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如2。 2〜4。 2厘米的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 词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 蚊幼虫及部分商品词料;10厘米至成鱼阶段,以投喂人工伺料及 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 为主。
      在以培养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 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 着摄食器官的日趋完善,鱼体增大,摄食量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 的生物为主;在2。 2〜4。 2厘米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 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等;10厘米以后,对 天然饵料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 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 机碎屑等。
       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的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 虾。胆囊管道上有较多的胰岛细胞,能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功能。 肠长与体长之比随着鱼体增长而增长,肠弯曲也随之增加。鳃耙数 目的变幅,外侧平均值17〜20,内侧平均值为18〜21。鳃耙数目 变化不大,鳃耙间距变化较大,随着鱼体的增大,鳃耙间距愈来愈 大。
      斑点叉尾鲖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 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 食。摄食方式在10厘米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厘米以上开 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3) 温度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应水温范围为0〜38°C,生长摄食水温为5〜36。
       5°C,最适生长水温为 18〜33°C;溶氧量3毫克/升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量低于1毫 克/升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 5〜8。 9;适应盐度 为0。2〜8。 5。 (4) 年龄和生长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好的条件 下,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在1000克以上。
      在美 国,有报道最大成熟个体全长为1270毫米。在池塘养殖条件下, 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 5厘米,第二年可达26〜32厘米,第三年 可达35〜45厘米,第四年可达45〜57厘米,第五年可达57〜63 厘米。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 象。
      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厘米、体重超过1。5千克的 个体。 (5) 生殖习性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 产卵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 的洞穴里。斑点叉尾鲴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 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
      通常,斑点叉尾鲴产 卵水温范围为22〜28°C,最适水温为25°C,水温超过28°C不利于 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鲴的繁殖季 节为6〜7月份。体重(或年龄)较大的个体比体重(或年龄)较 小的个体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 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
      卵 受精后发黏,相互黏结而附于水池底部。据Clemens和Sneed (1957)报道,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 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孙***

    2016-12-05 16:43:13

类似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