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怎样理解心理学中的对比效应?

首页

怎样理解心理学中的对比效应?

怎样理解心理学中的对比效应?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22-03-19 01:38:43
  •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也称“感觉对比”,是指在绩效评定中,他人的绩效影响了对某人的绩效评定。对比效应概述对比效应是指在绩效评定中,他人的绩效影响了对某人的绩效评定。比如,假定评定者刚刚评定完一名绩效非常突出的员工,紧接着评定一名绩效一般的员工,那么很可能将这名绩效本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评为“比较差”。
      对比效应很可能发生在评定者无意中将被评人新近的绩效与过去的绩效进行对比的时候。一些以前绩效很差而近来有所改进的人可能被评为“较好”,即使这种改进事实上使其绩效勉强达到一般水平。对比效应也是评定中难以消除的问题。好在这种误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有关员工绩效的更多信息而消失。
      对比效应简介对比效应心理名词对比效应原理图对比效应也称“感觉对比”。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如同一种颜色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放在较亮的背景上看起来暗些。两种不同的事物同时或继时呈现,比它们各自单独呈现所得到的学习效果要好。
      原因是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平淡而不易记忆。对比效应管理名词对比效应是指在绩效评定中,他人的绩效影响了对某人的绩效评定。比如,假定评定者刚刚评定完一名绩效非常突出的员工,紧接着评定一名绩效一般的员工,那么很可能将这名绩效本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评为“比较差”。
      对比效应很可能发生在评定者无意中将被评人新近的绩效与过去的绩效进行对比的时候。一些以前绩效很差而有所改进的人可能被评为“较好”,即使这种改进事实上使其绩效勉强达到一般水平。对比效应也是评定中难以消除的问题。好在这种误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有关员工绩效的更多信息而消失。
      行为强化的对比效应强化的对比效应亦称克雷斯皮效应,指某一强化对行为水平影响的大小根据机体得到的先行强化水平而定,在得到同等强度的强化时,曾得到较低强化的有机体的行为水平会变得偏低。克雷斯皮(Crespi,L。P。)在动物实验中用食物的量来控制强化的强度,对高强化组在第一阶段进行高强化,在第二阶段进行中等强化,对低强化组在第一阶段进行低强化,在第二阶段进行中等强化,对控制组一直进行中等强化。
      虽然在第二阶段三组被试接受的是同样强度的强化,可能高强化组的行走速度明显低于控制组,低强化组的行走速度明显高于控制组。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也发现了这一强化对比效应。这一现象表明要对有机体进行有效的强化,既要考虑现行强化的强度,又要了解先行强化的水平。
      对比效应产生原因一是与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有关。同样灰色的小正方形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示出暗的差别,而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示出亮的差别,可见,这是灰色小正方形与背景间的差别都有增强的缘故。二是与大脑神经活动的抑制与诱导有关。也就是大脑皮层一处兴奋引起邻近部位的抑制(外抑制、负诱导),或一处抑制引起邻近部位的兴奋(正诱导)。
      白的更白,黑的更黑,也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它与马赫带现象 的机制一样,侧抑制对视觉图象边界的形成,作用很大,图像边界本无线条,却显得有了线条。其原因是由于侧抑制,在各竖条相接处,较亮的一条所引起的兴奋,抑制了较暗的一条所引起的兴奋,使其降低,因而显得更暗。
      距离愈远,侧抑制愈小。从而使各条相接处明暗差异加大。对比效应教育案例批评中的对比效应“叮铃铃……”班会课的铃声划破了校园的静谧。严某等五位同学迟到一节课后,摆弄着刚理好的平头,汗涔涔的直奔教室。“报告!”五位同学异口同声,一字排开,神态各异。
      看着这五个全校挂得上号的调皮学生,已经窝着一肚子气的班主任怒火中烧。但又立即想到,上午才讲不许留长发的事,现在便是齐刷刷的短发。短发显得干练、富有春青气息。班主任说了一声“进来!”五个学生十分腼腆的溜上座位,其他同学都安静地注视着班主任,等待着一阵雷鸣电闪、瓢泼大雨。
      班主任环视了一下教室,脱口问道:“今天班上有什么变化没有?”这一问把同学们搞懵了,顿时窃窃私语,几乎凝固了的空气稀疏了许多。“你们看,五位同学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项第三条,自觉剪掉了满头长发,多精神!这才是我们青年学生的气派!”班主任话音刚落,全班一阵喝彩。
      “不过,他们因理发而迟到,耽误了上课,影响了学习,岂不是顾此失彼,当严肃批评。”五位同学羞愧地点点头,其他同学也心悦诚服地笑了。这就是对比效应的作用。批评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巧妙的方法指出他人的缺点错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批评过程中,根据他人他事前后相异的客观现象,运用对比的方法烘托出批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某种压力,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如同把鲜艳和模糊的颜色并列,鲜艳的颜色更鲜艳,模糊的颜色更模糊一样,这就是批评中的对比效应。
      这一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批评教育学生,具有突出的功效。事实上,一位平素声色俱厉,举止严肃的教师,批评时偶尔的几句倾注爱心,温和舒心的话,常会让学生终生难忘。正如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说:“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臻于完善。”似水柔情力胜千钧,批评的语言力量不在于声色俱厉之中,而在于深邃的道理与丰富的感情紧密结合,在于用温和的批评之犁去耕耘学生的情感之田。
      同样,一向宽厚仁慈的教师,一旦勃然大怒,大发雷霆,无疑有“猛击两棍”之效,会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使学生不把教师的批评当成耳旁风,就应留心他们的闪光之点。不要忘记,哪怕学生有一点点好的表现,也要及时表扬。上面提及的那位班主任就及时拾取学生遵纪的一粒“珍珠”,充分肯定其价值,再抓准时机进行批评感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效应,有效消除了学生的对立情绪,让学生易于接受,真诚反省。
      诚然,批评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比效应仅是教育沧海中的一朵浪花,运用还须适时、适度。回想自己在平时对待学生批评时,总没有一个好心情,想象那样的批评,非但没有实际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是啊,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可能不但需要一些技巧,也许,更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对待学生,哪怕是对待学生犯的错也要带着一颗爱心去看待,毕竟,他们还是个孩子。
      巧用“对比效应”,强化优点的力量在生活中把鲜艳的颜色放在一起,能给你深刻的印象:鲜艳的颜色更鲜艳,模糊的颜色就显得更模糊,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对比效应”。对比效应在教育学生时会发挥重大作用。例如,一向口出厉言的教师,偶尔讲出几句柔和体贴的话,那么他这几句话就会令学生难忘。
      相反,向来宽厚的老师,有一天突然大发雷霆,当然也会令学生大吃一惊。由此可见,教育学生也要有对比效应,与平常不同的批评,容易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在教育教学的十几年中,我对学生的表扬非常吝啬,学生有了过错就大批特批,结果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高年纪的学生,致使他们把老师的批评当成耳边风,结果老师的美好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大大折扣。
      私底下学生们议论说:“孟老师外表挺温柔漂亮的,其实是一个凶神恶煞的魔鬼”。听到这些话我心里酸酸的,我觉得这十几年的教育工作是失败的。这个学期我调到了新学校——西罗园五小,在假期里我就想一定要改变在学生心目中凶神恶煞的形象。一开学我被派到四三班当副班主任,私下里我了解到这个班是全校最乱最差的一个班,孩子们软硬不吃,越批评越跟你对着干,听说还把原来的班主任气哭过,但这个班的学生有一个优点他们思想很单纯,只是傻淘傻闹,抓住这个契机在教育教学中我巧用了对比效应,平时只要学生有好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趁机表扬一番,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就无须大发雷霆,只要”点到为止”,就能获得批评的效果。
      比如早晨晨检我走进教室学生们乱糟糟的有的说话有的打闹,这时我没有一拍桌子一瞪眼叫学生们闭嘴,而是把手放在嘴上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学生们立刻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了。有一天上音乐课我在教室门口笑着等候他们,没想到进了教室他们还在说,这时我收起笑容板起脸孔严肃地说“如果你们在说话我就不讲课了,谁说谁给大家讲课”。
      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了。。因为对学生来说,一位向来表扬他们的教师,居然出言批评,他们就会想:”情况一定相当严重,要不然,老师干吗发这么大的火气?”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减少对学生的批评,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批评效果。上学期结束时,有一位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神色黯然地告诉我,她将随父母迁到外地,下学期不来了。
      我没有什么理由挽留她,于是真诚地说:’’你学习踏实,善良本分,团结同学,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你有很多优点。我和同学们真舍不得你走……’’谁知,这学期开学,这位女孩子竟没有转走,当听说我调到别的学校去了,她哭着给我打电话说:“孟老师,我以为我是个差生,没想到我在您心中有那么多优点。
      既然如此,我也舍不得离开你们,。爸爸妈妈走了,我随爷爷奶奶留下了,没想到您还调走了,下学期我要到您的学校去上学”。如今,她变得活泼开朗了,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不断进步。这次第一单元考试两科都得了九十多分。没想到,我一句简单的鼓励,挽留并改变了一个学生。
      由此我觉得,作为老师在对待渐渐长大的孩子时,如果关爱她,看中她的优点,她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她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地间的宝贝;但如果粗暴的打击她。奚落她那脆弱的小生灵,就会像折翅的雏鹰,从此跌落尖埃,甚至一蹶不振。前不久,一个曾经家庭和睦的朋友告诉我他要离婚,原因是他感觉到他在妻子眼中没有一点优点。
      我的心为之一颤。成人尚且如此,而看不到自己优点的孩子,将会拥有怎样枯萎的眼神,内心该会怎样痛楚的喘息?对于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我不敢妄说。但我相信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子。

    贾***

    2022-03-19 01:38:43

  • 2016-04-25 16:55:57
  • 对比效应是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 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比如同一种颜色 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放 在较亮的背景上看起来暗些。这种效应其 实是一种“感觉对比”,而非实际上事物的性质产生了变化。

    方***

    2016-04-25 16:55: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