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鉴赏张炎的“声声慢”这首词?

首页

如何鉴赏张炎的“声声慢”这首词?

如何鉴赏张炎的“声声慢”这首词?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9-06 15:50:31
  •   这首《声声慢》词,就是一首“说渊明”的词。当时已是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词人五十一岁, 在今天浙江宁波游高时所作。四明,本指四明山,这里指在它附近的鄞县。张炎在这里盘桓过一段 时间,认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友人。现在,却因生计所迫,只得离鄞返杭,所以此词一开头五句即交 代四明之游:“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鄞地近海而靠山,首 两句即是交代它的这种地理位置,而第三句的“东瀛”(东海)更点明了游地靠近东海之畔。淡泊“秋 光”两句,既点明了时间,又说明了“游情”(羁旅之情)的淡薄无味——因为从内心深处讲,张炎的 “游”四明,是迫不得已,并不是有闲情逸致而欣赏美景!张炎的朋友戴表元在《送张叔夏西游序》中 就这样说过:叔夏(张炎之字)之所以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是被生计所迫。
      张炎本人就说过:“吾 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稍)有遇,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离开也)之,吾 岂乐为此哉!”所以将意兴阑珊比作寒秋暗淡的阳光,已经透露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故在即将 重渡西泠(西泠桥是西湖胜景之一,此处代指杭州)之际,心情十分复杂矛盾:一方面是“喜”,故乡已 近在咫尺,这对一个久在异地漂泊的游子而言,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喜”中有 “悲”,这又是因为,自己已是“鬓丝断雪”(鬓发花白如残雪)的迟暮之人。
      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两 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悲喜交加、百感横生的心境。他用了“休嗟”这样的“顿挫之笔”, 说明他内心委屈且层层变深的慨叹。“闲身”者,既表明自己有暇能返故乡,又暗示了自己的“遗民” 身份。身“闲”而心不“闲”(烦恼积胸),需细细揣摩。
      “又溯远”三句则是预写他的归乡之旅,不劳 细说。 词的上阕以告别的时刻作为“中点游情”以前写他以往的四明之游,“休嗟”之后则悬揣他 即将开始的返杭之行。下阕写法与此类似,“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写眼前将别; “旧隐”以下,是对归乡后的遐想。
      章法整饬,结构匀称。 现在先说第一层:折柳送别,本是古代风俗,但词人不愿让友人折柳相送,因为深秋之际的杨柳 落叶纷纷、不堪再折,正与我辈一样,都有着“飘零”可怜的身世。这句因伤己而怜柳,后又以柳自 况,益见“同病相怜”。 第二层运笔更为曲折。
      “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两句,是畅想原先归隐山野的一些人,后来 却不耐寂寞而终于应元朝政府之聘出山,应该已经飞黄腾达了。南朝孔稚珪在他著名的《北山移 文》中曾经嘲讽这种假隐士追逐名利的龌龊:“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 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词人对此也持批评的态度,但说得 很含蓄:谁知道他们现在正高居在青云的第几层上呢?其不满情绪,隐隐流露,而又不着痕迹。“疏 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想来只有西子湖边的疏篱残菊,仍记得我坚守节操,以陶渊明自 励。这里用了一个“晋”字来形容残菊,显得特别耀眼。
      陶渊明由东晋入刘宋,张炎由南宋而入元, 时代变迁,但两人境遇相似。所以用一“晋”字,暗示他对故国深深的怀念。在这种“春秋笔法”中曲 折地表露出他甘为“大宋遗民”的思想,而再从“尚存”的“尚”与“想依然认得”的“依然”来看,黍离 之悲更是溢满词章。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思乡是真,但面对铁骑践踏过的荒凉,心中顿生 悲戚,所以反而更加留恋此间的友人了。这种“反说”的写法,使词的结尾蕴含深挚的余味。 这首词描写的是离情。张炎《词源》说:“矧情至于离,则哀怨必至;苟能调感怆于融会中,斯为 得矣”,又说:“离情……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词人的这种观点。首先,它的 “情”有两方面,对四明诸友的不舍,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从“去”与“留”的角度看,这两种情似乎是 矛盾的,而从“羁游”的角度来看,它们又合二为一。所以在既恋四明、又离四明,既喜重返故乡、又 愁重睹旧地的矛盾心理中,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落拓江湖的无限“感怆”“哀怨”之情。
      而词人这种 难以言传的复杂心理,又是“融会”在对景色、时令、联想等的描写之中的。一方面是“无端更渡桑干 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对四明也有了对故乡般的深情;另一方面又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愁 见真正的故乡,这两种感情的交织和斗争,便构成了此词缠绵缱绻而起伏回旋的感情“旋律”,让读 者感同身受。
      其次,它的写情,大多巧妙地以融于景致中,可谓情景交融的妙笔。如“淡泊秋光,恰 似此日游情”,以淡薄的秋日阳光比拟游情之无味,以“纷纷落叶”表现自己的老之将至和孤苦无依, 都很贴切而工巧,而对于“晋菊”的描写,更是深寓“言外之意”。

    x***

    2016-09-06 15:50: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