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帮忙找篇好论文

首页

帮忙找篇好论文

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内容要详实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7-07-03 11:52:25
  •   大学生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影响颇大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王连义 李新海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形式上强调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事业,但实质上往往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
      而且强调家庭教育,也多是着眼于中小学。实际上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同样不能忽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给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了新课题。由于家庭教育向高等学校延伸日益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长与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通讯技术的提高,学生同家长的沟通变得十分简捷。目前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入学年龄偏低,平均入学年龄不足20周岁。这些学生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较差,一半以上的学生在高中时就没有离开过家,独立处理同学、师生关系能力不足,面对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都难以独立应付,经常求助于家长。
      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 这些都证明,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 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家长与学校、学生联系不畅。目前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
      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升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生理、心理变化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动放弃了教育子女的机会。 其次,是学校、学生与家长缺乏沟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往往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很少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工作表现等情况和家长沟通。
      常常是在学生出现了问题以后,才被迫和家长联系,寻求协助解决的办法。有些问题如果和家长及早联系、沟通共同解决,完全可以避免。学生自己平常和家里联系,也仅仅是问好或者要钱要物,而很少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情况。有的学生还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有必要和家长沟通。
       再次,是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在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庭教育还远未被列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家庭教育在高校中根本无法进行;有的认为校内教育还难以进行到位,家庭教育更是无法顾及;还有的认为求助于家庭教育是无能为力的表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探索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新途径。
       (一)家庭教育资料规范化。有些优秀的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家庭的情况了解很多,一些棘手的思想问题,借助家庭的帮助迎刃而解。我们有必要将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规范化,并把它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资料建设内容之一,使它不只是存在于档案室里,而且要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家庭教育运作科学化。学校需要有计划地对家庭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加以引导,力争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取得更多的一致。这是高校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影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家庭教育赋予情感化。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负责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情感上的支持。
      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大学生处于成长发育心理上的“断乳期”。大学生在外求学,突然离开家庭娇宠的氛围,情感上与父母一时难以割舍。此时,对父母来说,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鼓励孩子把对父母的眷恋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转化为对同学、对新的集体的爱,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加以升华,尽快成熟起来。
       (四)学生认识明晰化。学生对家庭教育认识上应当明晰化,态度上应该明确化,既不要回避家庭教育的客观存在,又能理智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调查显示,一部分低年级女同学,经常将班级、宿舍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生活琐事讲给家长,搞得家长为此忧心忡忡。
      还有的学生,什么事情都不和家长讲,给自己和学校造成一些不应有的麻烦。因此,学校有必要有组织有意识地在思想道德修养等基础课中,介绍一些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也可以单独开设相关选修课,提高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 (五)信息沟通多样化。
      学校及各个院系的网站,可以向家长开通,建立网上联系方式;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教师,可以建立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制度,尤其是学期初或学期末,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学生的机会,设立家长接待日或接待周;可以利用学报院报等新闻工具,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参与学校的建设。

    k***

    2007-07-03 11:52:25

  • 2007-07-03 08:20:09
  •   一,浅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
    宁波市实验小学 顾微萍
    在我看来,儿童自出生起到整个受教育的学校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系统学习各种知识的平台、给孩子提供一个交往的场所。我相信多数学龄前家长会认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对走入学校以后,很多家长可能会把教育的重担移交给了学校,认为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承担,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妥,那都是学校的责任。
      其实未然,虽然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形成孩子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家庭,很多好的习惯以及不好的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养成,学校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已经具有某种个性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学校可以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帮助甚至起到加固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庭。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尤其是在进入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缺位。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当今在我国广大农村,人们正轰轰烈烈的忙于脱贫致富,然而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又无不渴望“子成龙,女成凤”,可是由于忙碌,加上自身的条件,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于是乎,在农村,孩子的教育出现了种种怪异的现象,要么放任自流,不管;要么,心急如焚,却又管不了。
      在传授知识、发展学习能力这个层面上,家庭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计划的制定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而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不同,目前的学校还不太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因此,家庭就承担了为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的责任。
      比如有些孩子在学校感觉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吃不饱”,在学校不能实行个性化教与学的时候,如果家庭不理睬这个问题,可能孩子慢慢地就根本上厌倦学习;有些孩子可能感到吃力,学校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也无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只有家庭配合,找到孩子吃力的原因,并施之以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自信、找到学习的信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加强联系,明确家校合作的意义 现在的家长都比较年轻,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成长,可是家长们毕竟精力有限,而且很多家长对教育小孩子在能力上也力不从心,这就阻碍了家庭教育的有利发挥,于是我决定每学期至少印发两份致家长信,召开2次家长会,向家长解释学校政策,宣传具有时代感的教育合作意识;或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案与家长共同研讨处理……这样,无形中和家长在教育的方向上达成共识,使作为参与者的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行为指导和结果达成协调统一,在此过程中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大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带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发展;改善人的成长环境。
       二、 加强沟通,深化家校合作的意识 沟通,首先不可忽视的是家访。家访要彻底的改变理念,改变以往的告状式,要知道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于是即使是针对问题孩子,也本着爱护孩子的自尊的原则,家长和老师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分别查找教育的弊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和家长共同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对于某些孩子来讲恰倒好处的施展。
       其次是电访。我在电访的过程中,多数是有喜事要和家长分享,大到某些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小到某些问题孩子的一点进步这不仅是分享,更是对孩子、对教育的一种肯定。 第三,是网络联系或者书信来往。我们班级在QQ上建立了一个105聊天的群,在那里很多家长交流对孩子的教育经验,也经常向各课老师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且也有利于我们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各项情况。
       三、加强互动,提升家校合作的效益 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体现时代性、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教育观念比较先进的家长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带动家校教育的和谐整合。 很多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的。
       二, 实践沟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桥梁(转) 2006-12-15 13:13:15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关键要靠教育。振兴中国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生子女现象虽然是个老问题,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关心和忧虑。笔者认为,面对孩子身上的缺陷,训练重于指责。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对,是很正常的。
      事实往往是:学生懂的道理很多,而行动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教育的不够,而是训练的不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所懂得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不是教育的新课题,但却是我们做得不够,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
       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社会实践仍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光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为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不仅让孩子学,更要让孩子在实践中用,学用相长,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对社会实践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摆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社会实践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 1.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的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有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
      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教育的场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途径。我们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学生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
      实践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心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润滑剂。 3.从教育过程来讲,发挥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满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
      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成学生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配合,以往三者在联系方面仍然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中父母正确意识的树立首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
      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即使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
      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2.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
      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3.社会教育要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广大的社会,必须依托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提供机会,提供条件,给予指导。
      必须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教育基地,社会教育力量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应该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不逃避,不推诿,共同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因此,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是实践能开展的保障。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想而不可行。
      社会教育力量只有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社会教育力量树立了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满足学生从课外实践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需要。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所接受的教育也不是孤立的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人才进行最充分的联系。
      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需要机会和合适的土壤,实践为人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视,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南京教育》2002年3月 三,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04班 汪娟 有人认为,教育问题是一个人人都关心而且一辈子都不能不关心的,比海湾战系亚洲金融危机以及“9。
      11”恐怖事件甚至股票麻将衣食住行都更加让人牵肠挂肚的问题。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人自生至死都必须面对自身或别人的教育问题。 法国的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这三种教育对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还没有太多的涉及到社会中去,所以,现在我们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论。
       首先,我们就学校教育来谈谈。学校教育既存在其一定的积极性,又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在国际上,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至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这不得不发人深省,令中华民族困惑。北大钱理群教授则认为最近这20年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问题。
      十年前,孙去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一场罕见的教育大讨论,似乎形成了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的共识:1999年全国上下口诛笔伐应试教育,什么“误尽苍生的语文数学”,“高分低能”“不堪重负的中学生”,“眼镜王国”等,这一切似乎都是学校应试教育惹的祸。
      于是,“素质教育”的新举措闪亮登场,新的教育理念,如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也日益深入人心。不少中小学生都喊“我累了”“减负”也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另一方面,众多的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备战六月,面对现今的高考制度“几家欢喜几家愁”,“欲说还伏”。
      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尽管 “思考”的结果也许依然是一团麻,但我们永远不能停止我们的思考,尤其是思考我们正面对的教育问题。当我们的思考由“量”的积累有了“质”的飞跃时,我们就会收获一份惊喜,一份释然,一份成熟。 再昔,我们就家庭教育来谈谈。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呱呱附地之时起,就成为了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教育时时便伴随着他。随着我们进入学习阶段,家长们所率心的往往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化的东西,例如常把艺术放在素质教育的主要位置。这确有必要,只是忽略了身边的很多生活细节。我想人们应该可以容忍一个不晓得巴赫,不知道梵高,顶多对他表示轻蔑罢了。
      但人们绝不会容忍一个满口淫泪秽语,随地吐痰,还跟老人在公交车上抢座位,不知羞耻为何的人吧。艺术已是普通素质的一个提升,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起码的礼貌与教养。例如不说粗话脏话,待人真诚大方,乐于助人,甚至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饭前洗手,便 后冲水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家长应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身心教育,应把身心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起来。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家长们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施加给他们的却是巨大的压力。你听,妈妈在叮咛:“小鹏,你眼神不好,过马路可要小心车。
      ”爸爸说:“你精神不好,从今天开始家务活别干了”。奶奶呢,她每晚都泡上一杯乌龙茶,说:“这东西最能使人精力旺盛。”而爷爷要熬夜,必得吃他“炼制”的“人参补丸”。于是孩子的“小灶”远远超过爷爷,真是又软又香又有营养。只可惜,人压力大了胃口不好,每天只吃几口,就“不辞而别”。
      但我深知:“人生有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其价值,一是青春,另一个是健康!“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所以,家长们不应只顾孩子们学习的好差,更多的应是对他们健康的关注。不能给他们施加太多的压力,因为这样反而会起负面效应。国家啊,您既然把我们看成是早晨的太阳,可18岁的我们,却来到“中午”就已“夕阳西下”了。
      难道您就不感到担忧吗? 素质教育关键的是“素质”两字,包括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与人的环境,与人的学习,实践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 面对现实的教育问题,我们应多联系实际生活,更有忧患意识,善于思考,发自己之感慨,抒自己之感情,写自己之见解,展示较深的思想功底。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进一步走近成功,托起中华民族明天的希望。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我见 2004年4月30日 出处: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 作者:三(1)班家长 叮当 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
       对于已经进入学校学习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家庭教育如何体现其应有的作用呢?在这里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供各位家长参考,也希望抛砖能引玉,让我们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以提供给孩子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平台。 在我看来,儿童自出生起到整个受教育的学校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系统学习各种知识的平台、给孩子提供一个交往的场所。
      我相信多数学龄前家长会认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对走入学校以后,很多家长可能会把教育的重担移交给了学校,认为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承担,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妥,那都是学校的责任。其实未然,虽然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形成孩子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家庭,很多好的习惯以及不好的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养成,学校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已经具有某种个性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学校可以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帮助甚至起到加固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庭。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尤其是在进入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缺位。 我的孩子在这个学期曾经上过一周的寄宿,某天应约去看望他时,见到隔壁房间有一个孩子,坐在地上玩牌,其实这种行为也无可厚非,可是孩子的奶奶看不惯孩子的不讲卫生,就说了孩子几句,可孩子的反映却令人痛心,他大声呵斥着奶奶,并露出厌恶的表情,把奶奶生生给气走了。
      这个孩子,我想他们家里可能是希望他在学校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从而改掉不尊重老人的毛病,或者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理由而送孩子去寄宿。可是,我怀疑他们的目的是否能达到,离开了家庭的引导,孩子的毛病只能靠他自己去悟、去碰钉子,也许碰过几次钉子以后,他可能会醒悟,但也有可能他的有些毛病永远也没办法改掉。
      独立性的培养有很多种方式,在家里一样可以得到这方面的训练,关键看家庭成员的想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校的学生多、老师少,即使老师具有很高的责任心,也无暇顾及每个孩子的细微表现,即使有所发现,也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的时候,除了上课,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和其他孩子交往,简单一点说就是疯玩,在疯玩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基本上是依个性而随情况而定的,个性张扬的可能表现出霸道、不讲道理,个性退缩的,可能表现出懦弱,而在这些过程中,学校不太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向引导,而家庭的作用就是引导个性张扬的孩子宽以待人,鼓励个性退缩的孩子勇敢面对、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是一个舞台,让孩子在舞台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而老师的作用是给予评价适当地加以调整;家庭则是为孩子的完美展示提供完善的操练计划,使其终能通过舞台的考验,走向更高一级的展示。 在传授知识、发展学习能力这个层面上,家庭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计划的制定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而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不同,目前的学校还不太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因此,家庭就承担了为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的责任。
      比如有些孩子在学校感觉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吃不饱”,在学校不能实行个性化教与学的时候,如果家庭不理睬这个问题,可能孩子慢慢地就根本上厌倦学习;有些孩子可能感到吃力,学校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也无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只有家庭配合,找到孩子吃力的原因,并施之以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自信、找到学习的信心。
       而对于现在有些偏激的想法,认为家庭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为孩子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从而让孩子避开学校教育的做法,本人认为也是失之偏颇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家庭的环境再好,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体会到的东西,比家庭这个单纯的环境要全面丰富。
      而且,学校在孩子走入社会以前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的各项能力如何,只有在走入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孩子的交往能力、集体意识,离开学校这个环境,比较难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考验。没有学校生活的体验,对将来真正走入社会,也是一种冒险。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五,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 现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普遍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或者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的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
       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而且是极为有害的。许多青少年学生因此未能得到全面的教育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出现反社会化的行为。 按照现代理论——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
      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还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 由此可见,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的。
      因而这些家长的错误就是在于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而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 教育学也一再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不仅表现在时间(即纵向)的连续上,而且也表现在空间(即横向)的连续上。教育时间的连续性是指教育过程是贯穿每个个体生命的始终,即从个体出生直至死亡为止,一直接受着教育的整个过程。
      教育空间的连续性就表现在个体的教育过程不仅限于专门区域性的教育(如幼儿园、中学、大学等),在个体的生命活动中,不同的活动区域都存在着教育。因而家庭教育只是区域性的定义,而不应是一个时间上的定义,这是由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单位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么家庭教育就应一直存在于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而不应主观上将之断裂开来。
       在学生时期,教育是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因为学生的绝大部分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都是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完成的。但传授知识、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职能,所以二者的教育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学校教育中应该发挥自身辅助性的作用。
       那么家庭教育应如何发挥其辅助性作用呢? 首先,在对待学校教育的基本观点上,应重视学校教育,即贯彻“读书有用论”,而摒弃“读书无用论”。试想如果家长对学生大谈“读书无用”,那么老师再“苦口婆心”也是收效甚微。我们在教育中也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绝对的。
      其中就是有许多家长尽管文化水平低,但一直要求孩子重视学习,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是如此。 其次,在对待教育的威信上,要确立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的威信。常言道“信其师,从其道”。如果家长经常破坏学校和老师的威信,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最后导致师生关系的难以调解。
      许多后进生就是由于家长的这种行为造成教师转化工作的困难。 最后,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育方式上,家长应对孩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今***

    2007-07-03 08:20:09

  • 2007-07-03 07:00:34
  •           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理念日趋认同。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的社会,而不是只在少数几个领域的寻求高速度发展的畸形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首先必须建设一个温馨和睦的和谐家庭。可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城市家庭教育领域,发出越来越强烈的不和谐的声音:青少年身体体质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日趋脆弱,道德素养不堪直面!十年种树,百年树人,要是少年一代垮掉了,我们靠谁来建设未来的和谐社会?面对是少年身心健康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深刻反省啊! 一、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早上6点之前起床,午休时间难有保障,下午放学已近傍晚,吃完晚饭继续做家庭作业,晚上10点之前,一般难得上床,平均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
      双休日至少得上半天学,还得完成大量家庭作业,许多学生还要参加提高班、补习班、家教辅导等。这就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平时生活的写照!如果希望学习成绩再提高一点,还得在时间上深入挖潜,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余所有时间都成了老师和家长打主意的地方。笔者曾经做过调查,一般城市小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超过60小时,初中生超过80小时,高中生超过100小时。
      若以成年人每周工作40(8小时7天)小时计算,他们的学习时间分别是成年人工作时间的1。5、2和2。5倍。 有人做过调查,80年代以后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书包重量达3-5公斤。升入初中书包增重到10公斤左右。 解放前资本家剥削童工劳动大概也没有超过这个强度!长期以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据南京《金陵晚报》报道,1996 年南京市某重点中学十里挑一,选出10 名成绩优异、体质较好的学生报考飞行员。在文化考试合格后,大多数人却因不同程度地患有“青春期前原发性脊柱侧弯”而被淘汰。 广州市教委体的资料显示,1996 年广州市中学生的近视率高达62%,小学生的近视率也达27%。
      十年后的今天,这种状况更加严峻,广州市大约有80%的应届高中生因近视等身体原因而受到大学专业报考的限制。 据了解,在广西招生的共15 家军事院校,除外语、技术类等对视力要求较低的院校外,大部分军校的提档和争取的比例在8:1 以上,绝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合格。
       大量调查显示,当今青少年的近视、肝炎、心脏病、龋齿、高血压、肥胖、痔疮、胃溃疡等多种疾病的患病率大幅度上升。历史上,只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或饥荒,才会导致百姓体质普遍下降。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青少年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绝不亚于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
       二、学习压力过大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日趋脆弱 不仅是时间上、体能上的严重超负荷,精神上的重压更是让学生们喘不过气来。初、高中生每周至少有一门功课要考试或测验,并要公布考试成绩和名次。有些学校说是不许公布学生成绩,但绝大多数班主任仍用不同形式在班上公布学生的成绩。
      笔者曾询问一些学生家长:“假设某公司每月都要进行一次业务考试,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实行末位淘汰制,奖金与考试成绩的排名挂钩。如果要你到这样的公司工作,你最多会工作多久?”八成以上家长的回答是不超过一年。可孩子们却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啊! 笔者曾与一些中小学生交流,发现六层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生活不快乐,相当一部分学生私下表示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率为17-22%,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的心理健康亮起了红灯,近20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增加的200%,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统计显示,从2000年至2003年,全国法院共审判未成年罪犯20多万人,而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这些都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 三、重分轻德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导致学生道德素养几近沦丧 现在的学校教育完全围着中、高考的分数棒转,中、高考没有的科目几乎完全取消。整天死记呆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完全扼杀了青少年活跃的自主思维能力。造成现在的学生如同一架考试机,除了做考题,其他常识性知识极度贫乏。
      思想僵硬,动手能力差。道德教育更是几近空白,公德理念模糊。 不少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公开对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大家只要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不准相互交流,浪费时间;只要成绩好才是真的,其他都是虚的;不许多管闲事,哪怕是做了好事,出了问题学校也一概不负责任……在这些道德理念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啊?不敢想象,令人心怵。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家庭教育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过高的期望,不顾一切地给孩子施压。而孩子们因不堪重负,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加上家庭教育同样忽略道德教育,孩子不尊重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的现象日趋增多。笔者在平时的咨询工作中,因这样的家庭教育问题前来咨询的案例越来越多。
      笔者曾接待过一个案例:孩子得了绝症,不知还能活多久,可母亲仍逼着孩子要去参加高考,导致孩子病情急剧恶化。重病中医生问他需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和母亲分家。畸形的教育导致畸形的家庭,畸形的学生,并且必然会发展影响到社会?? 马家爵杀人、大学生伤熊、女高中生杀母……近年来这样的青少年恶性犯罪事件不断见诸报端,我们还需要多少这样的血的教训才能清醒呢?这些犯罪的是少年也是受害者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是我们不和谐的家庭教育。
       四、应对策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众多问题。面对当今我国教育青少年所面临的如此众多的问题,在社会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如,加强全社会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提高全民道德修养;提倡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改变现今盛行的过分重视学生学分的现象;改革教育体制,加重道德、体质、心理素质教育的力度;拓宽教育渠道,广开个人成才门路;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尽快缓解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等等。
       本人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出“和谐家教”的理念,作为应对目前我国青少年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所谓“和谐家教”,是一种协调和兼顾社会需求、家庭期望及个人理想的教育模式。和谐家教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能够真正有益于社会,并能够幸福地生活。
       古往今来的大量实践证明,要想让孩子真正的幸福生活,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怎样才算有道德的人呢?要从小立志服务于社会、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激他人和父母。第二要教孩子学会自我生存,一个连自我生存都不会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幸福的。第三要培养孩子去感受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从小培养。只有在一个和睦温馨、充满感激和关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反之,一个成天抱怨、自私自利、贪婪无度的人,即便腰缠百万、声名显赫、权重倾城,也感受不到幸福。 和谐家教并不需要多少理论和技术水平,它强调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不随波逐流,始终把孩子的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教育理念。
      为了推广普及这种教育理念,笔者将其变成通俗易懂的和谐家教歌: 和谐是法宝,家教不可少。教育忌浮躁,同心创美好。 孩子像树苗,浇灌要有道。营养须适度,心灵更重要。 切勿拔和剪,莫要疑和包。不能贬和抗,最忌压和抛。 家教如航行,父母领航跑。
      迷雾要看清,风浪不弯腰。 教儿有雄心,明天堪憧憬。教儿有恒心,能干大事情。 教儿有爱心,人人皆可亲。教儿有孝心,家和人安宁。 教儿有诚心,坦荡邪难侵。教儿有信心,循规蹈矩行。 教儿有常心,荣辱皆不惊。教儿有耐心,心情稳且定。 教儿有开心,趣广人高兴。
      教儿有宽心,容人万事轻。 十心归一心,全家要齐心。和谐享天伦,天下保太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愿我们的父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们的幸福,做些实事吧! 。

    爱***

    2007-07-03 07:00:3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教育/科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