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看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方针,高人们来看看?

首页

如何看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方针,高人们来看看?

如何看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方针,高人们来看看?我真的不会拉,高分送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
如何看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方针: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
的文章,可是我不会写,希望高人们帮忙写出来下,或是接近的文章,叫我参考下

谢谢了

我们送上100分,如果好的,我会在追加的,放心一定会给的

希望大家多多帮忙,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6-17 20:40:01
      004~2006中国旅游业分析与预测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08日 15:42 
     
     
        前言
        世界风云多变幻,旅游业一直在变化中调整。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亚太地区跃居世界第二,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势真正确立。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在东方,世界旅游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增长集中体现在东亚,而东亚的旅游领军者是中国。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现象”成为近两年来的重要话题。中国旅游业也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到2005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五”规划目标已经全部实现,在新的五年计划中,国家旅游政策正在调整,旅游业发展的功能与作用将重新定位,新的发展目标正在确定,因此,2006年将是未来五年中最为关键的一年。
       一 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 形势的总体判断 2003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由于SARS的影响,中国的旅游业受到了重创,2004年则是旅游业发展的恢复期。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近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中国旅游业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并且又有了新的发展,基本上又回到本世纪初的增长态势,圆满实现了第十个五年计划预定的各项经济目标,并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三大市场的发展 1。入境旅游市场振兴 2003年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影响最大,因为SARS发生的区域主要是亚洲,而这一地区又是我国入境市场的主体,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人次数的60%以上来自这一区域,基于这一原因,当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大幅度下降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了。
      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增长速度很高,几乎所有的增长指标都是两位数,不过很显然,这主要是2003年下跌造成的,实际上,这一年没有完全实现原来预计的目标。2004年底南亚一些国家出现了海啸灾难,而后禽流感又在这一地区滋生,虽然这些灾难的影响远远小于2003年的SARS,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2005年入境旅游的增长速度。
      一些国际关系的变化,也使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格局发生着变化。 2005年入境旅游市场形势不错,据国家旅游局的预计,2005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次数可达1。2亿,过夜人数达4680万,同比增长10%和12%;旅游外汇收入达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
      这一年的变化体现为“两平两高”,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格局促使中国入境旅游保持一个较平稳的增长态势。“两平”是指日本市场走低,港澳市场增长平缓。日本市场的走低是中日关系降温的反映,港澳市场的平缓是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两高”是指韩国市场增长速度高,法国市场增幅大。
      前者,一方面是因为中韩两国友好关系不断改善;另一方面,韩日关系的降温,分来了一部分客源。来华韩国游客这两年保持高速度增长,2004年达到285万人次,2005年头十个月就超过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8。5%,首次在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国市场。
      后者,应当与中法两国近两年来共同举办中法友好年有关,由于这一活动得到了两国政府和业界的大力支持,增加了法国公众对中国的兴趣和了解,2005年头十个月来华法国游客同比增长了35。3%,增长率居所有客源国之首。 2。国内市场活跃 2004年以来,国内旅游保持活跃。
      预计国内旅游收入达5286亿元,比2004年增长12%。国内旅游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时间上看,长假期仍然是国内旅游的集中点,但不同的是,长假期的旅游度假活动多集中在大城市周围的度假休闲设施或乡村旅游地。 从全年的情况看,2005年有三件大事影响着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这三件事分别是全国性的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色旅游活动。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地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相继开展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之相关,出现了旅游活动的一些新变化。例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有关人员的差旅活动相对减少,但是和教育活动相关的参观活动增加,而这一活动正好和党中央及中央政府推出的红色旅游计划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相吻合,从而在全国范围内促进了革命教育基地的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湖南、河北等地,很多与革命活动和革命人物相关的旅游景区、景点异常活跃,形成了旅游的高潮。
      正是这个原因,大大促进了革命圣地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3。出境旅游攀升 继2004年出境旅游市场高速发展之后,2005年继续攀升,预计出境人次数能够突破3000万大关。也就是说,中国出境人次数在最近两年之内又增长了1000万,这个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形成这一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还是政策的引导和行业的努力。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国民出境旅游更加方便,出境旅游目的地继续增加,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境外目的地的宣传促销力度加大和国内旅行社的积极推销,增强了公民出境旅游的意识。但总的来说,中国公民出境目的地还是以周边国家为主,其中前往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旅游的人次数占绝大多数。
      至于外国目的地,欧洲虽然已经开放,但是由于价格和签证等多方面的原因,2005年并没有真正出现大的高潮。出境人次的总体结构在继续变化,因公旅游占整个出境人次数的比例明显减少,因私出境人次数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主要原因是港澳自由行人数激增所致。真正组团出境旅游人次占出境总人次数的比例仍然偏低,但是有意思的是,2005年间,国内曾经组织了几次超大型旅游团,创造了中国出境旅游史上的纪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继成功组织1500人超大旅游团游欧洲之后,10月8日至19日又组织7000人的奖励旅游团游泰国。
      这一做法不仅带来了市场轰动效应,而且也显示了旅行社的组织能力,并将推动中国奖励旅游的发展。2005年出境旅游突出的特点是,出境旅游者开始关注产品的质量,出现了“深度游”、“一地游”、“主题游”、“自由行”及“高端产品”等新理念,与前几年只追求低价格、多国家“拉练式”的“汽车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行业发展的新转变 2004年前后旅游业发展的起伏,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虽然一些调整是被动的,但这些调整为旅游业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是深远的。综合起来看,这些变化的特点是,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相对成熟,行业发展的重心开始向相对薄弱的行业转移;相对成熟的行业从主流领域向新领域和新业态转移;行业发展中心的转变逐渐受市场需求力量的驱动,而不是政府政策的推进。
       1。饭店业 和旅游业的其他部门相比,中国的饭店业是开放程度最高且相对成熟的行业。在大中城市和旅游发达地区,饭店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管理与经营也在不断改善。最近两年,中国饭店业发展的热点有三个:其一是经济型酒店,其二是主题酒店,其三是分时度假中国饭店业发展的热点有三个:其一是经济型酒店,其二是主题酒店,其三是分时度假。
      经济型酒店是个新概念,它的发展反映了市场的新需求,尤其是日益扩大的国内旅游需求。经济型酒店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目前也有一些国际经济型酒店品牌开始进入中国,但这一发展的领航者却是国内一些旅游集团。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品牌”进入,以“连锁”的方式扩展,以建立网络为战略的。
      总部在北京的如家快捷(HOME INN)和总部在上海的锦江之星,都是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新秀。主题酒店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而今天主题酒店的发展,则受益于国内休闲市场的兴起。如果说最初的主题酒店是以文化为主题,而现在的主题酒店则更关注休闲的方式和品味,比较成熟的主题酒店是以温泉、健身为特色的度假酒店。
      广东珠海御温泉、新会古兜温泉和四川的九寨天堂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走了一些弯路,曾出现了“未兴先乱”的窘境。虽然,分时度假业并非完全等同于饭店业,但它与饭店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饭店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2004年以来,这个行业在没有明显政府主导的状况下积极探索,不仅世界著名的国际公司,例如RCI(Resort Condominiums International,译作“国际度假联盟”)和II(Interval International,可译作“国际分时交换公司”)等,开始努力以其成熟的国际经验打入中国。
      国内一些公司,如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泰达度假交换有限公司、中安达旅游度假服务公司等,也在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自己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饭店业态的发展基本上是市场需求驱动而并非政府政策推进的结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旅游业逐渐走向成熟。
       2。旅行社业 中国的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旅游业中很多领域都是改革开放的先驱。然而,旅行社业则是相对保守的行业,也是在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中,管理和经营方式变化最小的领域,甚至仍然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这主要是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模式有关。
      最近一些年来,虽然旅行社的数量在增加,旅行社的分类方式也有变化,但这主要是政府行为的作用,并没有反映市场力量。值得欣慰的是,这两年旅行社行业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垂直分工出现雏形。这突出地体现在出境旅游的经营上,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旅游批发商,例如以凯撒国旅、众信国旅和华远国旅为代表的主打欧洲市场的批发商,以北京捷达假期、海洋国旅、上海东方中旅和广州和平国旅为代表的主打东南亚和大洋洲市场的批发商以及以历史悠久的国旅总社、中旅总社和青旅集团等为代表的主攻特定市场的批发商。
      这些批发商都集中在我国大的口岸城市,它们以其突出的品牌和能力,开发市场,组织产品。围绕这些大的批发商又出现了一批旅游代理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网络。与此同时,旅行社的水平分工也在发展,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的专业性旅游经营商。
      这是一种自然分工,旨在做大做强市场,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不同于靠行政力量强行实现的分类。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强势批发商和专业旅行社,不是原来国家的“老字号”,而是这两年涌现出来的具有国际背景的新秀。 3。交通业 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近两年来,围绕旅游业的发展,空中、陆地(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和水上交通业都在瞄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调整自身的运行方式和网络布局,其中民航业发展的力度最为瞩目。有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传统投资主体投入大量资金,建造机场和购买飞机;其二是民营资本对投资民用航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包括现有大型枢纽机场的改造升级和更多的支线机场与旅游机场的建设。据PATA的资料,到2005年底,中国国内有157个机场在运营,2000~2005年间,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运营的航空公司从63个增加到83个,每周的航班数从10938个增加到29798个,飞机座位从1731298个增加到4681428个,航班数和座位数年递增率达22%,而国际平均水平为5。
      7%。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主要飞机制造商的关注,中国成为未来20年民航客机需求最大的市场。据空中客车公司的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需要购买1316架客机,而波音公司的预测,则需要2600架。仅在2005年下半年,中国主要航空公司就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签订了购买220架客机的合同,协议价格超过140亿美元。
      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是最近两年的一大热点,到现在已有十多家国内民营企业或企业联盟获得了经营民航的执照,至少有五家民营航空公司开始运营。民营资本进入民航运输在中国实现了低价航空的突破,而低价航空的基础市场是旅游者。虽然低价航空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着很多障碍和难题,同时这个新的运行方式还将承受来自社会和行业的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巨大压力,但是毕竟迈开了第一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4。旅游娱乐业 为了丰富旅游者的文化生活,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除了鼓励社会文化团体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提供文艺娱乐活动之外,一些城市和大型景区,也专门投资组织专项大型旅游表演活动。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作为一个经常性固定活动项目;不是原有作品的改造,而是专门根据旅游者需求量身定做的;不是一般传统项目的选择,而是充分反映和体现当地的文化,与目的地的旅游形象与产品相得益彰,异彩纷呈。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文艺表演又多是精品,而又往往出自大家之手,高投入,高品位,从而具有某种里程碑意义。它们不仅是一场场作为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力补充的文艺表演,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特殊吸引力,这些文艺表演变成了具有突出特色的旅游吸引物、规模宏大的旅游形象宣传和民族文化的展示。
      当年深圳华侨城的大型广场表演开了先河,而最近两年涌现的大导演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云南民族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以及深圳世界之窗新作《千古风流》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5。旅游商品业 购物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重要的体验和消费活动,是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
      虽然,全国各地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目前购物依然是个薄弱环节,甚至这个颇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活动经常被误用和错用,沦为“陷阱”,实在令人“爱之深,恨之切”。但是,北京申办和筹备奥运会为旅游购物的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奥运会纪念品的开发、推广与运营,大大地提高了国家和业界对旅游纪念品意义的认识,开拓了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思路,为旅游纪念品和礼品行业的特许经营做出了示范。
      可以预见,奥运会筹备和进行过程的实践,将为这个行业优化环境、积累经验并实现新的飞跃提供一个重要的契机。 6。旅游科学研究 随着旅游规模和产业影响的扩大,旅游科学研究也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树立新观念、构筑新平台、探索新问题、推出新成果的高潮。
      树立新观念体现在政府和业界提高了对旅游科学研究的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动员社会力量从事重大课题的研究。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市旅游局在这方面已经开了一个好头。由于旅游业影响的扩大和对旅游研究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一些大专院校逐渐设立了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机构,北京市还建立了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年度《旅游绿皮书》和旅游学术系列丛书、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编撰的年度《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和国家旅游局编撰的《中国旅游投资报告》等都是这些研究平台推出的研究成果。
      作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旅游学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更加大了进一步扩展科研平台的努力,近年除了每期增加页码和连年增出“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外,还推出了2005年的《旅游学刊·英文版》(Chinese Tourism Research Annual 2005),并筹备从2006年起改为月刊。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大型旅游学术与前沿问题的论坛不断提高水准,形成了国内外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组织以及大型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其中北京市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出境旅游国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辽宁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旅游发展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际论坛”、云南省旅游局主办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国家旅游局等部门举办的中国旅游投资论坛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大型企业介入旅游及旅游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点以及博士后工作站,为活跃旅游研究和提高研究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中 值得注意的三大现象 (一)“中国现象”:促进中国旅游不断升温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近年来,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中国,出现了一种举世瞩目的“中国现象”。所谓“中国现象”有很多种解释,但总的来说,就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政策的变化,研究探讨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影响。体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上,一方面,把中国视为一个稳定、安全并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对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增加,业界扩大对中国旅游相关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另一方面,把中国视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客源市场,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开发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力度。
      刚刚结束的中法友好年活动在促进中国赴法国乃至欧洲旅游者增加等方面的效果开始显现,而中俄友好年、中印友好年活动已经开始,并将引发连锁反应,开展一系列国家间的友好活动。从申请举办奥运会到奥运会申办成功的过程中,关于中国的宣传大大加强,而雅典奥运会的结束,世界的关注点转向中国,与奥运会相关的活动将把针对中国的宣传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这两年举行的奥运会标识、口号、吉祥物等发布活动,就已经产生了影响。 00中国内地和港澳特区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旅游者的流动更加便捷,对港澳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2005年台湾国民党、亲民党的领导人先后访问大陆,实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和台湾之间政治接触与沟通方式的突破。
      这个突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也是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的,而这一突破的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强了两岸相互了解和对和平发展的信心,促进和扩大了台海两岸人员的多渠道交流,尤其是双向旅游活动的开展。 (二)中国旅游发展政策的调整:面对市场的选择 2005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对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做出了新的表述,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改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实际上,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政策的新调整。虽然国家旅游局没有做出更加详细的解释,但是,根据我们的理解可以对此做如下分析。 1。重申了入境旅游发展的优先地位 在这次新的战略调整中,入境旅游的表述没有变化,这就表明国家关于入境旅游的优先地位没有变化,或者说,目前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入境旅游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始终要把入境旅游发展放到重要的地位;旅游业是中国服务贸易中最有优势的产业之一,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这个政策要长期坚持,不能动摇。而且作为政府,要继续做好国家的整体形象宣传,提高国家的旅游总体吸引力,完善激励体制,积极鼓励企业努力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客源,增 们在中国的消费,增加旅游外汇收入。
       2。强调了国民旅游的重要地位 新的战略表述突出地强调了国民旅游。所谓“国民旅游”就是指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这包括他们在国内的旅游(即“国内旅游”)和到境外的旅游(即“出境、出国旅游”)。原来“积极发展国内旅游”是针对当时“不积极”而言的,为当时人们还不大理解的国内旅游正名,把国内旅游正式列入国家旅游系列,为中国旅游的常规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把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从单纯的“外部”开始转向“内部”,将“外事”转向“内事”,这曾是中国旅游业重大转变的信号。而这次提出的“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则表明政府对国民旅游消费的关注,开始将注意力转到满足公民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上来。因为国内旅游的发展能够刺激消费,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满足国内旅游需求,也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
      “全面提升”体现在为国内旅游发展而强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上,也体现在健全制度建设上。 3。调整了出境旅游的管理方式 关于出境旅游的政策表述最受关注。当年提出的“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政策,实际上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观念,表面上是“适度”,实质上是“控制”。
      “适度”是个理想的说法,只是个质的描述,如果没有量的概念,则“度”也无从谈起,只是给政府一个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的工具,这些年来的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现在用“规范发展出境旅游”来表述,就是弱化了“控制和限制”,强调了市场秩序。应当说,这个表述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确保出境旅游健康发展,满足公民的出境旅游需求。
      应当指出的是,这个表述仍有不明确之处,因为“规范”不是政策,而是常规发展所需要的;不仅出境旅游要规范,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也要规范。这里存在争议的是,如何判断我国目前出境旅游的规模和影响,尤其是正确判断它对国家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宜过早地考虑设置“闸口”,实施变相的限制措施。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出境旅游政策的着眼点应当考虑如何使本国公民出境旅行活动更为方便,为中国公民在国际社会赢得平等的待遇。 (三)中国旅游业的投资:春天的迷茫 媒体上不断报道中国旅游业投资的新进展,并形象地描述为中国旅游业迎来了投资的春天。
      据国家旅游局《2005年中国旅游投资报告》,1999~2003年间,中国旅游投资总量平均年增长律为12。2%;截至2003年底,中国旅游投资总量累计为8600亿元。该报告公布的2005年各省市旅游投资项目表显示,全国共有项目430个,其中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163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项目30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
      绝大部分投资项目都是景区建设,包括自然景区和人造景观。很显然,这个投资量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这还不是当年旅游投资的全部。有意思的是,超过1亿元投资的项目中,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三省一市就占据了一半以上。应当说,这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很大的促进,尤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相关基础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在旅游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旅游投资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境,致使一些地方苦于资金不足,难以实现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目标;而同时一些企业有资金却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去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陷入了一种迷茫。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旅游资源方面看,西部的旅游发展的确有着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中央政府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但是,西部地区总体经济不发达的大背景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实施的限制和季节差异的制约,再加上当地市场需求的狭小,单体个别的旅游项目投资难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收益。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仍然是投资者选择的主要区域。从旅游业的构成来看,景区应当是新的投资热点,尤其是私营部门对自然景区的长期投资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交叉,所有权和管理权难以理清,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有所不同,往往又政出多门,意见相左,政策多变,相互掣肘,使投资者不得不有所顾虑。
      近年来,各地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潮迭起,举全市之力以求实现这一夙愿的做法到处可见。希望投资文化遗产地开发的也不少,尤其是古城、古镇的商业性开发更是如火如荼,但是“开发与保护”这个古老命题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这个新理念,一直困扰着政府部门和开发商。
      主题公园曾经是各地政府和业界投资的热土,但整个行业效益低下,“前车之鉴”的阴影难以摆脱。现有的主题公园多处于守势,对下一步如何扩大、提高尚缺乏思路,新投资者更是决心难下。投资小,难以形成气候,难免重蹈覆辙;投资大,风险也大,决心难下。因此,现在是说的多,策划的多,而真正下决心做的少。
      另外还有一些项目,例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随着国内休闲需求的增加,市场前景不错,但是争相进入的现实也令人担忧。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投资热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和节约型社会要求的矛盾,政府也曾多次亮出了“黄牌”。民用航空的发展亦成为投资者一个的兴奋点,公营与私营部门、境内和境外的投资者都表现出很大热情,纷纷建机场、买飞机和介入运营。
      然而油价上涨和其他运营成本的增加、利润下降与低价航空、票价狂折同时存在,这一投资领域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总之,国内外旅游需求的潜力是巨大的,旅游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因此有人预言旅游投资的春天已经到来,但。

    无***

    2007-06-17 20:40:01

其他答案

    2007-06-17 10:05:15
  •   给篇论文你参考下:
    一、我国以往的旅游市场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旅游业没有明确提出市场发展战略。如果硬要概括那时的旅游发展战略,应该是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千方百计地为国家赚取外汇。  
      我国旅游业明确提出一个市场发展战略,大致是在1997年。
      当时,习惯性的叫法是旅游发展的方针,即“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实际上,稍作推敲就会发现,将其称为旅游业的发展方针,略显夸大,它更多的反映了 旅游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或政策导向。   这一市场发展战略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背景,也体现了全行业对旅游产业功能的认识水平。
      从这三句话的修饰用语看,“大力”、“积极”、“适度”都是从支持发展的态度和力度而言的,反映的是对各个市场的发展定位和导向,而不涉及更深层次的发展要求。这一市场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是入境旅游有了较大发展、国内旅游正处于快速崛起的前夜、出境旅游开始起步,需要在产业的宏观层面确定一个指导原则,规划指导三个旅游市场,统筹协调各个旅游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不止一次强调“搞旅游要千方百计地增加收入”,并提出了争取世纪末实现旅游创汇1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受此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旅游业都把为国家赚取更多外汇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入境旅游也就理所当然地要摆在首要位置;国内旅游正处于兴起阶段,也就被置于了一般的地位;出境旅游是要花掉外汇的,自然就被置于适度发展的地位。
      尽管如此,这个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那一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提升了我国旅游竞争力   我国旅游业的起步发展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这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是比较特殊的。这主要是受增创外汇的思想影响,也与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城乡居民没有经济实力出游,旅游接待设施也十分紧张,不可能同时供应海内外旅游者。
      因此,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入境旅游“一支独秀”;之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提改善,国内旅游日渐兴起,但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供应不足,国家对国内旅游采取了不支持、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客观上入境旅游仍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9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了三大旅游市场发展战略,明确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实际上是重申了入境市场在我国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这个观念在各级政府中日渐深入,抓好入境旅游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为此采取了将旅游促销经费纳入预算、对旅游创汇实行奖励、努力争取增加国际航线航班等措施,共同推动了入境旅游的加速发展,我国接待过夜海外旅游者从1992年起、旅游创汇从1994起,开始稳居世界前10位,中国一步步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迈进。
      所有这些,都是一直倡导和实行“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政策的结果。   顺应了国内旅游大发展的要求   我国国内旅游兴起于80年代。由于当时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入境旅游接待压力比较大,因此,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提出,“由于目前交通、食宿、游览点等条件较差,暂不宜提倡发展国内旅游”,但国内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到1985年,国内出游已达2。
      4亿人次、收入80亿元人民币。因此,国家采取了“加强管理,保障供给”的措施(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尽量接待好国内旅游者。   一、我国以往的旅游市场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旅游业没有明确提出市场发展战略。
      如果硬要概括那时的旅游发展战略,应该是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千方百计地为国家赚取外汇。   我国旅游业明确提出一个市场发展战略,大致是在1997年。当时,习惯性的叫法是旅游发展的方针,即“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
      实际上,稍作推敲就会发现,将其称为旅游业的发展方针,略显夸大,它更多的反映了旅游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或政策导向。   这一市场发展战略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背景,也体现了全行业对旅游产业功能的认识水平。从这三句话的修饰用语看,“大力”、“积极”、“适度”都是从支持发展的态度和力度而言的,反映的是对各个市场的发展定位和导向,而不涉及更深层次的发展要求。
      这一市场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是入境旅游有了较大发展、国内旅游正处于快速崛起的前夜、出境旅游开始起步,需要在产业的宏观层面确定一个指导原则,规划指导三个旅游市场,统筹协调各个旅游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不止一次强调“搞旅游要千方百计地增加收入”,并提出了争取世纪末实现旅游创汇1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受此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旅游业都把为国家赚取更多外汇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入境旅游也就理所当然地要摆在首要位置;国内旅游正处于兴起阶段,也就被置于了一般的地位;出境旅游是要花掉外汇的,自然就被置于适度发展的地位。尽管如此,这个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那一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提升了我国旅游竞争力   我国旅游业的起步发展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这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是比较特殊的。这主要是受增创外汇的思想影响,也与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城乡居民没有经济实力出游,旅游接待设施也十分紧张,不可能同时供应海内外旅游者。
      因此,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入境旅游“一支独秀”;之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提改善,国内旅游日渐兴起,但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供应不足,国家对国内旅游采取了不支持、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客观上入境旅游仍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9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了三大旅游市场发展战略,明确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实际上是重申了入境市场在我国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这个观念在各级政府中日渐深入,抓好入境旅游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为此采取了将旅游促销经费纳入预算、对旅游创汇实行奖励、努力争取增加国际航线航班等措施,共同推动了入境旅游的加速发展,我国接待过夜海外旅游者从1992年起、旅游创汇从1994起,开始稳居世界前10位,中国一步步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迈进。
      所有这些,都是一直倡导和实行“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政策的结果。   顺应了国内旅游大发展的要求   我国国内旅游兴起于80年代。由于当时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入境旅游接待压力比较大,因此,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提出,“由于目前交通、食宿、游览点等条件较差,暂不宜提倡发展国内旅游”,但国内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到1985年,国内出游已达2。
      4亿人次、收入80亿元人民币。因此,国家采取了“加强管理,保障供给”的措施(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尽量接待好国内旅游者。   三是入境旅游的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从全球范围的旅游发展态势看,虽然东亚太地区的旅游增幅大于欧美国家,但旅游发达国家对入境客源的争夺一直没有放松,组织动员国家力量参与竞争的趋势不断加强,例如,西班牙在国家层面加强了旅游质量提升、日本提出观光立国战略,目的都是进一步提升入境旅游竞争力,这对中国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压力。
         国内旅游迫切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自上世纪末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以来,假日旅游如狂飙般异军突起,从1999年“十一”到2004年“十一”,仅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就由4000万人次快速攀升至1亿多人次,使国内旅游快速向大众化消费方向发展。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46号文件,对促进和引导假日旅游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规定。此后,由于人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的目标,出游能力和出游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国内旅游达11亿人次,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84。8%;可以预见,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旅游消费将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成为全面小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小康应是比现有情况有较大提高的一种生活水准,对旅游消费而言也应该是一种更高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但目前国内旅游整体上处于粗放发展状态:一是发展迅速、规模很大,尤其是黄金周期间,旅游产品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旅游质量也没有很高要求,但由于需求市场庞大,发展后劲充足,反而不易于向集约化方向转变;二是低层次、粗放型发展特征比较明显,表现为“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旅游资源的开发、人均消费水平、旅游产品价格、旅游服务都处于明显的低层次;三是全国每年超过10多亿人次的旅游活动,尤其是节假日的旅游高峰时段,旅游安全形势非常突出。
      因此,这种发展现状不适于全面小康生活的要求;“积极发展”的指导思想也解决不了现存的问题。   出境旅游高增长将引发诸多新问题   出境旅游虽一直强调“适度发展”的方针,并采取过计划性和控制性手段,但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有强烈的出境旅游需求,因此,发展势头一直比较强劲。
      据统计,出境旅游达到第一个1000万人次用了约10年时间,达到第二个1000万人次只用了3年,而2004年一年仅净增的就接近1000万人次。因此,业内有人比较说,如果入境旅游是呈算术级数增长,出境旅游就像是呈几何级数递增。尤其是方便公民申领护照以后,出入境管理手续进一步简化,客观上使出境游“适度发展”失去了控制手段。
      加之,出境游监管的环节主要是在境外,近年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是严重损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由于削价竞争、零负团费等原因,发生了大量诱迫旅游者购物消费、观看黄色表演、增加自费旅游项目等。二是旅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包括交通环节、自然因素、社会治。
      

    p***

    2007-06-17 10:05:15

  • 2007-06-17 00:04:05
  • 我也是学模具了 这个吗主要其实旅游对于旅游者来说是看美丽了风景 而对旅行团来说还是要考虑怎么盈利 其实自己把想的最真实的写一部分 在以其地的特色进行说明

    6***

    2007-06-17 00:04: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